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心脏骤停症状概述: 心脏骤停(cardic arrest),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
养生
症状名称: 心脏骤停
症状概述:
英文名称: cardiac arrest
其他名称: 猝死
主要病因: 心脏疾病、大血管病变、呼吸道疾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药物过敏、中毒、麻醉与手术意外、诊断性操作或治疗引起的意外
常见症状: 触颈动脉、股动脉无搏动,心前区听不到心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气分析、电解质检查、冠脉造影检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
发病部位: 心脏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
好发人群:
症状-典型表现:
心脏骤停的临床过程可分4个时期:前驱期、发病期(终末事件期)、心脏停搏期和生物学死亡期。
1、前驱期
许多患者在发生心脏骤停前有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的前驱症状,如心绞痛、气急或心悸的加重,易于疲劳及其他非特异性的主诉。这些前驱症状并非心源性猝死所特有。前驱症状仅提示有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而不能预测心源性猝死的发生。部分患者可无前驱症状,瞬即发生心脏骤停。
2、发病期
又称终末事件期。是指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发生前的一段时间,自瞬间至持续1小时不等。典型的表现包括: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持续心动过速或头晕目眩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先无预兆,则绝大部分是心源性。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心率加快及室性期前收缩增加最常见。因心室纤颤(VF)猝死的患者,常先有VF。另有少部分患者以循环衰竭发病。
3、心脏骤停期
意识完全丧失为该期的特征。如不立即抢救,一般在数分钟内进入死亡期。罕有自发逆转者。心脏骤停的症状和体征依次出现如下:
(1)心音消失。
(2)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
(3)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暂抽搐。抽搐常为全身性,多发生于心脏停搏后10s内,有时伴眼球偏斜。
(4)呼吸断续,呈叹息样,以后即停止。多发生在心脏停搏后20~30s内。
(5)昏迷,多发生于心脏停搏30s后。
(6)瞳孔散大,多在心脏停搏后30~60s出现。
但此期尚未到生物学死亡。如予及时恰当的抢救,有复苏的可能。
4、生物学死亡期
从心脏骤停至发生生物学死亡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原发病的性质,以及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心脏骤停发生后,大部分患者将在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心脏骤停发生后立即实施CPR和尽早电除颤,是避免发生生物学死亡的关键。心脏复苏成功后死亡的最常见的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缺氧性脑损伤和继发于长期使用呼吸器的感染占死因的60%,低心排出量占死因的30%,而由于心律失常的复发致死者仅占10%。
原因-总述:
心脏骤停的病因主要有心脏疾病、大血管病变、呼吸道疾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药物过敏、中毒等。如果没能及时治疗,患者将在几分钟内死亡。
原因-症状起因:
1、心脏疾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克山病、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及法洛四联症、急性心脏填塞症、心房黏液瘤、球瓣样血栓、二尖瓣脱垂、特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伴有/无先天性耳聋、心室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纤颤、梅毒性心脏病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Ayerza病)。
2、大血管病变
肺动脉栓塞、主动脉瘤破裂、主动脉夹层瘤、冠状动脉瘤或动静脉瘘破裂、颅内出血(高血压脑出血、颅内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岀血)、第三脑室胶样囊肿、宫外孕破裂、自发性脾破裂引起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如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溃疡病出血等。
3、呼吸道疾病
(1)呼吸道吸入异物、喉头痉挛等。
(2)哮喘持续状态。
(3)急性呼吸麻痹、多发性神经根炎、脊髓灰白质炎等。
4、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低血钾、高血钾、低血镁、高血钙、低血钙、严重酸中毒等。
5、药物过敏、中毒
(1)抗心律失常药物中毒
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普萘洛尔、维拉帕米等。
(2)抗寄生虫药物中毒
酒石酸锑钾、吐根素、氯化奎宁、灭虫宁等。
(3)中药中毒
一支蒿、乌头类药物。
(4)对青、链霉素及血清制剂的过敏。
6、麻醉与手术意外
(1)麻醉管理不善,呼吸道分泌过多。
(2)硬膜外麻醉药物误入蛛网膜下腔。
(3)全麻剂量过大、肌肉松弛剂使用不当局麻意外、低温麻醉时温度过低等。
(4)心脏、腹部手术操作。
7、诊断性操作或治疗引起的意外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支气管造影、支气管镜检查、胃镜检查、胸膜、心包穿刺、压迫颈动脉窦、心导管检查、心血管造影、脑血管造影、起搏器安置与故障、输注大量冷存血等。
8、其他
急性胰腺炎等。
原因-常见疾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炎、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法洛四联症、心包积血、心脏破裂、急性呼吸麻痹、脊髓灰白质炎、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严重酸中毒、药物过敏、急性胰腺炎等。
就医-急诊指征:
突然晕倒,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心脏停跳,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等待救援的同时需对病人进行心肺复苏。
就医-就诊科室:
就医-就医准备:
1、家属带上患者的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患者近期有就诊经历,家属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若患者近期有服用药物,可携带药盒。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患者平时主要都有哪些症状?
2、会经常会感到头晕、胸痛吗?
3、患者是因什么原因发生心脏骤停的?如溺水、电击、创伤、中毒等。
4、患者以前发生过心脏骤停吗?什么原因?
5、患者是否有心脏器质性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
6、患者有肾脏、肺脏相关疾病吗?
7、患者最近做过手术过吗?若手术过,是什么原因?
8、患者最近使用过哪些药物?是否吃过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9、患者是做什么工作的?工作压力大吗?作息规律吗?会经常熬夜吗
10、患者会吸烟吗?吸烟多久了?每天吸多少?
11、患者嗜酒吗?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每日饮多少?
12、患者是过敏体质吗?对什么过敏?
13、患者的饮食习惯是怎样的?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患者心脏骤停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
2、患者需要做哪些检查?
3、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吗?能治好吗?
4、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5、患者还有其他疾病,会影响治疗吗?
6、患者抢救成功后,能正常生活吗?
7、治疗后怎么防范再次发生心脏骤停?
8、患者再次发生心脏骤停,家属该怎么做?
9、回家后该怎么护理?
10、应该在饮食、运动和日常生活中注意什么?
12、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气分析
心脏骤停患者的血酸度增高。
2、电解质检查
由电解质紊乱引起的猝死经血生化检查可发现相应的病因如低血钾、高血钾、低血钙等。
检查-影像学检查:
1、冠脉造影检查
医生会在患者手臂处的血管(桡动脉),插入一根细长的导管,伸入到心脏,了解心脏冠脉的具体情况,以便采取相应处理。
2、超声心动图
能实时显示心脏和大血管解剖结构和功能状态,观测血流状态,房室大小,室间隔有无缺损,瓣叶形态、运动及狭窄程度等,明确病因。
检查-其他检查:
心电图检查:不仅可对病因进行诊断,还能够对心肺复苏提供重要依据。心脏骤停的心电图表现有以下三种类型:
(1)心室颤动
最为多见,特别是在心搏骤停的最初4~6min内,多见于冠心病与其他器质性心脏病、低血钾、麻醉意外、奎尼丁晕厥、电击、心脏手术、溺水等情况下。
(2)心室停搏
心电图呈直线,多发生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及高血钾基础上。持续者常是临终表现,短暂者可发生于应用普萘洛尔或维拉帕米之后。
(3)电-机械分离
呈现缓慢而不规则的心室自主节律或电蠕动波,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泵衰竭的临终期,或心肌梗死心脏破裂后,复苏常无效。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如有冠心病病史,心绞痛发作频繁和加重,心电图发现恶性心律失常等,需警惕由冠心病导致的心脏骤停;如手术后或久病卧床的患者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咳嗽、烦躁,需警惕肺动脉栓塞。
诊断-诊断依据:
1、突然意识丧失,昏迷,刺激患者有无意识的方法是轻轻摇动患者肩部,高声呼喊:“喂!你怎么啦?”若无反应立即手指甲掐人中5s,若仍没反应就可认为意识丧失。
2、呼吸骤停或由抽泣样呼吸逐渐减慢继而停止。
3、颈动脉搏动消失。
4、其他如心音消失,面色发绀,双侧瞳孔散大可作为参考指标,有利于心搏呼吸骤停的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冠心病是引起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疾病,且60%以上患者猝死前并无冠心病病史。一般见于35~40岁以上的男性,平素身体健康,但具有冠心病的一项或多项易患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肥胖等。少数患者猝死前有冠心病发作史,如心绞痛发作频繁和加重,心电图发现恶性心律失常等,对于这些先兆症状,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猝死的发生。
2、心肌炎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是小儿和青年人猝死的常见病因,致病病毒包括柯萨奇A、B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等,以柯萨奇B病毒侵犯心肌的机会最多。婴幼儿多于急性期猝死,而成人则以恢复期猝死居多。猝死前常有病毒感染的全身表现如发烧、呼吸道症状、全身酸痛等,心脏检查可有弥漫性心肌受损的表现如心界扩大,心肌活动减弱及心力衰竭等,重症患者可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
3、原发性心肌病
原发性心肌病引起的猝死常有家族史,以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为主,10%~25%可发生猝死。男性多见,可有心绞痛、晕厥等症状,胸骨左缘或心尖内侧常可闻及收缩中晚期杂音,含服亚硝酸异戊酯或异丙基肾上腺素后杂音更响。心电图约10%患者可发现酷似心肌梗死的异常Q波。超声心动图可显示室间隔不对称性肥厚和收缩幅度减弱,是确诊本病的特异性发现。
4、克山病
克山病为一地方病,有其流行病学特点:发病者均为农村人口,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东北、内蒙、陕甘多在冬季发病,以女性多见,而川、滇、鲁等地则多在春、夏发病,小儿为主。可表现为心源性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心脏扩大及心肌受损,猝死前多以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为先兆。
5、主动脉瓣病变
(1)主动脉瓣狭窄
年轻者多为风湿性主动脉瓣狭窄,常同时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二尖瓣狭窄,除非伴有风湿性主动脉炎,较少发生猝死。老年患者多为单纯性主动脉瓣狭窄,往往是发生在先天性二叶式或单叶式主动脉瓣基础上的退行性瓣膜硬化和钙化,患者常有心绞痛发作史,主动脉瓣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X线检查显示左心室肥厚,心电图有严重的心室内传导阻滞。
(2)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见于梅毒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尤其是伴有心绞痛者,极易发生猝死。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主动脉瓣区有叹气样舒张期杂音,周围血管征明显。X线检查示升主动脉扩张及左心室明显扩大,心影巨大如靴形。心电图有显著的左室肥厚和劳损表现。
6、特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
本病大多有家族遗传史,常发生于一个家庭的数个兄弟姐妹中,主要临床特征为先天性耳聋、晕厥、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与猝死。平时心电图检查可发现QT期延长,T波宽大有切迹、高尖、双相或倒置,u波高大等复极延缓的改变。本病初次发作常见于幼年,特别是婴儿期,也可延续到10~30岁首次发作,为似健康的儿童和青年人猝死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婴儿猝死的重要原因。
7、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中的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是青壮年猝死的重要疾病,常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溃疡病穿孔、急性胆囊炎等。生前经过检查的少数患者有心绞痛病史,半数以上有心电图异常如早搏、ST-T改变、传导阻滞等,个别病例甚至出现心肌梗死图形。为减少漏诊,对凡出现有急腹症的患者均应想到本病的可能,并注意心电图的改变,及时测定血清淀粉酶。胸腹水或未梢血液中正铁白蛋白阳性是本病具有诊断意义的重要指标之一。
8、肺动脉栓塞
手术后或久病卧床的患者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咳嗽、烦躁并迅速转入休克、发绀、昏迷、呼吸停止而死亡,多为肺动脉栓塞所致。也常见于心血管造影术、脑外伤、胸外伤及人工气腹等过程中形成气栓进入心腔所致。
9、低血钾
血钾过低引起猝死常见于长期禁食、大量液体引流,频繁呕吐或长期使用排钾利尿剂及大量类固醇药物,以及某些药物如奎尼丁、洋地黄等药物协同作用下。临床表现有倦怠、无力、腹胀、突然阵发晕厥、抽搐等。心电图检查可发现频发或多源性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还可以有QT间期延长、T波低平或倒置、u波巨大等复极延缓的表现。
10、高血钾
严重高血钾引起心搏骤停多见于重度溶血,大面积挤压伤、肾衰竭少尿期,严重酸中毒或长期单独使用保钾利尿剂等。心电图早期可表现为高尖而窄的帐幕状T波,随后QRS波群增宽,心率减慢,继而P波消失,最后出现缓慢而无效的室性自主心律或心室停搏而死亡。
11、药物中毒或过敏
锑剂、氯喳、奎尼丁、洋地黄等药物中毒都以严重心律失常而发生猝死,绝大多数以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为先兆而导致心室颤动,当机体处于低血钾状态时尤易发生。快速静脉注射苯妥因钠、氯化钙、氨茶碱等过程中易发生心搏骤停,应予重视。在维拉帕米和普萘洛尔应用中并发心室停搏而致猝死者多见于原有窦房结功能低下的患者。青、链霉素及某些血清制剂的使用可因过敏反应而导致心室停搏,发生猝死。
治疗-预计治疗:
治疗-治疗方法:
1、判断意识状态及呼吸
双手拍打患者双肩,在头部两侧大声呼唤患者。
2、启动急救系统
呼叫他人准备用物,记录复苏开始时间。
3、判断患者有无颈动脉搏动
时间应小于10秒。
4、胸外按压
患者应仰卧平躺于坚实的平面,抢救者跪在患者胸部的一侧,按压胸骨下半段,按压点位于双乳头连线中点。抢救者应将一只手的掌根部置于按压处,另一只手的掌根置于第一只手上,使两只手重叠并平行,指端上翘。两臂垂直,两肩按压点正上方,借助身体重力向下按压。下压胸骨至少5cm,然后使胸部完全回弹,下压与放松的时间相等。有效的按压对提供血流是十分重要的,应该用力和快速按压。要尽量减少因检查脉搏、分析心律或其他事情导致按压中断。在抢救人员到达之前应该持续进行CPR。
5、开放气道
将患者仰卧于坚实的平面,使用仰头抬颏法打开气道。左手放在患者的额头向下压,左手的示指和中指放在患者的下颧骨,将下巴抬起,使头向后仰。开放气道时保证两手力量足够大,以保持气道完全通畅。注意手指不要压迫颏下软组织,以免阻塞气道。气道开通后,如有气道异物,应先行气道异物清除。
6、人工呼吸
口对口呼吸方法,用按压额头的左手示指和拇指捏紧患者的鼻孔,右手的示指和中指继续抬起患者的下颌,保持气道通畅,平静吸口气,用嘴包住患者的嘴,缓慢吹气,持续1秒钟。有效通气的标志是看到胸廓起伏。单纯进行通时,通气频率10~12次/分,每次通气1秒钟。两人进行复苏时,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时数出数来,胸外按压与救生呼吸的比例按照30:2进行(即30次按压,2次救生呼吸)。每次通气时应中断心脏按压。当建立了进一步的气道辅助装置后,通气频率应减少至8~10次/分,通气时不再中断按压。
当救援人员到达后,继续进行初级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并同时除颤,给氧,给予面罩、气囊-活瓣装置(简易呼吸器)、自动运送呼吸器、氧-驱动-手动呼吸器、气道支持装置(口咽及鼻咽导管和气管插管)进行辅助呼吸,建立静脉通路,应用药物治疗。
经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开放气道胸及药物急救治疗等,心搏恢复并能维持者,视为一期复苏成功,但仍须严密监护患者,争取自主呼吸尽早出现,并对相继出现的各种异常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同时重视原发病的治疗,以防心脏骤停复发。
预防-预防措施:
心脏性骤停的预防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1、一级预防
是指根据危险因素评估,在未发生心脏骤停之前即开始预防,包括伴左心室功能不全的非持续性室速和仅有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的预防。
首先是识别心脏骤停的高危对象。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的急性期、康复期及其后的慢性过程中心脏骤停的危险性较高,对心肌梗死后心肌缺血的积极治疗是预防猝死的主要有效措施。β受体阻滞剂能明显减少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及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发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减少充血性心力衰竭猝死的发生可能有作用。
2、二级预防
是指对心脏猝死的幸存者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如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纤颤或合并晕厥患者猝死的预防。大多数患者第一次发病即死亡,因此一级预防远远重于二级预防。
近年的研究已证明,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能改善一些有高度猝死危险患者的预后。ICD对于心脏猝死的一级预防包括3种心力衰竭人群:左心室功能不全,既往有心肌梗死和非持续性室速(缺血性心肌病);无心肌梗死病史但合并非持续性室速(非缺血性心肌病);以及无心律失常或晕厥的患者(缺血和非缺血性心肌病)。ICD用于心脏猝死的二级预防临床实践证明是有效的,而其他方法疗效有限。
预防-注意事项:
1、冬天要注意保暖
寒冷可诱发血管收缩、痉挛,使血压上升,如原有冠心病易促发急性心肌梗死。故老年人冬天外出要注意保暖,以免着凉而发生心脑血管意外。
2、保持情绪稳定和心理平衡
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可使血压飙升,心脏负荷瞬间加重,从而诱发急性心肌缺血而猝死。冠心病患者在观看紧张激烈的体育竞赛时,或因遇到不顺心的事造成心理严重失衡时,或因某件事大喜大悲等,应保持情绪稳定以免内分泌功能增强而引起猝死。所以要努力做到心胸宽广、情绪乐观、性格开朗、处世豁达,遇到棘手事不着急,冷处理,不钻牛角尖。因脾气暴躁、易发火动怒或贸然行事的人,血压波动剧烈,易引发心脏猝死。
3、避免过度劳累
有些老年人打麻将成瘾,甚至达到废寝忘食、通宵达旦的程度,由于过度疲劳和输赢对情绪及血压的影响,极易诱发心肌梗死。
4、及时处置急性心衰和心源性休克
急性心肌梗死和缺血型心肌病都可能发生急性心力衰竭和心满腔热情性休克,这是由于大面积心肌坏死所致,多为急性左心力衰竭,很易发生心脏猝死。此时患者出现严重呼吸困难,伴烦躁不安,室息感,面色青灰或口唇发绀,大汗淋滴,咳嗽及咳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这种情况必须立即送医院抢救。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