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心肌缺氧症状概述: 心肌缺氧(myocardial anoxia)指各种原因引起冠状动脉...
养生
症状名称: 心肌缺氧
症状概述:
英文名称: myocardial anoxia
主要病因: 冠状动脉狭窄、心肌病、缺血性心脏病
常见症状: 心悸、心前区疼痛、周身无力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脂、血糖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冠状动脉CT、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心脏运动负荷试验
发病部位: 心脏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
症状-典型表现:
1、心肌缺氧时,常有心悸、心前区不适、心绞痛,有时心区抽痛或呈放射性绞痛。
2、运动、饱食或激动更加严重,周身无力,严重时可短时休克。
3、有时症状不典型,只有胸闷、胸部紧缩感、灼热或是挤压感。休息后也不容易缓解,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还可以放射至下颌部、颈部、肩部上方。
原因-总述:
大多数心脏疾病可引起病理性心肌缺血缺氧,如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人体处于海拔较高的位置时也可发生生理性的心肌缺氧。
原因-症状起因:
1、病理性心肌缺氧
心肌供血不足一般由冠状动脉狭窄、心肌病、缺血性心脏病等引起。
2、生理性心肌缺氧
人体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可造成身体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的变化,引起血氧分压降低,普通人群由于机体相对代偿能力较弱,也会造成心肌缺氧。
原因-常见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病、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休克等。
就医-家庭处理:
对心脏骤停处理主要是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目前统一的心肺复苏术系按下列顺序,分秒必争地进行。
1、识别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的诊断一般不成问题。但需迅速判断。出现较早而可靠的临床征象是意识的突然丧失伴以大动脉(如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消失,有这两者的存在,心脏骤停的诊断即可成立。一般主张以一手在拍喊患者以断定意识是否存在,另一手同时扪诊其颈动脉了解有无搏动,若两者均消失,即可肯定心脏骤停的诊断而应立即施行心脏复苏处理。
2、告急
即在不延缓施行基础心肺复苏术的同时,设法(呼喊或通过他人或应用现代通讯设备)通知急症救护系统。因仅作基础心肺复苏术而不进一步给予高级复苏术,其效果很有限。
3、基础心肺复苏
即基础生命活动支持(BLS),旨在迅速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给脑组织及其他重要脏器以氧合血液而使其得到保护。其主要措施包括重建循环、畅通气道、重建呼吸和除颤,被简称为CABD。
(1)重建循环-人工胸外挤压
是建立人工循环的主要方法,即有节律地挤压患者胸骨的下半部。人工胸外挤压时,患者应置于水平位。头部不应高于心脏水平,否则由于重力作用而影响脑血流。下肢可抬高,以促进静脉回流和加强人工循环。若胸外挤压在床上进行时,应在患者背部垫以硬板。操作者宜跪在患者身旁或站在床旁的椅凳上,以便居高临下实施挤压。挤压时,一手与患者胸骨长轴方向平行地置于其胸骨前方,掌跟相当于胸骨下半部,另一手掌跟重叠其上,双肘关节伸直,自背肩部直接向前臂、掌跟垂直加压,使胸骨下端下陷至少5cm,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婴儿大约为4cm,儿童大约为5cm)。挤压后应放松,使胸廓弹回原来形状而使胸腔内压下降,血液回流。急救者应该意识到胸外按压的重要性,遵循“用力按压、快速按压”的原则,以每分钟至少100次的速率进行,保证胸廓充分回弹和胸外按压间歇最短化。对无脉性心脏停跳患者治疗期间,不应在电击后立即检查心跳或脉搏,而是应该重新进行心肺复苏,先行胸外按压,而心跳检查应在5组(或者约2分钟)心肺复苏后进行。对所有的急救措施,包括高级气道开放[例如气管内导管,食管气管导管,或喉部面罩气道(LMA)]、给药和对患者重新评价时,均应保证胸外按压间隔最短化。挤压应规律地、均匀地、不间断地进行。挤压有效者可扪及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收缩期血压可达80~100mmHg。人工胸外挤压不当可发生肋骨骨折、胸骨骨折、肋骨与肋软骨脱离、气胸、血胸、肺挫伤、肝或脾脏撕裂,及脂肪栓塞等并发症。为减少并发症,挤压时需注意:
①挤压部位不宜过高或过低,也不可偏于左右侧,切勿挤压胸骨下剑突处。
②在挤压间歇的放松期,操作者虽不加任何压力,但仍宜将手置于患者胸骨下半部不离开其胸壁,以免移位。
③挤压需均匀、有节奏地进行,切忌突然急促的猛击。在基础复苏术进行1分钟后可暂停5秒钟以观察患者是否自行恢复呼吸和心跳。其后可每2~3分钟暂停观察,但暂停时间不超过5秒钟。如心脏自行复跳,一般仍需继续予以通气。
(2)畅通气道
在意识丧失患者的舌常后移而堵塞气道,因此心肺复苏的第一步必须先设法畅通气道。通常将手置于患者额部加压使头后仰,便可使下颌前移而使舌根离开咽喉后壁,气道便可通畅。但在心脏骤停肌张力减退的情况下,单手置额部使头后仰常不足以打开气道,而需用另一手抬举后颈部或托起下颌。其中后法似较前法有效,但需注意在托举下颌时需用手指头置于下颌的骨性部位将下颌推向前上方,而不要压迫软组织以免反致气道阻塞。对疑有颈部损伤者,则常仅予托举下颌而不常规使头后仰。对疑有气道异物者,应先以Heimlich手法操作以排出异物:操作者从患者背部双手环抱于患者上腹部,用力、突击性挤压。
(3)重建呼吸
如患者自主呼吸已停止,则应作人工呼吸,以口对口呼吸的效果最好。操作时,在上述畅通气道的基础上,将置于患者前额的手的拇指与示指捏住患者的鼻孔,操作者在深吸气后,使自己的口唇与患者口唇的外缘密合后用力吹气。患者如有义齿可不必取出,因有利于口对口呼吸时的密合。但若义齿位置不能固定,则以取出为宜。若患者牙关紧闭,则可改为口对鼻呼吸,即用口唇密合于患者鼻孔的四周后吹气。在进行人工呼吸时,需注意观察患者胸壁的起伏、感觉吹气时患者呼吸道的阻力和在吹气间歇有无呼气。在复苏开始时,遇到呼吸停止的无意识患者时,单人施救者应首先从进行30次按压开始心肺复苏,按压速率应为每分钟至少100次,而不是进行2次通气,然后进行人工呼吸。所有人工呼吸(无论是口对口、口对面罩、球囊-面罩,或球囊对高级气道)均应持续吹气1秒钟以上,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入并使胸廓有明显抬高。这样可使患者呼吸道内维持一个正压。若仅一人进行急救时,对所有年龄(新生儿除外)的患者需挤压30次作人工呼吸2次。每次吹气应持续1秒钟以上。双人施救则每15次胸外挤压,吹气2次。 在行口对口或口对鼻人工呼吸时,常可致胃胀气,后者使横膈抬高、肺容量减少,并可发生胃内容物反流。因此在吹气时宜参考患者胸部的起伏,控制吹气量。若患者胃严重胀气而影响换气功能时,应使患者侧转并压迫其上腹部使其胃气外排,再继续操作。
就医-急诊指征:
1、突发胸骨后剧烈疼痛,持续不缓解;
2、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嘴唇、指甲青紫,甚至窒息;
3、烦躁不安、意识模糊甚至丧失;
4、突然晕倒、呼之不应、呼吸暂停、瞳孔散大,警惕心脏骤停的可能;
5、出现其他危及生命的情况。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心悸、心前区不适或疼痛,胸部紧缩感、灼热或挤压感;
2、胸闷、气短、头晕、乏力、活动耐力下降等;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需要暴露您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体格检查,穿易穿脱的衣裤,避免穿紧身或连体衣物,以免造成不便。
3、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很多检查项目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或禁食6小时以上,以免影响检查结果或影响医生判断。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您主要都有哪些异常症状?会有心悸、心前区疼痛等症状吗?
2、这些症状出现多久了?
3、这些症状有诱发因素吗,例如运动、饱食或激动等?
4、这些症状会在您休息后减轻吗?
3、您是否就医检查过?做了哪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医生的诊断是什么?
4、是否治疗?采用了哪些治疗措施?治疗效果怎么样?
5、您是否有器质性心脏病,例如冠心病、心肌病等?
6、您是否有高血压?多久了?血压控制得如何?
7、您是否进行过心脏手术?
8、最近服用的药物有哪些?
9、家族里有没有心脏病患者?
10、您的职业是什么?工作压力大吗?劳动强度高吗?
11、您是否长期处于精神压力大的状态?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我心肌缺氧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
2、心肌缺氧严重吗?病情会怎么样发展?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4、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5、我需要手术治疗吗?
6、这些治疗方法有任何风险吗?
7、治疗效果怎么样?
8、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有没有严重副作用?
9、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10、回家后应该怎么护理?
11、我应该在饮食、运动和日常生活中注意什么?
12、是否需要长期监测病情?
13、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心脏视诊
了解心尖搏动位置。
2、心脏触诊
了解有无心脏震颤。
3、心脏叩诊
确定心脏边界,了解心脏大小等。
4、心脏听诊
了解有无心音改变及心脏杂音等。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脂、血糖检测
可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2、心肌损伤标志物
是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临床中以心肌肌钙蛋白为主。
检查-影像学检查:
1、冠状动脉CT
成为冠心病早期筛查和随访的重要手段。
2、冠状动脉造影
是诊断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一种常用而且有效的方法。
检查-其他检查:
1、心电图
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最简便、常用的方法。尤其是患者症状发作时是最重要的检查手段,还能够发现心律失常。
2、心脏运动负荷试验
对于安静状态下无症状或症状很短难以捕捉的患者,可以通过运动或药物增加心脏的负荷而诱发心肌缺血,通过心电图记录到ST-T的变化而证实心肌缺血的存在。运动负荷试验最常用,结果阳性为异常。但是怀疑心肌梗死的患者禁忌。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相关检查可诊断。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以及冠状动脉CT、冠状动脉造影等可确定心肌缺氧的严重程度。如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需警惕急性心肌梗死;如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需警惕心绞痛。
诊断-鉴别诊断:
1、急性心肌梗死
是心肌缺氧病的表现之一,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疼痛时间常超过20分钟,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合并症,常可危及生命。
2、心绞痛
是心肌缺氧最具代表性的类型,特点为前胸阵发性、压榨性疼痛,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劳动或情绪激动时常发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可分为稳定型、不稳定型和变异型心绞痛。
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诱发,突然出现心前区疼痛等心肌缺氧症状,多为发作性绞痛或压榨痛,也可为憋闷感。
4、缺血性心肌病
心肌长期缺血缺氧状态,可导致心肌细胞坏死、瘢痕形成,心肌间纤维组织增生,称为缺血性心肌病,亦称为心肌纤维化。其特点为心脏变得僵硬,逐渐扩大,发生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预后不佳,病死率高,死亡原因主要是进行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严重心律失常。
5、肥厚型心肌病
心肌肥厚是一种产生较缓慢但较有效的代偿功能,主要发生在长期压力负荷过重的情况下。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肥厚为特征,典型者在左心室,以室间隔为甚,偶尔可呈向心性肥厚。主要表现为心悸、心区不适、有时心区抽痛、绞痛或呈放射痛等心肌缺氧症状;运动、饱食或激动时更加严重,周身无力;严重时可短时休克。
治疗-预计治疗:
多种原因可引起心肌缺氧,可在诊断明确的情况下,针对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其治疗措施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方法:
1、急性心肌梗死
尽早行心电、血压和呼吸监测,建立静脉通道;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加强护理,保持大便通畅,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给予药物治疗解除疼痛;再灌注心肌介入治疗或者是溶栓。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如果出现心绞痛,舌下含服复方丹参滴丸或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半卧休息;如果是在户外,则保持静坐并双脚伸直,同时深呼吸,待病情稳定后可给予药物,如稳心颗粒、丹参片、刺五加片、三七片、辅酶Q10、脱氧核糖核苷片等。
3、缺血性心肌病
治疗主要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心肌缺血为主,控制冠心病,防治冠心病危险因素,积极治疗各种形式的心肌缺血,推迟或减缓充血型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控制心功能的进一步恶化。
治疗-相关药物:
预防-预防措施:
1、饮食
低盐低脂清淡饮食。
2、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情绪要稳定,避免大喜大悲,保持充足睡眠,定时排便,不能过度劳累,临睡前不看紧张、恐怖的小说和电视,戒烟少酒,避免过重体力劳动或突然用力,饱餐后不宜运动。
3、适度运动
可促进心肌侧支循环的建立,运动应根据各人自身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选择,要量力而行。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已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应密切注意自身情况,病情如有变化要及时就诊治疗。此外,易患冠心病的高危人群,也应定期体检,及时发现问题,如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腹型肥胖者、有心血管病家族史者等。
5、预防药物
主要是防止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或因冠心病死亡,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他汀类调血脂药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