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发热伴有皮疹症状概述: 发热伴有皮疹是指发热的同时,皮肤出现局部或广泛皮疹的现象,多见于...
养生
症状名称: 发热伴有皮疹
症状概述:
主要病因: 病毒感染、细菌感染
常见症状: 发热、皮肤出现局部或广泛皮疹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荧光抗体检测、尿常规、核酸检测、咽拭子、电子显微镜检查
发病部位: 全身
就诊科室: 小儿科、感染性疾病科、皮肤科
传染性:
症状-典型表现:
不同病因引起的发热伴有皮疹,其具体症状也有所不同。
1、风疹
发热的第1天面部即出现猩红热样玫瑰色疹或麻疹样融合成片的皮疹,迅速遍及全身。皮疹较稀疏,消退也快。头部枕后及耳后淋巴结肿大。
2、猩红热
发热的第2天在颈部和上胸部出现针头大小、玫瑰色红疹,很快遍及全身。起病时高热寒战,经4~5天体温渐退,皮疹亦隐退脱屑,手掌及脚底大片状脱皮。
3、水痘
发热的第1天可出现淡红色、针头大小斑疹,逐渐转为丘疹及疱疹,2~3日后成批出现皮疹,同一时间有斑疹、丘疹、疱疹不同类型的皮疹。
4、天花
发热的第3天热退,全身出现红色斑丘疹,6~7天转为疱疹,8~9天转为脓疱,体温再度升高,皮疹进度相同,约12天结痂。
5、麻疹
发热的第4天皮肤出现散在的或融合成片的淡红色斑丘疹。出疹前口颊黏膜有微小成群的灰白色科氏斑。起病时发热,伴有流泪、畏光、流涕、咳嗽等结膜和呼吸道症状和体征。
6、登革热
发热3~5天后热退,1~3天后再上升,除面部皮肤外,全部出现猩红热样或麻疹样皮疹。
原因-总述:
原因-症状起因:
1、病毒感染
麻疹、风疹、玫瑰疹、水痘、登革热、天花、柯萨奇病毒疹等。
2、细菌感染
猩红热等。
3、其他
药物疹、恙虫病等。
原因-常见疾病:
麻疹、风疹、玫瑰疹、水痘、登革热、天花、猩红热、药物疹、恙虫病、柯萨奇病毒疹等。
就医-急诊指征:
1、突发高热、寒战,伴多部位、大面积甚至全身性皮疹;
2、出现其它危急的情况。
以上均须紧急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发热的同时,皮肤出现局部或广泛的皮疹;
2、体温不断升高,皮疹范围不断扩大;
3、伴皮肤明显瘙痒、刺痛或灼痛、脱屑等;
4、伴流鼻涕、打喷嚏、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
5、伴头痛、乏力、食欲减退、呕吐等全身症状;
6、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就医-就医准备:
1、患者在出现发热伴有出疹的情况后,尽量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2、若怀疑患者为传染性疾病时,尽量避免接触他人,以防传染。
3、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您是什么时候出现发热的?大概发热了多长时间后出现的皮疹?
2、您除了发热伴有皮疹以外还有什么其他症状吗,如眼睛流泪、流鼻涕、咳嗽、头痛?
3、您的皮疹都出现在身体的什么部位?是什么颜色的?
4、您近期接触过水痘、天花、麻疹、风疹或猩红热患者吗?
5、您有过敏史吗?近期接触过这些过敏原吗?
6、您最近在服用什么药物吗?
7、您身边其他人也出现了类似的症状吗?
8、您近期都去过什么地方?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出现发热伴有皮疹的症状?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我的症状严重吗?会传染吗?会有什么后遗症吗?
3、我需要住院吗?需要做哪些检查?
4、我现在需要用怎样的手段治疗?能治愈吗?
5、这些治疗方法对我有什么风险吗?
6、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7、回家后我应该注意什么?
8、如果需要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见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升高者,多为细菌感染;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提示病毒感染。
2、荧光抗体检测
可快速准确的检测出抗原类型,以确定感染源。病毒分离如果病毒分离结果阳性,可确定为病毒感染。
3、尿常规
登革热患者可见少量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有时有管型。
4、核酸检测
根据核酸序列明确病原体,其敏感性高于病毒分离,可用于早期快速诊断。
5、咽拭子
咽拭子样本的检测和培养对于确诊非常重要,因为有很多疾病的早期症状与猩红热相似,需要加以鉴别才能开展对症治疗。
检查-其他检查:
电子显微镜检查:取新鲜疱疹内液体作电镜检查,可见到疱疹病毒颗粒,能快速与天花病毒相鉴别。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病史、发热、皮疹及其他临床表现,结合相关检查一般可以明确诊断。医生在诊断的同时常需要排查患者是否有麻疹、风疹、玫瑰疹、水痘、登革热、天花、猩红热、药物疹、恙虫病、柯萨奇病毒疹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发热伴寒战
指由于疾病导致机体病理性体温升高并伴有寒战的症状。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钩端螺旋体病、疟疾、急性溶血性疾病。
2、发热伴眼睛充血
指由于疾病导致机体体温升高并伴有眼睛充血的症状。常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等,类似兔眼表现。
3、发热伴出血
指由于疾病导致机体体温升高并伴有出血的症状。常见于重症感染和血液病。前者如重症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钩端螺旋体病。后者如急性白血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
4、发热伴淋巴结肿大、并伴触痛
可能为局部感染所致。如全身淋巴结肿大,提示可能有淋巴结结核、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癌等。
5、发热伴关节肿痛
发热又称发烧,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关节肿痛是指关节周围肿胀、潮红、发热和运动受限,是多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常见于全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热伴关节肿痛可见于败血症、猩红热、布鲁菌病、结核病、风湿热、结缔组织病、痛风等。
治疗-预计治疗:
治疗-治疗方法:
1、风疹
(1)一般对症疗法:风疹患者一般症状轻微,不需要特殊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症状较显著者,应卧床休息,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对高热、头痛、咳嗽、结膜炎者可予对症处理。
(2)并发症治疗:高热、嗜睡、昏迷、惊厥者,应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原则治疗。出血倾向严重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输新鲜全血。
(3)先天性风疹:无症状感染者无需特别处理,但应随访观察,以期及时发现迟发性缺陷。有严重症状者应相应处理,有明显出血者可考虑静脉免疫球蛋白,必要时输血;充血性心力衰竭和青光眼者需积极处理,白内障治疗最好延至1岁以后;早期和定期进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检查,以早期诊断耳聋而及时干预。
2、猩红热
(1)隔离患者:隔离患者6日以上,直至咽试子培养3次阴性,且无并发症时,可解除隔离。对咽试子培养持续阳性者应延长隔离期。
(2)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吃稀软、清淡食物,多喝水。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卫生,预防继发感染,年长儿可用生理盐水漱口。
(3)抗生素疗法: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和一切链球菌感染的常选药物,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病情严重者可增加剂量。为彻底消除病原菌、减少并发症,疗程至少10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或头孢菌素。严重时也可静脉给药。
(4)对症治疗:高热可用较小剂量退热剂,或用物理降温等方法。若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应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对并发的中耳炎、鼻窦炎、肾炎、心肌炎等并发症,给予积极治疗。
3、麻疹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房内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常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有畏光症状时房内光线要柔和;给予容易消化的富有营养的食物,补充足量水分;保持皮肤、黏膜清洁,口腔应保持湿润清洁,可用盐水漱口,每天重复几次。一旦发现手心脚心有疹子出现,说明疹子已经出全,病人进入恢复期。密切观察病情,出现合并症立即看医生。
(2)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用小量退热剂;烦躁可适当给予苯巴比妥等镇静剂;剧咳时用镇咳祛疾剂;继发细菌感染可给抗生素。麻疹患儿对维生素A需要量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在维生素A缺乏区的麻疹患儿应补充维生素A。
(3)中药治疗。
4、水痘
(1)患儿应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结痂为止,一般不少于病后两周。与水痘患者接触过的儿童,应隔离观察3周。该病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处理及预防皮肤继发感染,保持清洁,避免抓搔。加强护理,勤换衣服,勤剪指甲,防止抓破水疱继发感染。积极隔离患者,防止传染。
(2)局部治疗以止痒和防止感染为主,可外搽炉甘石洗剂,疱疹破溃或继发感染者可外用1%甲紫或抗菌素软膏。继发感染全身症状严重时,可用抗生素。忌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以防止水痘泛发和加重。
(3)对免疫能力低下的播散性水痘患者、新生儿水痘或水痘性肺炎、脑炎等严重病例,应及早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阿昔洛韦是目前治疗水痘-带状疱疹的首选抗病毒药物,但须在发病后24小时内应用效果更佳。或加用α-干扰素,以抑制病毒复制,防止病毒扩散,促进皮损愈合,加速病情恢复,降低病死率。
5、天花
到目前为止,对天花还没有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法。感染天花的患者必须严格隔离直至痊愈,隔离时间不得少于发病40日。其衣物、用具、呼吸道分泌物、疱疹渗出物需要严格消毒,与患者接触的人员应该立即种痘。患者通常是以支持疗法进行治疗,给以充足水分及营养,例如静脉注射电解质、营养品或以药物控制高热或疼痛,同时对年幼体弱者以抗生素预防感染天花病毒后随之而来的细菌感染,加强护理,保持眼、口、鼻及皮肤清洁。对症治疗角膜溃疡、皮疹等。
日常-护理原则:
1、室内要保持通风。患者一般都被要求卧床休息,因此居室要温暖、安静、清洁,空气要新鲜,注意温度和湿度,每天可开窗换气2~3次,但不得让冷空气直接吹到患者身上。
2、患者不宜穿衣过多,被子不宜盖得太厚,以防止患者因热量散发不出去而引起高热抽搐。同时要保持眼、鼻、口腔和耳的清洁,避免强光刺激。
3、要给予患者容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多喝水,多吃新鲜的水果,补充充足的维生素。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