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静止性震颤症状概述: 静止性震颤(static tremor)是主动肌与拮抗肌交替收缩引...
养生
症状名称: 静止性震颤
症状概述:
英文名称: static tremor
主要病因: 可能因神经退行性改变、某些遗传性疾病或谨慎因素所致
常见症状: 肢体在静止时出现一系列不随意的、有规律的震颤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清学检查、肝肾功能检查、激素水平测定、X线、CT、MRI、PET、SPECT、肌电图、心理测试、裂隙灯检查
发病部位: 下肢、上肢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精神心理科
症状-典型表现:
1、典型表现
在放松休息时,肢体出现不由自主的颤抖。上肢最常见,其中又以手指和手腕多见,手指颤动时可出现搓丸样动作。情绪紧张时震颤可加剧,肢体主动运动时颤动可减轻。
2、伴随症状
(1)伴肌肉僵直、步态和姿势异常、运动迟缓、平衡功能和协调性异常时,可能提示帕金森病。
(2)伴全身倦怠、嗜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部膨胀、黄疸等肝脏症状及角膜色素环时,可能提示肝豆状核变性。
(3)伴明显的妄想、幻觉、思维混乱、举止异常时,可能提示精神分裂症。
原因-总述:
原因-症状起因:
1、神经退行性改变
最常见于帕金森病或帕金森综合征(因中毒、脑血管病、脑炎、外伤等所致)。
2、遗传性疾病
如特发性震颤、肝豆状核变性等。
3、精神因素
精神分裂症、重度焦虑症、精神过度紧张等。
原因-常见疾病:
帕金森病、肝豆状核变性、特发性震颤、精神分裂症、焦虑症等。
就医-门诊指征:
1、患者在清醒安静状态下肢体出现一系列不自主的、有规律的震颤;
2、伴有肌肉僵直、运动迟缓、步态异常;
3、伴书写障碍、发音障碍、吞咽困难等;
4、伴有智力减退、性格改变、抑郁、狂躁等精神异常;
5、伴有全身倦怠、嗜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全身不适;
6、影响正常外表和社交;
7、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表现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患者应尽量避免佩戴金属物品。
3、可能需要进行抽血检查,建议空腹。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建议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或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2、震颤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出现多久了?
3、症状在哪些情况下会加重?在哪些情况下又会缓解?
4、以前有过类似情况吗?什么原因造成的?经何种处理恢复的?
5、是否患有脑部疾病?
6、头部或震颤部位是否受过外伤?
7、还得过其他什么病?服用过什么药物?
8、亲属中是否有人出现过相似的情况?
9、近期有没有受到什么刺激?是否存在压力大的情况?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震颤?
2、情况严重吗?会不会越来越差?
3、需要做哪些检查?需要住院吗?
4、都有什么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
5、针对目前的病情,可以达到怎样的治疗效果?
6、治疗后是否可以正常生活?会留下什么后遗症吗?
7、应该怎么照顾病人呢?
8、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9、是否需要复查?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首先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身体震颤的特点、眼球有无角膜色素环等表现,之后进行全身检查了解有无感觉异常、肌力或肌张力异常、肢体活动障碍等体征表现,必要时医生还会对视觉、听觉、身体协调性等进行检查,以评估患者整体情况,了解机体目前状态。
检查-实验室检查:
检查-影像学检查:
1、颅脑CT、颅脑MRI
对帕金森病、肝豆状核变性有重要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2、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影响)和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
如显示多巴胺代谢异常,有助于帕金森病的诊断。同时有鉴别诊断意义。
3、肝脏B超
对肝豆状核变性具有特征性诊断价值。
4、骨关节X线片
骨关节X线改变是肝豆状核变性潜在的诊断指标。
检查-其他检查:
1、肌电图
可了解神经肌肉接头的功能状态,对神经系统病变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心理测试
有助于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对精神因素引发静止性震颤的鉴别和诊断有意义。
3、裂隙灯检查
肉眼或裂隙灯证实有角膜色素环,是肝豆状核变性的特征性表现。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既往病史、生活史、用药史、毒物接触史,以及静止性震颤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血清铜兰蛋白含量测定、X线、CT、MRI、PET、肌电图、心理测试等辅助检查,多可明确诊断。诊断过程中,医生常需将静止性震颤与生理性震颤、姿势性(体位性)震颤、意向性震颤等相似症状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生理性震颤
生理性震颤多见于肢体的远端,呈姿势性震颤。振幅较小,肉眼难以觉察。若以纸片放在向前平伸的指背上,则颤抖较为容易发现。震颤的频率随年龄变化,一般在9岁以下约为6次/秒;16岁时约为10次/秒;40岁以后震颤的频率开始减慢,至70岁左右又恢复到6次/秒。除手部外,震颤尚可见于眼睑、舌肌、躯干与下肢等部位。
2、姿势性(体位性)震颤
姿势性震颤是身体的受累部分主动地在保持某种姿势时出现震颤,而在运动及休息时消失。偶尔也可能在动作时略为明显,但大多在固定某一姿势时最为明显。一般较静止性震颤动作细,平均8~12次/秒。
3、意向性震颤
意向性震颤是指出现于随意运动时的震颤。其特点是在有目的运动中或将要达到目标时最为明显,常见于小脑及其传出通路病变时。意向性震颤可以不伴肌张力的减低,只在肢体运动时才出现。
治疗-预计治疗:
首先要明确诊断,找到病因,然后针对性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存在的具体疾病,制定合理的个体化诊疗方案。通常去除致病因素或原发病的病情得到良好控制后,静止性震颤症状也会逐渐减轻,甚至消失。
治疗-治疗方法:
1、肝豆状核变性
低铜高蛋白饮食。避免食用含铜量高的食物如甲壳类、坚果类、豆类、巧克力、猕猴桃、库尔勒香梨、动物肝脏、血液等食物。禁用龟板、鳖甲、珍珠、牡蛎、僵蚕、地龙等高铜中药。使用药剂驱铜。应用多种维生素,能量合剂等保肝治疗。
2、帕金森病
内科保守治疗可用的药物包括抗胆碱能药物,巴胺激动剂,左旋多巴,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促多巴胺释放药物。震颤的治疗主要是抗胆碱能药物。对强直和运动迟缓,可使用多巴胺激动剂或左旋多巴治疗,中重度患者可联合使用。年轻患者通常先选择多巴胺激动剂,而年老患者则首选左旋多巴,左旋多巴和卡比多巴联合应用可以减少左旋多巴的全身性副反应。外科手术治疗。立体定向脑深部电极植入术,或立体定向脑内神经核团毁损术。
3、特发性震颤
药物治疗主要使用普萘洛尔;也可服用阿尔马尔(或称阿罗洛尔),该药效果显著,注意其降压作用;地西泮或氯硝西泮亦有一定作用。症状严重,以一侧为主和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行丘脑毁损术、丘脑深部电刺激等方法,亦可注射肉毒毒素A治疗。
治疗-相关药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