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不自主运动症状概述: 不自主运动(involuntary movement)又称异常运动...
养生
症状名称: 不自主运动
症状概述:
英文名称: involuntary movement
其他名称: 异常运动
主要病因: 可因遗传、感染、外伤、血管病变、代谢障碍、内分泌异常、药物、有毒物质等多种因素引起神经系统病变所致
常见症状: 震颤、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症、肌张力改变、扭转痉挛、肌阵挛、肌束震颤、肌痉挛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沉检查、血糖、血脂、血电解质、肝肾功能、激素水平测定、自身抗体检查、脑脊液检查、X线、CT、MRI、脑电图、肌电图
发病部位: 全身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内分泌科、急诊科
症状-典型表现:
不自主运动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可呈间歇性发作或持续存在,无法停止。常见的不自主运动包括震颤、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症、肌张力改变、扭转痉挛、肌阵挛、肌束震颤、肌痉挛等,可严重干扰和妨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1、震颤
由相反的两组肌群交替收缩所产生的一系列节律性、摇动性的不随意运动,称为震颤。临床上按震颤与随意运动的关系分为四类。
(1)静止性震颤
出现于静止时,运动时减弱消失,有时在保持一定体位时再出现。静止性震颤最常见于震颤麻痹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震颤麻痹综合征,一般伴有肌强直及运动减少。病变多见于上、下肢,亦可见于头部、下颌、舌、唇等。
(2)姿势性震颤
为身体受累部分主动地保持某种姿势时出现的震颤。
(3)意向性震颤
出现于随意运动性,故又称动作性震颤,常在肢体运动时或开始运动时出现,快达到目标时明显。
(4)混合性震颤
同时具有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震颤时称为混合性震颤,如小脑病变,肝豆状核变性可合并发生静止性、姿势性及意向性震颤。一种疾病可发生各种震颤,同一种震颤也可于不同的疾病,因此不能单凭震颤的表现而诊断疾病。
2、舞蹈样动作是一种无目的、无规律、不对称、幅度不等而快速的不自主运动。头面部表现为怪异多变的挤眉挤眼、伸舌歪嘴、摇头晃脑等,伸舌时不能维持一定舌位;常影响说话、咀嚼、进食。在肢体则表现为无定方向的大幅度运动,如上肢的快速屈伸、上举,下肢的快速屈曲、外展、内收脚趾不时伸屈等,病人常难以维持一定姿势。
3、手足徐动症
又称划指运动,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和发生各种不同程度的伸屈、外展、内收合并而形成持续缓慢的蚯蚓样运动,可呈各种奇特的姿势,主要影响肢体远端,有时累及四肢或单侧,上肢常较明显。
4、肌张力改变
(1)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运动阻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缩小。
(2)肌张力降低表现为肌肉松软,被动运动阻力减低,关节运动范围扩大。
5、扭转痉挛
亦称变形性肌张力不全,表现为肌张力障碍和四肢近端或躯干顺纵轴畸形扭转的不随意运动。如局限于颈部肌肉;称为痉挛性斜颈。
6、肌阵挛
肌肉或肌群快速而短促的闪电样不自主收缩,可以是同步或不同步,对称或不对称的,弥漫性或局部的,节律性或非节律性的。
7、肌束震颤
是肉眼可见的一个或几个运动单位的肌纤维颤搐样收缩,表现为皮下的快速或蠕动样的细小动作,系肉眼所见的细微不自主运动。患者常诉述有部位不定而较弥散的肌肉跳动感。
8、肌痉挛
俗称抽筋,是一种肌肉自发的强直性收缩。表现为肌肉强烈收缩,张力升高,肢体活动功能受限,剧烈疼痛不适。
原因-总述:
原因-症状起因:
1、震颤
见于帕金森震颤,脑炎,中毒性疾病如一氧化碳、锰、汞、铅中毒,感染性疾病如伤寒、神经梅毒,药物性如利血平、氯丙嗪、氟哌啶醇,代谢中毒性疾病如肝昏迷、尿毒症,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多系统萎缩,肝豆状核变性,多发性硬化、心功能衰竭等。
2、舞蹈样运动
见于颅内疾病如炎症、血管病、肿瘤等,全身性疾病如风湿热、梅毒、中毒、恶性贫血、肝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药物中毒反应如抗精神病类药物,遗传性舞蹈病及原因不明性舞蹈病。
3、手足徐动症
最多见于新生儿窒息、核黄疸,伴有发育迟缓,起坐行走、说话的时间均延迟。成人偶见于基底节区血管性病变、肿瘤、慢性肝性脑病,也可由抗精神病药物过量引起。
4、肌张力改变
肌强直见于帕金森综合征等。肌张力减低,常见于舞蹈病。游走性肌张力增高或降低发作常见于新纹状体病变、手足徐动症、扭曲痉挛。
5、扭转痉挛
参见基底节疾病,肝豆状核变性,脑炎后遗症,药物诱发的多动症等。
6、肌阵挛
节律性肌阵挛多见于头部损伤、脑血管病、肿瘤、变性疾病等。非节律性阵挛见于原发性遗传病如多发性肌阵挛病。症状性肌阵挛见于脑缺氧,代谢性或中毒性脑炎。
7、肌束震颤
常见于运动神经元病、脊髓或延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也见于周围神经病、甲状腺毒性肌病、重度贫血、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等。
8、肌痉挛
阵挛性肌痉挛见于局限性癫痫发作、三叉神经痛性面肌痉挛等。强直性肌痉挛见于破伤风、手足搐搦症、士的宁中毒、狂犬病及特发性疼痛如小腿三头肌突发的强直性疼痛,并有局部剧痛。
9、其他
基底节钙化、特发性震颤、抽动秽语综合征、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棘状红细胞增多症等。
原因-常见疾病:
帕金森震颤、脑炎、风湿热、梅毒、中毒、恶性贫血、肝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系统性红斑狼疮、新生儿窒息、核黄疸、运动神经元病、脊髓或延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甲状腺毒性肌病、重度贫血、电解质紊乱、局限性癫痫发作、三叉神经痛性面肌痉挛、特发性震颤、抽动秽语综合征、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棘状红细胞增多症等。
就医-急诊指征:
1、持续加重的高热、寒战;
2、剧烈头晕、头痛、恶心、呕吐;
3、呼吸困难、呼吸暂停;
4、突发偏瘫、失语、感觉障碍;
5、出现嗜睡、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6、出现其他危急病症。
出现躯体不自主运动,同时发生以上情况,均须及时急诊处理,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长期或反复出现肌肉痉挛、抽搐、肢体震颤等不自主运动;
2、伴肌无力、疼痛、萎缩;
3、伴关节疼痛、僵硬、挛缩、畸形、活动障碍;
4、伴痴呆、记忆力减退、定向力障碍等认知功能异常;
5、伴局部麻木、刺痛感等感觉异常;
6、伴烦躁、不安、焦虑、紧张、易怒等情绪异常;
7、伴发热、头晕、乏力、心悸、失眠、面色苍白、食欲减退、消瘦、黄疸等全身症状;
8、存在长期服用特殊药物病史;
9、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若发生中毒或出现危及生命的情况时,要及时去急诊科处理。
2、怀疑神经损害,可到神经内科就诊。
3、怀疑甲状腺功能紊乱等,可到内分泌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需要进行抽血检查。建议检查前一晚10点后禁食,次日清晨空腹抽血。
3、建议患者穿宽松的衣服,以便医生进行相关体格检查。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建议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这种症状的?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断性的发作?
2、您最早出现症状的是哪一个肢体?之前还有什么不适?
3、什么时候发展到另外的肢体?发展的快还是慢?
4、后来发展到出现什么症状?
5、您以前有过类似情况吗?什么原因造成的?经何种处理恢复的?
6、您平时的饮食情况是怎样的?是否存在偏食?
7、您是否得过什么病?是否服用过什么药物?
8、您是否接触过含锰、汞、铅等物质?
9、您近期有没有受到什么刺激?是否存在压力大的情况?
10、您的家人是否也出现过相似的症状?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出现不自主运动?
2、情况严重吗?会不会越来越差?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需要住院吗?
4、都有什么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
5、针对目前的病情,可以达到怎样的治疗效果?
6、治疗后是否可以正常生活?会留下什么后遗症吗?
7、我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8、我还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震颤
检查时注意是身体的一部位还是全部,是循一定方向、不自主的、节律性还是无节律性的颤动,是静止性震颤还是动作性震颤。
2、舞蹈样运动
注意检查头面部和肢体及躯干,上肢重还是下肢重,注意耸肩、转颈、伸臂、摆手、伸屈手指。注意肌张力,是否妊娠等。
3、手足徐动症
注意手足扭转运动、肌张力,肌痉挛时的肌张力,肌松弛时的肌张力,随意运动时和安静状态时的肌张力。
4、肌张力改变
注意肌强直是齿轮样或铅管样强直还是折刀样,是变换不定的肌张力,还是游走性肌张力增高或降低发作,与情绪激动,安静休息时或睡眠时情况。
5、肌阵挛
是节律性肌阵挛或非节律性阵挛。
6、肌束震颤
注意部位如手、臂、股、舌、躯干与小腿肌或四肢、颜面等部位,震颤的性质、范围、幅度、频度及时间等。
7、肌痉挛
阵挛性肌痉挛还是强直性肌痉挛等。
检查-实验室检查:
检查-影像学检查:
检查-其他检查:
1、脑电图
是对大脑功能变化进行检查的有效方法,可用于诊断是否存在颅内感染等病变。
2、肌电图及诱发电位
可以确定周围神经、神经元、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可用于鉴别患者的疾病是肌源性还是神经源性,是中枢性还是周围性。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的家族史、既往患病史、用药史、外伤史、毒物接触史,以及不自主运动的性质、范围、时间、诱因、是静止性还是运动性、休息后是减轻还是加重、运动开始时是否特别困难、服什么药物有效、伴随症状等临床特点。再结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脑电图和肌电图等辅助检查结果,多可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临床上常见的不自主多动的鉴别:
1、抽搐
肌肉快速、重复性的、阵挛性的或强直性的无意收缩,常为一组或多组肌肉同时产生,有时在面部或肢体对称部位出现,振幅大且不局限,多由一处向他处蔓延,频度不等,无节律性,受体内外因素影响,伴有躯体不适及其他异常感觉,客观检查无异常所见。
2、痉挛
为肌肉或肌群断续或持续的不随意收缩,系因脑或脊髓的运动神经元或神经肌肉的异常兴奋所致。某些痉挛可伴肌痛、肌强直或不自主运动及头、颈、肢体、躯干扭转畸形等。呈断续的节律性肌收缩、间有肌松弛者称阵挛性肌痉挛;较持久的肌收缩则称强直性肌痉挛,大部分痉挛属于此种。
3、震颤
是由于主动肌与拮抗肌交替收缩引起的关节不自主的、快速节律性运动,这种运动可有一定方向,但振幅大小不一,以手部最常见,其次为眼睑、头和舌部。
4、肌阵挛
为肌肉或肌群突发的、短促的、闪电样不自主收缩,可见于正常人,病理性肌阵挛分为节律性和非节律性两种,以前者多见。
5、舞蹈样运动
是一种无目的、无预兆,无规律、不对称、幅度不等的快速的不自主运动。头面部舞蹈运动表现为皱额、瞬目、咧嘴、舌不自主伸缩、摇头晃脑等转瞬即逝的怪异活动,常影响说话。在肢体表现为无一定方向的大幅度运动,患者常难以维持一定的姿势。
6、手足徐动症
为一种间歇、缓慢、不规则的手足扭转运动,以肌强直和手足缓缓的强直性伸屈性运动为特点,其肌张力变幻无常,肌痉挛时肌张力增高,肌松弛时肌张力降低。
又称指划运动、变动性痉挛。
7、扭转痉挛
又称变形性肌张力障碍、扭转性肌张力障碍,是躯干的徐动症。临床上以肌张力障碍和四肢近端或躯干顺躯体纵轴畸形扭曲为特征,肌张力在扭转时增高,扭转停止时正常。
治疗-预计治疗:
治疗-治疗方法:
1、震颤
(1)帕金森病或帕金森综合征的治疗
采用抗乙酰胆碱药物及多巴胺替代治疗。常用药物有苯海索、东莨菪碱、左旋多巴、美多巴、卡比多巴、金刚烷胺等。多巴胺替代疗法一度获得显著疗效,但随着疗程的延长疗效递减。一般用药5年左右疗效丧失,这时需要联合用药,如服多巴胺受体直接激动剂溴隐亭等。
(2)原发性震颤的治疗
普萘洛尔、扑米酮、苯巴比妥、三唑仑等,均从小剂量开始。
(3)感染、中毒等原因引起的病理性震颤
除了对症治疗外,应进行病因治疗。
(4)手术治疗
立体定向射频毁损丘脑腹外侧核治疗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征,毁损丘脑腹侧中间核治疗原发性震颤。肾上腺髓质或胎脑移植重建术治疗帕金森病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
2、舞蹈样动作
(1)风湿性舞蹈病
应给予抗风湿治疗。常用青霉素、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镇静剂可选用氯丙嗪、地西泮、苯巴比妥等。
(2)偏侧舞蹈病
除了对症治疗外,尚需进行病因治疗。
(3)妊娠舞蹈病
因为死亡率高,应尽早终止妊娠。早期应用镇静剂可减轻症状,防止进展。
(4)慢性进行性舞蹈病的内科治疗
尚无满意的方法,镇静剂只能暂时缓解临床症状,但并不能阻止病情的进展。近年来,随着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的研究和发展,其外科手术的有效率为70%左右,常用的手术破坏目标为丘脑腹外侧核和小脑齿状核。
3、手足徐动症
内科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镇静剂仅具有一定的暂时缓解作用。近年来采用的立体定向手术治疗手足徐动症获得较满意的效果,但手术本身仅限于缓解和消除症状,并不能阻止某些疾病的病情进展,故仍然属姑息性手术。症状性手足徐动症,应根据不同的病因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如肝豆状核变性采用驱铜治疗;脑瘤、脑穿通畸形行外科手术治疗。
4、扭转痉挛
症状性扭转痉挛应治疗原发病,药物控制扭转症状效果差。可用地西泮、安坦、左旋多巴及酚噻嗪类药物。脑立体定向毁损术是目前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之一。丘脑和脊髓相应的节段置放刺激电极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5、痉挛性斜颈
本病目前尚无良好的内科药物治疗方法。以往采用的氟哌丁醇、金刚烷胺、左旋多巴及地西泮等药物疗效甚微或无效而被废弃。双侧颈1~3前根及副神经切断术及脑立体定向丘脑破坏术曾作为经典手术应用于本病的治疗并取得一定的疗效。
治疗-相关药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