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高热症状概述: 高热是指腋下温度在39.1~41℃的现象,是病人经常出现的一种临床表现,...
养生
症状名称: 高热
症状概述:
主要病因: 急性感染性疾病和急性非感染性疾病
常见症状: 高热、寒战、面色潮红、皮肤烫手、呼吸急促、流涕、全身不适、肌肉酸痛
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病毒分离、致病菌培养、脑脊液检查、B超、X线片、CT、MRI、组织病理学检查
发病部位: 其他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消化内科、感染性疾病科、风湿免疫科、内分泌科
好发人群:
症状-典型表现:
1、流行性感冒
临床表现为高热、鼻塞、流涕、全身不适,咳嗽,咽部充血,鼻有分泌物等。
2、流行性乙型脑炎
临床表现为头痛、高热、呕吐、嗜睡、谵妄、颈有阻力,可出现病理反射阳性。
3、细菌性痢疾
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大便脓血、里急后重、大便检查有脓细胞及红细胞、吞噬细胞。
4、败血症
临床表现为头痛、寒战、高热,伴恶心、呕吐、腹泻、皮下出血点、轻度黄疸等。
5、猩红热
临床表现为咽痛、咽充血、猩红色细小斑丘疹,压之褪色,口唇周围苍白,杨梅舌,大块脱皮等。
6、急性乳腺炎
多见于初产妇,临床表现为乳房疼痛、寒战、高热,乳头皲裂,局部红、肿、热、痛等。
7、肺炎
本病起病急,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少数者可有恶心、呕吐、腹胀等症。
8、急性胃肠炎
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常见于夏秋季,其发生多由于饮食不当。
9、中暑
先兆中暑、轻症中暑者口渴、食欲不振、头痛、头昏、多汗、疲乏、虚弱等,重症者可出现高热、皮肤干燥、意识模糊等。
原因-总述:
原因-症状起因:
1、感染性疾病
急性传染病早期、各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如细菌感染:肺炎、急性胃肠炎、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脑脊膜炎、副伤寒、败血症、细菌性痢疾、猩红热、急性乳腺炎、产褥热、丹毒等。
2、非感染疾病
暑热症、新生儿脱水热、颅内损伤、惊厥及癫痫大发作等。
3、恶性肿瘤
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等。
4、其他
变态反应,如过敏,疫苗接种反应,输液、输血反应,以及结缔组织病等。
原因-常见疾病:
肺炎、急性胃肠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脑脊膜炎、副伤寒、败血症、细菌性痢疾、猩红热、急性乳腺炎、产褥热、丹毒、中暑、疟疾、胆管癌、食管癌、宫颈癌、膀胱癌等。
就医-急诊指征:
1、伴局部剧烈疼痛,如剧烈头痛、腹痛等;
2、伴恶心、呕吐等;
3、伴神经症状,如精神萎靡、意识障碍、抽搐等;
4、伴精神萎靡、乏力、呼吸无力、少尿或无尿等休克表现;
5、体温持续不降;
6、出现其他危及生命的病症。
出现持续高热、寒战,或伴以上情况,均须及时急诊处理,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就诊科室:
1、对于出现高热的患者,可在医院发热门诊进行初步的诊疗措施。
2、患者发热症状严重,或出现寒战、痉挛、休克等危险症状时,可在急诊科进行相关的检查和治疗。
就医-就医准备:
1、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发热的患者,容易产生烦躁不安、恐惧等负面情绪,患者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各项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症状严重、年老体弱、未成年的患者,建议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出现发热症状的?症状持续了多久了?
2、是突然出现的高热,还是由低热慢慢升温?有没有什么变化规律?
3、症状在什么情况下会加重?在什么情况下会缓解?
4、自己有监测体温吗,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5、还有其他症状吗?有没有疲倦乏力、头晕头痛、呼吸增快等症状?
6、近期有没有受凉?接触过其他患者吗?有没有进食不洁的饮食?
7、以前有没有生过什么病呢?
8、以前是否有看过医生?接受了什么治疗?治疗效果怎么样?是否复发?
9、发病以来,您的睡眠、饮食情况怎么样?大小便怎么样?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我出现发热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
2、我的情况严重吗?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需要住院吗?
4、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治疗我的疾病呢?
6、这些治疗方法会有什么风险呢?会不会对我的身体造成其他不好的影响?
7、如果可以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8、我身体还有其他的不适,会影响我这次的治疗吗?
9、在治疗期间我需要注意些什么?
10、治疗后会不会有后遗症?
11、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一般都会复查什么项目呢?
检查-预计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注意神志、意识、呼吸、发绀等情况,如病情严重,没有明确感染灶时,可考虑败血症。
2、皮肤出现皮疹,可考虑出疹性传染病,如猩红热、麻疹等;黄疸常见于肝胆疾病及败血症;皮下瘀斑者,可考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血液病等。
3、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者,可考虑急性扁桃体炎。
4、有颈项强直,提示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5、乳腺胀痛、触痛、局部皮肤红肿,考虑急性乳腺炎。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感染性病变的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2、致病菌培养
可明确感染类型。
3、病毒分离及病毒核酸检测
可明确病毒感染的类型。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
为肺结核诊断的必备手段,肺部新出现渗出影,提示肺炎。
2、B超
有利于急性乳腺炎的诊断。
3、CT、MRI
可明确肿瘤部位、大小、性质、进展、有无浸润性病变等。
诊断-诊断原则:
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结合其他的相关症状以及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常需排查是否存在流行性感冒、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细菌性痢疾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稽留热
多为高热,常持续40℃上下,1d间温差在2℃以内,见于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等。大叶性肺炎当并发脓胸及肺脓肿时热型可由典型稽留热变为弛张热。
2、弛张热
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较大,1d间温差在2℃以上,但最低体温在正常之下,较多见于风湿热、败血症、脓毒血症,肝脓肿、严重肺结核等。
3、间歇热
临床出现恶寒或寒战后,体温骤升,可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后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间歇数小时至数日又如此反复,称周期性发热。如疟疾,肾盂肾炎、回归热、淋巴瘤、布氏杆菌病及同期热等。
4、波状热
热度逐渐上升,达高峰后又逐渐下降至低热或常温。如此反复有似波浪,可连续达数月之久,见于布氏杆菌病等。
5、消耗热
热度波动幅度更大,在45℃之间,自高热降至常温以下,常提示毒血症严重病情险恶,见于败血症等。
治疗-预计治疗:
治疗-治疗方法:
1、降温治疗
对高热患者应及时适当降温,以防惊厥及其它不良后果。对既往有高热惊厥史或烦躁不安者,在降温同时给予镇静药。发热待诊者,尽可能查明原因,可暂不给予特殊治疗,否则改变热型,模糊临床征象,延误诊断。
2、原发病治疗
对于高热患者,降温是必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找出确切导致高热的病因,针对病因治疗才有可能彻底解决问题。比如肺炎导致高热患者需要抗感染治疗、败血症导致的高热也是需要抗感染治疗、对症支持治疗等。
常见原发病的治疗:
(1)流行性感冒:卧床休息,多饮水,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适宜营养,补充维生素,进食后以温开水或温盐水漱口,保持口鼻清洁,全身症状明显时予抗感染治疗。
(2)细菌性痢疾: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培养连续两次阴性)。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生冷、油腻和刺激性食物。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有失水者,无论有无脱水表现,均应口服补液,严重脱水或有呕吐不能由口摄入时,采取静脉补液。痉挛性腹痛时给予阿托品或进行腹部热敷。发热者以物理降温为主,高热时可给予退热药。
(3)急性胃肠炎:尽量卧床休息,病情轻者口服葡萄糖-电解质液以补充体液的丢失。如果持续呕吐或明显脱水,则需静脉补充5%~10%葡萄糖盐水及其他相关电解质。鼓励摄入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以防止脱水或治疗轻微的脱水。必要时可注射止吐药、解痉药。
3、现场急救
(1)物理降温。用冰袋或冰块外包毛巾敷头部,以保护脑细胞。酒精加冷水擦拭病人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喝冰水或冰冻饮料。但不能使体温下降太快,以免虚脱。
(2)送医院诊治。
日常-护理原则:
1、绝对卧床休息,对于有躁动、幻觉的患者,护士应床旁护理或允许亲人陪护,防止发生意外,同时加用护挡,必要时用约束带,以防碰伤或坠床。
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体温高于39℃者,应给予物理降温,如冷敷、温水擦浴、冷生理盐水灌肠等,以降低代谢率,减少耗氧量。
3、加强营养支持,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证每日摄水量达2500~3000ml。
4、用冰袋物理降温的患者要经常更换冷敷部位,避免局部冻伤。
5、加强口腔护理,每日2~3次,饮食前后漱口,口唇干裂者可涂液状石蜡。
6、做好心理指导:对高热患者应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保持病室安静,减少探视,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保持患者心情愉快。
7、可疑传染病者在确诊前,应做好床边隔离,预防交叉感染。
预防-预防措施:
1、衣着要凉爽,切忌采用捂被子发汗的办法。
2、居室空气要流通,必要时用电扇来回吹风,千万不可关窗闭户不让孩子见风。
3、鼓励饮水,保持口舌滋润,小便通畅。
4、注意营养,不要随意忌口,无明显咳嗽的可多吃点水果,尤其西瓜,既能补充水分、糖分和维生素,又有清热的功效,此外还应注意大便通畅。
5、由于高热常见于体质较差的小儿,因而平日要加强体质锻炼,增强肌体免疫力。
6、注意及时增减衣服,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7、常备退热药,观察测量体温,一旦达38℃即口服退热药物,以防高热引起抽搐。
8、密切观察病情,防止复发。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