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肌肉坏死症状概述: 肌肉坏死(muscle necrosis)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指肌肉...
养生
症状名称: 肌肉坏死
症状概述:
肌肉坏死(muscle necrosis)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指肌肉在受到外力过度挤压或供应血管阻塞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肌肉代谢障碍,最终使局部肌肉呈现坏死的表现。临床症状主要是局部疼痛、患部肿胀、体温升高、感觉及运动障碍、肌肉无张力、呈灰红色、有恶臭等。
英文名称: muscle necrosis
主要病因: 外伤、感染
常见症状: 局部疼痛、患部肿胀、体温升高、感觉及运动障碍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分泌物涂片、心电图、X线片、CT、磁共振成像(MRI)、肌肉活检
发病部位: 全身
就诊科室: 骨科、心血管内科、感染性疾病科、烧伤科
好发人群:
无特发人群
症状-典型表现:
肌肉坏死可引起局部疼痛、患部肿胀、体温升高、感觉及运动障碍、肌肉无张力、灰红色,恶臭等。
原因-总述:
当肌肉在受到外力过度挤压或供应血管阻塞,会引起肌肉代谢障碍,从而导致肌肉坏死。常见的原因有外伤、感染、血管栓塞等。
原因-症状起因:
1、外伤
(1)Ⅳ度烧伤致肌肉坏死。
(2)环状焦痂致进行性肌肉缺血及坏死。
(3)电烧伤常致深部肌肉坏死。
(4)烧伤合并挤压伤。
(5)其他:如骨折等。
2、继发于血管栓塞的肌肉坏死
如心肌梗死、动脉血管阻塞的脉管炎等。
3、感染
如气性坏疽、牙周化脓性感染等,其中牙周化脓性感染蔓延可导致面颈部肌肉的坏死。
原因-常见疾病:
气性坏疽、心肌梗死、骨折、感染、挤压综合征、脉管炎等。
就医-急诊指征:
1、外伤或手术后,伤口处肿胀,疼痛加剧,肢体运动障碍,肌肉无力,皮肤灰红色、破溃流脓有恶臭;
2、突发单侧肢体明显肿胀、疼痛、发凉、变色,常见于血管栓塞性疾病;
3、糖尿病患者下肢、足部皮肤变色,出现溃疡、流脓、恶臭;
4、伴高热、寒战、乏力、精神萎靡、意识模糊等全身表现;
5、出现其它危急情况。
以上均须紧急处理,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就诊科室:
急诊科、普通外科、骨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如患者有开放性伤口,应注意止血,尽量保持受伤肢体制动。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什么时候出现这些情况的?
3、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4、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5、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6、您受伤的部位是如何伤到的?您受伤后是如何处理的?
7、您出现症状的部位最近有受到较为严重的挤压吗?
8、您最近有触电吗?
9、您本身患有什么疾患吗?有糖尿病吗?
10、您有心血管方面的疾患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2、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我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8、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能立即工作吗?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会先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情况,医生还会建议做血常规、分泌物涂片、心电图、X线片、CT、磁共振成像(MRI),必要时还会做肌肉活检,以明确肌肉坏死的病因。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观察皮肤有无外伤或其他损伤,检查关节活动度。
2、触诊
检查患处有无压痛、异常活动等。
3、其他检查
心音、心率是否正常,初步判断有无心脏病变。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血常规适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排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提示细菌感染;心肌梗死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也会出现升高。
2、分泌物涂片
若怀疑感染,取伤口渗出液涂片、染色、镜检,有助于明确病原菌。若分泌物涂片可查出革兰阳性粗大杆菌提示气性坏疽。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片
凡是疑为骨折者应常规进行X线片检查,可显示临床上难以发现的不完全性骨折等。另外,X线片也有助于早期发现气性坏疽。
2、CT
对于骨折不明确但又不能排除者、脊柱骨折有可能压迫脊髓神经根者及复杂骨折者均可行CT检查。
3、磁共振成像(MRI)
虽然显示骨折线不如CT检查,但对于肌肉及软组织损伤的显示有独特优点。
检查-病理检查:
肌肉活检: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检查-其他检查:
心电图:有助于心肌梗死的诊断,特征性改变为新出现Q波及ST段抬高和ST-T动态演变。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可作出诊断。如外伤或手术伤口处疼痛加重,伴全身毒性反应、发热、组织中积气,需警惕气性坏疽;如肌肉丰富部位受到压砸或长时间重力压迫后,出现肌肉坏死,肢体严重肿胀,需警惕挤压综合征。
诊断-诊断依据:
1、外伤史
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并结合病原体检查。
2、症状体征
好转的伤口肿胀、剧烈疼痛,有血浆样液体渗出伴恶臭。
3、病原体检查
分泌物涂片可见大量革兰阳性粗大杆菌。
诊断-鉴别诊断:
1、气性坏疽
外伤或手术伤口处疼痛加重,伴全身毒性反应、发热、组织中积气,常有肌肉坏死。分泌物涂片可查出革兰阳性粗大杆菌,触诊有捻发感。
2、心肌梗死
发病前常有心绞痛病史,心肌缺血坏死导致突然发作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少数患者无疼痛,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结合特征性心电图改变以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可诊断。
3、骨折
有明确的外伤史,出现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等特征性表现,常伴发热、休克等,骨折处理不当可引起缺血性肌肉坏死。
4、挤压综合征
肢体、臀部等肌肉丰富部位受到压砸或长时间重力压迫后,受压肌肉组织大量变性、坏死,肢体严重肿胀,呈进行性加重,伤肢坚硬,张力极大,并有水疱形成,皮肤逐渐由潮红-花斑状-暗褐色-坏死脱落疼痛剧烈,感觉及运动障碍,伴有肌红蛋白尿、高钾血症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5、消化链球菌性肌炎或肌肉坏死
是严重软组织感染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病在创伤或手术2~3天后,趋于缓解的局部疼痛又重新加重、患部肿胀,体温升高可高达39℃,个别病例疼痛剧烈难忍。感染部位除压痛及轻度肿胀外,体征不多。如感染的肌肉表浅且皮下脂肪较薄时,皮肤可有水肿、苍白甚至形成浆液性水泡。有时,特别是厌氧、需氧菌混合感染时,局部可有捻发感。病程进展一般较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感染缓慢。创伤或大手术缝合的伤口有血浆样液体渗出。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可有贫血、白细胞计数增加伴核左移,尿蛋白阳性,有时尿中出现透明管型和颗粒管型。严重的病例可引起肝、肾功能衰竭,表现为ALT、AST升高,尿素氮、肌酐升高。X线平片有时可见到肌肉内气体形成,CT显示受累肌群肿胀,气泡更为清晰。病人若有创口,血浆样渗出物加大,几天内渐变为淡红色混浊渗出并具恶臭。分泌物涂片染色镜检有助于初步病原学诊断,大量革兰阳性球菌提示本病,大量革兰阳性带荚膜的粗大杆菌提示气性坏疽。手术切开可发现病变主要在肌肉层,局部肿胀充血、瘀血;肌肉无张力,呈灰红色,有黑色坏死灶,可有气泡。脓液稀薄,量不多,但有恶臭。与梭菌性肌炎不同,受累肌肉一般较为局限,坏死肌肉和尚有生机的肌肉混杂存在,整块或整群肌肉完全坏死的少见。
6、电烧伤引起的肌肉坏死
因为电阻越高发热量越大,人体的骨骼是电阻最高的部分,肌肉跟骨骼紧密连接在一起,所以电流通过人体以后,骨骼先发热,然后从内而外引起肌肉的坏死,这与一般烧伤从外而内的过程不一样,因此在临床上,早期不能表现出肌肉进行性坏死的过程。
治疗-预计治疗:
治疗需要明确病因,针对引起肌肉坏死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果是气性坏疽引起,需要及早进行手术,同时进行全身支持疗法、高压氧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如果是骨折引起,治疗重点在于复位、固定和康复训练。
治疗-治疗方法:
1、气性坏疽
气性坏疽一旦确诊,应不失时机地尽早进行手术。即使有休克,也应在抢救休克的同时进行手术。加强全身支持疗法、高压氧治疗、紫外线照射伤口等综合治疗。对气性坏疽患者必须就地隔离治疗。
2、骨折
骨折病人的典型表现是伤后出现局部变形、肢体等出现异常运动、移动肢体时可听到骨擦音。此外,伤口剧痛,局部肿胀、淤血,伤后出现运动障碍。治疗骨折的最终目的是使受伤肢体最大限度的恢复功能。因此,在骨折治疗中,其复位、固定、功能锻炼这三个基本原则十分重要。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