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瘀斑症状概述: 瘀斑(ecchymosis)是指直径5mm以上的皮下片状出血,常见于肢体...
养生
症状名称: 瘀斑
症状概述:
英文名称: ecchymosis
主要病因: 血小板减少、感染、外伤、化学药物不良反应等引起
常见症状: 皮肤出现暗红色、紫色或黄褐色斑点
检查项目: 皮肤视诊、血小板检查、骨髓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B超检查等
发病部位: 其他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普通外科、血液内科
症状-典型表现:
原因-总述:
各种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均可影响凝血功能,诱发皮下出血,引起瘀斑形成;此外,一些感染性疾病、外伤、药物副作用等,也可导致瘀斑出现。
原因-症状起因:
1、血小板减少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继发性血小板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瘤、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
2、感染
如败血症、伤寒、斑疹伤寒、结核、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3、外伤
撞伤后皮肤会出现深紫色的瘀斑,较严重的撞伤,可能出现血肿。
4、化学药物
某些化学药物如抗生素类、奎宁类、磺胺类、解热镇痛剂、安眠药、抗结核药、脱水及利尿药等不良反应会出现瘀斑。
原因-常见疾病:
流行性出血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败血症、伤寒、斑疹伤寒、结核、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脓毒症、过敏性紫癜、急性白血病等。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或突然出现皮肤瘀点、瘀斑;
2、伴反复牙龈出血、鼻出血、月经过多、伤口流血不易止住等出血症状;
3、伴发热;
4、伴虚弱、无力、苍白等贫血表现;
5、伴外伤史,皮下血肿;
6、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怀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液疾病所致者,须及时到血液内科就诊。
2、外伤后皮肤瘀斑,并出现较大的血肿,可到普通外科就诊。
3、怀疑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引起者,须于感染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前一天可淋浴,保持皮肤清洁。就诊时着宽松的衣服,方便穿脱。
3、可能需要做血液检查,就诊前一天晚上10点以后不要吃东西,次日早晨空腹就诊,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您是什么时候发现身体出现瘀斑的?
2、您的瘀斑都出现在身体的哪些部位?最近有扩大的趋势吗?
3、您是否还有其他症状和体征,例如瘀斑部位疼痛、牙龈出血或发热?
4、您以前有过瘀斑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5、您既往有血液系统疾病吗?是否进行过治疗?病情控制如何?
6、您近期有做过什么剧烈运动吗?有被撞伤吗?进行过处理吗?
7、您有过感染病史吗?
8、您是否用过某些药物?用了多长时间了?
9、您来本院前有到其他医院看过吗?接受治疗了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导致我出现瘀斑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4、我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这些治疗方法有风险吗?
5、我需要治疗多长时间?能彻底治好吗?
6、我的诊断和治疗的下一步是什么?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8、我以后要注意什么?平时该怎么护理?需要改变某些习惯吗?
9、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10、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作出初步判断,然后进行血小板检测、骨髓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B超等检查进一步确定病因。
检查-体格检查: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检测
包括血常规、血块退缩试验、出血时间、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束臂试验)、抗血小板抗体检查,可了解是否存在血小板异常。如果是血小板引起者,可见血小板计数及其他指标检查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佳,束臂试验阳性。另外抗血小板抗体检查是诊断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重要指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败血症等引起瘀斑者抗血小板抗体增高。
2、骨髓检查
怀疑白血病、不明原因的血小板减少或持续血小板增多等需做骨髓穿刺检查。
检查-影像学检查:
检查-病理检查:
肾组织病理活检有助于肾脏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过敏性紫癜等疾病出现的肾损害也常须进行肾活检,以判断肾损害的严重程度,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既往患病史、外伤史、用药史和瘀斑的典型临床表现,再结合体格检查、血小板检测、骨髓检查、B超检查等辅助检查结果,通常不难诊断。诊断过程中医生常需将瘀斑与紫癜进行鉴别,同时还应排查机体是否存在急性白血病、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症状鉴别
(1)瘀点
瘀点又称出血点,指直径不超过2mm的皮肤黏膜出血,大多如针头大小,可见于全身各部位,尤以四肢和躯干下部为多见。出血点通常不高出皮面,按压不褪色,早期呈暗红色,1周左右可被完全吸收。小的出血点常需与小红痣相鉴别,两者按压均不褪色,但后者色泽较鲜亮,略高于皮面。出血点常见于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和毛细血管壁缺陷。
(2)紫癜
紫癜为直径3~5mm的皮下出血,特点与出血点基本相同,常见于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和血管壁缺陷。
2、疾病鉴别
(1)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不成熟的造血细胞大量增殖并蓄积于骨髓和外周血,导致正常造血受抑,同时可浸润肝、脾、淋巴结等组织器官,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贫血、淋巴结和肝脾肿大、骨骼和关节疼痛、粒细胞肉瘤等,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抽搐及昏迷等。出血主要与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异常有关,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病情发展迅速,如不及时治疗,通常数月内死亡。大部分患者白细胞计数增高,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又称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复杂的多种机制共同参与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的发生是由于患者对自身血小板抗原的免疫失耐受,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和血小板生成受抑,出现血小板减少,伴或不伴皮肤黏膜出血的临床表现。本病有出血倾向,皮肤、黏膜出血可导致淤点、紫癜、淤斑及外伤后止血不易等,其他还可存在乏力以及月经过多。骨髓检查显示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有成熟障碍。
(3)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经鼠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等为特征,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是我国较常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鼠类是主要传染源。白细胞总数及分类中异常淋巴细胞增多,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上升,血小板明显减少。尿变化显著,血肌酐、尿素氮增高。血特异性抗体或HV-RNA阳性。
治疗-预计治疗:
治疗-治疗方法:
1、急性白血病的治疗
确诊后先进行预后危险度分层,然后结合患者基础状况、意愿和经济能力等,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并及早启动治疗。适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尽早行HLA配型。治疗包括抗白血病治疗和高白细胞血症处理、防止感染、成分输血、代谢并发症等治疗。
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
对于发生出血的风险较小的患者,可临床观察暂不进行药物治疗。对于血小板低于10x109/L伴广泛、严重的出血症状者,疑有或已发生颅内出血者,以及近期将实施手术或分娩者,可根据情况进行血小板输注、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及大剂量应用甲泼尼龙治疗。一线治疗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二线治疗是脾切除或应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长春新碱、环孢素A、硫唑嘌呤、霉酚酸酯等免疫抑制剂,以及达那唑等药物。
3、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
根据不同临床分期的不同症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如发热期可进行使用利巴韦林等进行抗病毒治疗,使用丹参、10%右旋糖酐等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降温、抗炎、抗渗出、解除中毒症状;低血压期一旦休克发生,应积极补充血容量,调整血浆胶体渗透压,纠正酸中毒,调节血管舒缩功能,防止DIC形成,提高心脏搏出量等;少尿期若确定肾性少尿后,按急性肾衰竭处理;多尿期补充足量的液体和钾盐治疗失水和电解质紊乱。
治疗-相关药物:
日常-护理原则:
1、戒烟戒酒,防止烟酒损伤皮下毛细血管,使瘀斑加重。
2、足量饮水,注意休息,保持身心放松。
3、如果是感染引起的瘀斑患者,应注意自我隔离,避免传染他人。
4、定期复诊,帮助医生评估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调整用药方案。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