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白色念珠菌感染症状概述: 白色念珠菌感染是指当机体免疫功能或一般防御力下降或正常菌群相互...
养生
症状名称: 白色念珠菌感染
症状概述:
主要病因: 机体抵抗力低下
常见症状: 皮肤瘙痒、皮肤红斑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真菌培养、脑脊液检查、分泌物镜检、直接镜检、肠镜
发病部位: 全身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妇科、口腔科
症状-典型表现:
念珠菌可以侵犯人体多个器官或组织,可引起多种不同的症状。
1、口咽部念珠菌病
又称鹅口疮,典型表现为,舌头和口腔黏膜表面有乳白色、凝乳样斑块物覆盖,刮去斑块后可显露出新鲜出血的创面,有疼痛。
2、食管念珠菌病
表现为食管痉挛、吞咽困难、胸骨后灼痛感,少数患者可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
3、阴道念珠菌病
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白而黏稠,也可稀薄,甚至脓性,典型者伴有豆渣样白色小块。累及外阴时,可见红斑、糜烂、溃疡和皲裂,病变可扩展至肛周,甚至整个会阴部。外阴部红肿、烧灼感和剧烈瘙痒是本病的突出症状。时间久了,可因搔抓刺激而产生湿疹样变。
原因-总述:
原因-症状起因:
1、机体抵抗力低下是念珠菌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2、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不当或滥用是念珠菌病发生的另一主要因素。
3、广泛使用的侵入性诊疗措施,破坏了患者的正常免疫屏障。
原因-常见疾病:
皮肤念珠菌病、鹅口疮、口角炎、念珠菌性阴道炎、脑膜炎、脑脓肿、真菌性肠炎、真菌血症、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色念珠感染等。
就医-门诊指征:
1、皮肤出现红斑、小水疱、丘疹、脓疱等皮肤损害,伴指(趾)甲周围肿胀、甲板肥厚等;
2、婴幼儿的口腔黏膜出现白色、高出周围组织的覆膜等;
3、唇部或口角反复糜烂;
4、女性阴道黏膜有灰色假膜,分泌物呈白色凝乳状或豆渣样,伴性交痛;
5、男性阴茎龟头包皮潮红,冠状沟处有白色乳酪样斑片等;
6、伴局部瘙痒、灼痛;
7、出现发热、咳嗽、咳嗽、进食不适、吞咽困难、尿频、尿急等系统性症状;
8、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白色念珠菌感染者可到感染科性疾病科、皮肤科就诊。
2、如果白色念珠菌侵犯口腔黏膜、阴道、包皮可到口腔、妇科、男科或泌尿外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为了确保就医过程能够顺利进行,建议患者提前采取一些简单的准备措施。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会对患处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就诊时患者不要涂抹异物以免影响医生观察。对于患处在身体隐蔽处的患者,为了方便检查建议患者着宽松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症状严重、年老体弱、未成年的患者,建议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您此次就医主要是哪里不适呢?不适症状持续了多久了?有没有什么变化规律?
2、有没有加重或缓解的迹象呢?什么情况下会加重或缓解?
3、您身体哪些部位发生了感染呢?
4、感染部位有瘙痒、发热、疼痛等症状吗?
5、您平时有长期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吗?
6、您近期有接触什么不洁净的东西吗?有接触其他患者吗?
7、以前是否有看过医生?接受了什么治疗?治疗效果怎么样?是否复发?
8、您的家人亲属有没有类似的症状?
9、发病以来,您的睡眠、饮食怎么样?大小便怎么样?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我感染白色念珠菌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4、我需要住院吗?
5、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治疗我的疾病呢?能治好吗?
6、这些治疗方法会有什么风险呢?会不会对我的身体造成其他不好的影响?
7、现在有确切的诊断吗?诊断是什么病呢?需要我怎么配合?
8、我身体还有其他的不适,会影响我这次的治疗吗?
9、平时生活中我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管理呢?需要注意些什么?
10、如果可以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11、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一般都会复查什么项目呢?
检查-预计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检查-实验室检查:
1、真菌培养
是检查有无真菌感染的常用方法。
2、脑脊液检查
革兰染色阳性、着色不均匀的圆形及卵圆形体以及牙生孢子和假菌丝。
3、分泌物镜检
分泌物镜检可帮助医生可确诊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医生会取患者的分泌物涂片镜检,在显微镜下观察分泌物中是否有芽孢和假菌丝。
4、直接镜检
对于皮肤念珠菌病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直接镜检,可发现大量菌丝和成群芽孢,菌丝的存在表明念珠菌处于致病状态,具有诊断意义。但是如果只发现芽孢,则无诊断价值。
检查-其他检查:
肠镜:可观察消化道的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的情况。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临床表现、病史特点及相关检查,一般可以明确诊断。医生在诊断的同时常需要排查患者是否有口腔念珠菌病、念珠菌性唇炎、念珠菌性口角炎、念珠菌性阴道炎、念珠菌性间擦疹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皮肤念珠菌病
(1)念珠菌性间擦疹:又名擦烂红斑,是最为常见的皮肤念珠菌病,多见于健康体胖的中年妇女或儿童。念珠菌感染皮肤皱褶处(间擦部位),如腋窝、腹股沟、乳房下、会阴部、肛门周围,自觉瘙痒,表现为界限淸晰的皮肤红斑及糜烂,周围散在丘疹、水疱和脓疱,呈卫星状分布。
(2)念珠菌性甲沟炎和甲床炎:多发于手足经常泡水者,如水产工人、洗衣工和足浴工等,为念珠菌侵犯甲沟、甲床所致,表现为甲沟红肿化脓,可伴有糜烂及渗出,指(趾)甲变厚,呈淡褐色。
(3)念珠菌性肉芽肿:好发于婴幼儿面部、头皮、指甲、甲沟等,为念珠菌感染皮肤所致组织增生、结节、溃疡或肉芽肿形成,特点为富含血管的丘疹,上覆黄棕色痂,刮除痂皮可见新鲜的肉芽组织。
(4)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儿童好发,常伴有多种全身疾病或免疫功能障碍,表现为皮肤、黏膜及甲沟的复发性持久性念珠菌感染。
2、黏膜念珠菌病
(1)口腔念珠菌病:为最常见的浅表性念珠菌病。包括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鹅口疮)、念珠菌性口角炎、急慢性萎缩性念珠菌病、慢性增生性念珠菌病等。鹅口疮最为常见,好发于新生儿,系白念珠菌的菌丝及孢子组成的灰白色薄膜附着于口腔黏膜上,边界清楚,周围有红晕,散在或融合成块,擦去假膜可见红色湿润面,也可累及喉、食管、气管等。成人如发生该病多有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减退,并常同时伴有消化道念珠菌病甚或播散性念珠菌感染,应予重视。
(2)念珠菌性唇炎:由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唇慢性炎症,多见于下唇,可分为糜烂性及颗粒性。前者于唇红的中央呈鲜红糜烂,周边角化过度,表面脱屑类似黏膜白斑;后者于下唇出现弥漫性肿胀,唇红及与皮肤交界处的边缘有小颗粒,微凸于皮肤表面。
(3)念珠菌性口角炎:好发于儿童或体弱者,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口角浸渍发白,麋烂或结痂,若长期不愈可发生角化增殖及皲裂。
(4)念珠菌性阴道炎:孕妇好发,阴道黏膜附有灰色假膜,形似鹅口疮。阴道分泌物浓稠,黄白色凝乳状或乳酪样,有时杂有豆腐渣样白色小块,但无恶臭。局部可红肿、瘙痒、麋烂甚至形成溃疡。皮损可扩展至外阴及肛周。
(5)念珠菌性包皮炎:多无自觉症状,常表现为阴茎龟头包皮轻度潮红,龟头冠状沟处白色乳酪样斑片,以及鳞屑性丘疹,严重者可局部红肿、糜烂及渗出,出现尿频及刺痛,注意与慢性包皮炎鉴别。
3、系统性念珠菌病
(1)呼吸系念珠菌病:念珠菌从口腔直接蔓延或者经血行播散,引起支气管和肺部感染。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患者常出现低热、咳嗽、咳白色黏痰甚至咯血,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X线检查可见支气管周围致密阴影或双肺弥漫性结节性改变。用气管镜获取支气管分泌物作真菌培养结果较为可靠。
(2)消化系念珠菌病:以食管及肠道感染多见,多为鹅口疮下行感染。食管念珠菌病以进食不适、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内镜可见食管壁下段充血水肿,假性白斑或表浅溃疡;肠道念珠菌病多发于儿童,以长期腹泻多见。肝脾念珠菌病及腹腔念珠菌病多继发于播散型念珠菌病。
(3)泌尿系念珠菌病:原发感染多由于导尿管留置后念珠菌上行感染引起,患者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甚至血尿等膀胱炎症状。肾脏感染则多发生于血行播散,肾皮质和髓质均可受累,局部坏死、脓肿,并可导致肾功能损害,患者表现为发热、寒战、腰痛和腹痛。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和白细胞,直接镜检可发现菌丝和芽胞,培养阳性有助确诊。
(4)念珠菌菌血症:多为局灶感染发生血行播散所致,多个器官同时日被念珠菌侵犯,又称为播散性念珠菌病,病死率高。可累及全身各组织和器官,以肾脏和心内膜损害多见。临床表现为长期发热,抗生素治疗无效,以及多脏器如心脏、肾、肝等受累表现确证有赖于血培养,但阳性率不到50%。
(5)念珠菌性心内膜炎:常继发于心脏瓣膜病变、人工瓣膜、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检查术后,临床表现似其他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赘生物通常较大,栓子脱落易累及大动脉,预后差。
(6)念珠菌性脑膜炎:少见,主要为血行播散所致,预后不佳。感染可波及大脑皮层、小脑及脊髓,表现为头痛、失明、谵妄及脑膜刺激征。但视乳头水肿及颅内压增高不明显。脑脊液中细胞数轻度增多,糖含量正常或偏低,蛋白含量升高,需与结核性脑膜炎鉴别。脑脊液早期检查不易发现真菌,需多次真菌培养。
治疗-预计治疗:
治疗-治疗方法:
1、皮肤念珠菌病
可选择外用药物治疗,如特比茶芬、克霉唑、萘替芬、布替茶芬、制霉菌素、咪康唑、酮康唑等霜剂和软膏制剂。也可口服酮康唑、两性霉素B。
2、口咽、外生殖器念珠菌病
病情较轻时,可局部应用制霉菌素、氟胞嘧啶软膏,也可口服克霉唑、酮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片、两性霉素B等。
治疗-相关药物:
预防-注意事项:
由于白色念珠菌系条件致病真菌,因此对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抗癌药物、器官移植以及患有重症消耗性疾病(如血液病、癌症、结核、艾滋病等)的人尤应注意,一旦发现应迅速确定其病原意义,以免延误治疗。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