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豹纹状眼底症状概述: 在检眼镜下,透过视网膜若观察到粗大交错的血管,血管间分隔或镶嵌色素...
养生
症状名称: 豹纹状眼底
症状概述:
英文名称: tigroid fundus
其他名称: 纹理状眼底
主要病因: 视网膜色素上皮内色素少或脉络膜色素较多
常见症状: 视力下降、视力模糊
检查项目: 视力检查、散瞳验光、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检眼镜检查
发病部位: 眼
就诊科室: 眼科
症状-典型表现:
按脉络膜血管暴露的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豹纹状眼底改变。
1、轻度豹纹状眼底改变
视网膜色素上皮轻度萎缩,脉络膜血管隐约可见,可伴有后葡萄肿。
2、中度豹纹状眼底改变
视网膜色素上皮中度萎缩,脉络膜血管明显可见,伴有后葡萄肿。
3、重度豹纹状眼底改变
视网膜色素上皮重度萎缩,脉络膜大血管完全暴露,毛细血管消失,伴有明显后葡萄肿。
原因-总述:
原因-症状起因:
1、近视眼的豹纹状眼底改变与眼轴长度增加有关,它的出现表明这种眼轴的伸长超出了角膜和晶状体的屈光力所减少的中和效应的有效范围。这时,眼球伴后节部分膨胀的眼轴增长,使整个眼球后节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发生广泛扩张和变薄。其机制可能为色素上皮细胞的变平和扩展:色素上皮细胞发育不良或色素不足,呈现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细胞低色素效应。近视眼由于眼球向后伸长,视网膜血管离开视盘后即变直变细,脉络膜血管亦相应变直变细,或明显减少。同时由于色素上皮层营养障碍,浅层色素消失,脉络膜橘红色大血管更加暴露而呈现豹皮样纹理,由此而呈现的眼底改变被称为豹纹状眼底。
2、老年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色素普遍减少,脉络膜毛细血管间隙组织和色素增加,加之脉络膜血管壁透明度降低,毛细血管越来越稀疏,使脉络膜大中血管暴露而出现豹纹状眼底。
3、豹纹状眼底也可见于青壮年正视眼,其成因是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色素较少所致,这种情况在靠近眼底周边部尤为明显。
原因-常见疾病:
高度近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
就医-门诊指征:
1、体检发现眼底呈豹皮样的花纹状态;
2、持续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3、自觉视力明显下降;
4、视物模糊、眼胀、眼痛、头痛等;
5、高度近视患者短时间内视力下降明显、眼前有黑影飘动或似有蚊虫飞动、闪光感、感觉眼前有黑幕遮挡等;
6、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就医-就医准备:
1、患者在就诊时注意不要画眼妆,以免影响医生检查。
2、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您是从什么时候发现自己眼底出现异常的?近期有加重吗?
2、您除了眼底异常以外是否还伴有其他症状,如视物模糊、眼痛、头痛?
3、您之前有过类似的症状吗?是怎么引起的?
4、您有近视吗?近视多少度?平时有佩戴隐形眼镜的习惯吗?
5、您近期做过眼部的手术吗?
6、您既往有青光眼、糖尿病等病史吗?
7、您的家属中有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有眼底异常的症状?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我的症状严重吗?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需要住院吗?
4、我现在需要用怎样的手段治疗?能治愈吗?
5、这些治疗方法对我有什么风险吗?
6、我的诊断和治疗的下一步是什么?
7、如果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8、回家后我应该注意什么?
9、如果需要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10、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视力检查
了解视力下降程度。必要时可配合散瞳验光,以明确明确患者的屈光状态,是否有近视、远视、斜视等。
2、其他
检查眼部是否异常,如小眼球、瞳孔有无发红畏光等。
检查-影像学检查:
1、眼底照相
可观察是否存在豹纹状眼底,有无出血、裂孔等。
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
是一种非接触性无创光学影像诊断技术,是利用眼内不同组织对入射光束的反射性的不同,通过低相干性光干涉测量仪比较反射光束和参照光束来测定反射光束的延迟时间和反射强度,分析出不同组织的结构及其距离,经计算机处理成像,并以伪彩或灰度形式显示组织的断面结构。OCT具有非接触性、外辨率高、可重复性高、获取图像快等特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分为前节和后节OCT两种。
检查-其他检查:
1、散瞳验光
可帮助了解屈光度情况。
2、检眼镜检查
通常在散瞳之后进行,包括直接检眼镜检查、间接检眼镜检查等,可以直观看到和分析眼底病变。视盘在检眼镜下失去正常的略呈竖椭圆形,而成显著的竖(或横向、斜向)椭圆形,甚至如簸箕状。与其向后移位侧相连接处有新月形斑,称为近视弧。
3、其他
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还可进行眼轴长度、调节与聚散功能、眼压与视野检查等,以明确眼部病理改变情况及有无并发症。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相关辅助检查,即可明确诊断。多需要联合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检眼镜检查等检查来辅助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症状鉴别
(1)眼底樱桃红斑
眼底樱桃红斑是指因眼底动脉血运中断,视网膜后极部出现弥漫性灰白色水肿,眼底黄斑中心凹处在周围灰白色水肿区的陪衬下,呈现醒目的“樱桃红斑”。
(2)晚霞样或夕照样眼底
由于脉络膜色素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受到严重破坏脱失,眼底呈现夕阳西下时的红色,称晚霞样或夕照样眼底。
(3)眼底黄斑呈带灰色变色
其特征为轻度Hurler综合征面容,多发性骨发育不良,有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和智力明显低下。眼底检查,可以发现黄斑呈带灰色变色,以后甚至失明。
2、疾病鉴别
(1)高度近视
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称为近视。根据近视度数分类:轻度近视,<-3.00D;中度近视,-3.00~-6.00D;高度近视,>-6.00D。近视度数较高者,除远视力差外,常伴有夜间视力差、飞蚊症、漂浮物、闪光感等症状,并可发生程度不等的眼底改变,如近视弧形斑、豹纹状眼底、黄斑部出血或形成新生血管膜,可发生形状不规则的白色萎缩斑,或有色素沉着呈圆形黑色斑(Fuchs斑);视网膜周边部格子样变性、囊样变性;由于视网膜牵拉的关系,在年龄较轻时出现玻璃体液化、混浊和玻璃体后脱离等。与正常人相比,发生视网膜脱离、撕裂、裂孔、黄斑出血和新生血管的危险性要大得多。常由于眼球前后径变长,眼球较突出,眼球后极部扩张,形成后巩膜葡萄肿。伴有上述临床表现者,称为病理性近视。
(2)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以前又称慢性开角型青光眼,慢性单纯性青光眼等。这类青光眼的病程进展较为缓慢,而且多数没有明显症状,因此不易早期发现,具有更大的危险性。其只有在病变进展到一定程度时,患者方有视力模糊、眼胀和头痛等感觉。多项研究显示,当青光眼中脉络膜血流障碍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功能障碍或脉络膜变薄,致使脉络膜大血管透见程度增加;也可能脉络膜萎缩影响筛板前视神经血供,导致青光眼性视神经损伤。出现以大的盘周萎缩弧面积、严重的豹纹状眼底改变、相对较低的眼压、相对严重的视野缺损为特征的青光眼。被视为老年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一种特殊亚型。
治疗-预计治疗:
需要明确具体病因,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高度近视者可进行屈光手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可使用药物治疗,必要时,可考虑进行手术。
治疗-治疗方法:
1、高度近视
高度近视的矫治须先经准确验光确定近视度数,应用合适的凹透镜使光线发散,进入眼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上。矫正可选用框架眼镜或角膜接触镜,也可在医师指导下,有条件地选择屈光手术。
2、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1)药物治疗
包括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药、左旋肾上腺素、毛果芸香碱、碳酸酐酶抑制剂、前列腺素类似药等,选择合适的剂型进行治疗。
(2)手术治疗
用药物不能控制眼压,或者对药物不能耐受,或在药物治疗下视功能继续减退者,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可选用小梁切除术或巩膜分层切除,或其他滤过性手术。
日常-护理原则:
近视、高度近视等合并豹纹状眼底的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护眼睛、控制眼底病变进一步发展。
1、家庭护理
(1)选择正规验光配镜机构咨询,及时科学配镜,矫正视力,防止恶化。
(2)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及时检查,及早发现,包括眼压、视野、眼轴等的变化情况。
(3)及时监测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避免眼部并发症。
(4)注意用眼卫生,纠正不良的用眼习惯。
(5)生活工作环境中,保证良好照明采光。
(6)加强户外活动,劳逸结合。
2、休息与运动(1)高度近视容易并发黄斑出血、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萎缩、黄斑劈裂、视网膜脱离等眼底病变,患者必须避免或减少眼部碰撞和激烈运动,如可以游泳、跑步,但少做跳水、蹦极等运动。
(2)保障充足睡眠时间,让眼睛得以充分休息。
3、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鲜鱼肉,如金枪鱼、三文鱼等。避免过多摄入辛辣刺激、甜腻的食物。
4、日常病情监测
(1)经常注意视力变化,出现闪光感、飞蚊症、视野好像被遮挡、夜盲等,须及时就医。
(2)已发现眼底病理改变的高度近视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眼底检查。
(3)对于一些已经发展到晚期并伴有多种并发症的高度近视患者,其视觉功能可能已经无法恢复,通过手术、药物及屈光矫正也未能改善,甚至出现盲或低视力的可能。此时,视觉矫治将不是治疗关键,生活基本技能康复、阅读书写技能培训、定向行走和盲杖使用、心理康复、家庭环境的特殊布置等应更加重视。
预防-预防措施:
豹纹状眼底常见于高度近视患者,预防近视应注意以下事项:
1、控制用眼距离,避免用眼距离<33cm,避免近距离用眼时间超过45min。工作或阅读时,坚持“一尺一拳一寸( 阅读距离33cm; 身体距桌8cm; 手距笔尖3.33cm) ”护眼原则,保持良好坐姿。
2、积极参加户外活动,每天必须有2h以上,或每周10h以上户外活动时间。
3、保障充足睡眠时间,让眼睛得以充分休息。小学生10h/d、初中生9h/d、高中阶段学生8h/d。成年人7~8h/d(不宜少于6h/d)。
4、少玩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min,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h,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40min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min。
5、保证工作学习环境良好的采光照明。
6、劳逸结合,避免用眼过度,学会正确做眼保健操。
7、定期进行眼科检查。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