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肌痛症状概述: 肌痛(myalgia)是指弥漫性或局部的肌肉疼痛,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常见...
养生
症状名称: 肌痛
症状概述:
英文名称: myalgia
主要病因: 机械因素、肌炎、代谢性疾病、肌肉缺血
常见症状: 肌肉骨骼系统多处疼痛与发僵,并在特殊部位有压痛点等
检查项目: 尿常规、全血细胞计数、反应蛋白、血沉检测、尿素、电解质、肌酐、甲状腺素、类风湿因子、血清肌酶、磁共振、肌肉活检
发病部位: 全身
就诊科室: 骨科、感染性疾病科、风湿免疫科、肾内科
症状-典型表现:
原因-总述:
引起肌痛的原因有很多,如肌肉的过度牵拉、肌炎、肌肉缺血等直接涉及肌肉的病变,也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流感、精神性风湿痛等疾病中。
原因-症状起因:
1、机械因素
过度的牵拉(包括:痛性肌痉挛、挛缩、反射性肌痉挛、肌张力增高等)、离心性收缩、血肿压迫。
2、肌炎
急性多发性肌炎、间质炎症(如:肌筋膜炎)。
3、代谢性疾病
(糖、脂、线粒体等)代谢障碍性疾病。
4、肌肉缺血
跛行,肌间隔综合征,运动导致的肌肉缺血、肌肉坏死。
5、其他
(1)药物
可诱导肌肉疼痛,不同药物损害的部位不同,他它们可影响肌肉纤维、肌膜、神经肌肉接头等部位。或同时累及几个部位。
(2)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
(3)精神性因素
精神性风湿痛的表现,如刀割、火烧样剧痛,或麻木、发紧、针扎样或压迫性疼痛等。常定位模糊,变化多端,无解剖基础,且不受天气和活动的影响,患者常伴有精神或情感紊乱,如抑郁、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精神性风湿痛常需精神专家治疗。
(4)细菌病毒感染
如流感病毒感染等。
原因-常见疾病:
精神性风湿痛、慢性疲劳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病、纤维肌痛综合征、嗜酸粒细胞性肌炎、代谢性肌病、痛性肌痉挛、肌筋膜炎、跛行、肌间隔综合征、肌肉缺血、肌肉坏死、流行性感冒等。
就医-急诊指征:
1、严重外伤导致的骨骼肌肉损伤;
2、过度运动后,出现明显肌痛、排酱油色尿,要警惕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3、出现其它紧急情况。
以上均须紧急处理,必要时去急诊科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持续或逐渐加重的肌痛;
2、多部位肌痛、全身性肌痛;
3、伴肌肉压痛、无力;
4、伴关节疼痛、僵硬、运动受限;
5、伴发热、乏力、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
6、伴面部红斑、多发红斑等;
7、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就医-就医准备:
1、限制局部活动,适当休息,有助于缓解疼痛,避免加重病情。
2、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3、医生可能会对疼痛部位进行检查,必要时穿着宽松衣物,便于检查。
4、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等检查,注意检查前一晚10点后禁食,次日清晨空腹抽血。
5、还可能会行尿常规检查,检查前避免剧烈运动和性生活,女性避开经期,防止影响检查结果。
6、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7、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8、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9、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您的肌痛症状是何时出现的?近期有加重倾向吗?
2、您的疼痛是怎样的?发病部位有变化吗?在哪种情况下疼痛会加重或减轻?
3、除肌痛,您是否还存在麻木、乏力、疲劳等不适?
4、您以前出现过肌痛症状吗?什么原因导致的?
5、您使用过药物治疗肌痛吗?什么药?
6、您近期有大量运动、过度疲劳或肌肉拉伤等情况吗?
7、除治疗肌痛药物,您是否正在服用其他药物?有哪些?
8、您或您的亲属有人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代谢性疾病吗?
9、您近期精神状态如何?有无过度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
10、您近期有受凉感冒或患有其他感染性疾病吗?
11、您有大量饮酒或吃海鲜的经历吗?
12、您吸烟吗?吸多久了,每天吸多少?
13、您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痛风等疾病吗?是否有用药进行控制?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我出现肌痛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我现在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的病情严重吗?能治好吗?
4、我需要哪种方法进行治疗?要住院吗?
5、若药物治疗,其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有哪些?
6、这些治疗方法什么风险吗?
7、我还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我回家后要如何进行护理?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可以检测有无血尿或肌红蛋白尿。
2、全血细胞计数。
3、反应蛋白、血沉检测有助于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或风湿病的诊断。
4、尿素、电解质、肌酐、甲状腺素、TSH、血清钙、磷和25-羟维生素D,肝功系列。
5、抗核抗体便于检测自身免疫性肌病和其他疾病。
6、类风湿因子有助于类风湿的诊断。
7、血清肌酶中大部分PM患者CK增高。
检查-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检查中,部分患者可以有特征性的磁共振异常表现。
检查-病理检查:
肌肉活检有助于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详细病史,肌痛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反应蛋白、血沉检测、尿素、电解质、肌酐、类风湿因子、血清肌酶、磁共振、肌肉活检等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询问病史时应关注患者的外伤史、激烈运动的经历、近期的感染性疾病病史等问题,还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症状出现的时间、有无诱发或缓解因素、是否有加重减轻的情况等,为诊断提供帮助。
诊断-鉴别诊断:
1、精神性风湿痛
精神性风湿痛是带感情色彩的症状。如把疼痛描述成刀割、火炎烧样剧痛,或描述为麻木、发紧、针扎样或压迫性疼痛。这些症状常定位模糊。变化多端,无解剖基础,且不受天气或活动的影响,患者常有精神或情感紊乱,如精神神经病、抑郁、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
2、慢性疲劳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包括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和特发性慢性疲劳综合征。表现为疲劳、乏力,肌肉疼痛,但缺少基础病因。检查患者有无低热、咽炎、颈或腋下淋巴结肿大,测定抗EB病毒包膜抗原抗体IgM,有助于鉴别。
3、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广泛的肌痛和肌肉压痛可见于40%~80%的SLE患者,症状主要累及近端肌肉,以三角肌和股四头肌为主,通常在疾病加重时明显。5%~11%的SLE患者合并肌炎,临床表现与多发性肌炎相似,主要症状为弥漫性肌痛、肌压痛、肌无力,以近端肌受累明显;若合并皮肤表现,症状可与皮肌炎相似。相当一部分SLE患者在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疟药物治疗时可出现药物相关性肌炎,糖皮质激素尤为多见,较SLE本身合并的炎症性肌炎更常见。
4、结节病
50%~80%患者出现骨骼肌受累,局灶性疼痛、肌肉压痛,痉挛或假性肥大,部分患者可扪及病变结节。不过,绝大多数患者并无临床症状。肌肉病变也可单独出现。有时,肌肉病变可急性起病,临床上与特发性肌炎相似,对称性肌肉萎缩,以近端肌肉突出,肌酶谱中度升高,也可正常。
5、纤维肌痛综合征
纤维肌痛综合征(FM)是一种非关节性风湿病,临床表现为骨骼肌肉系统多处疼痛与发僵,并在特殊部位有压痛点。这些压痛点存在于肌腱、肌肉或其他组织中,多呈对称性分布。在压痛点部位,患者与正常人对“按压”的反应不同,但在其他部位则无区别。
6、嗜酸粒细胞性肌炎
嗜酸粒细胞性肌炎是一类少见病,其特点为亚急性起病,近端肌无力、肌痛、肌酶增高,肌电图呈肌源性改变、组织活检骨骼肌有嗜酸粒细胞炎性浸润,嗜酸粒细胞性肌炎也可以是局灶性疾病,自行缓解或复发。也可伴有潜在的嗜酸细胞性筋膜炎,还可以是全身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表现之一。
7、代谢性肌病
原发性代谢性肌病包括有糖原代谢性疾病、脂肪代谢紊乱、肌腺苷酸脱氨酶缺乏、线粒体肌病等。这一组疾病中,糖原累积病是先天性糖原代谢障碍造成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运动后肌肉疼痛、肌无力、肌萎缩,肝大、低血糖,一般无CK增高,糖耐量和组织酶测定可发现异常。
治疗-预计治疗:
治疗-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患者疼痛严重时,通常需要休息、物理治疗、按摩、推拿等手段缓解疼痛,必要时可使用阵痛药物或肌肉松弛剂等。药物诱导的疼痛可能需要停药。
2、抗感染治疗
对于感染起因的患者,如细菌、真菌、病毒感染等,需要针对性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等针对性抗感染治疗。
3、心理治疗
对于部分精神因素造成的肌肉疼痛,可适当进行心理干预,给予患者心理安慰以缓解疼痛。
治疗-相关药物:
日常-护理原则:
1、去除肌肉疼痛的刺激因素
(1)抬高肿胀部位以消除肿胀,减少疼痛。
(2)经常性检查病人之姿势、摆位有无在正确之位置。
(3)查看石膏、牵引等有无对皮肤组织造成摩擦伤害,引发疼痛。
(4)提供平整之床褥,避免褥疮之形成。
(5)去除过敏原。
(6)教导病人放松技巧,减少焦虑不安心理。
(7)柔美的音乐,可愉悦身心。
(8)去除环境之影响因素,提供舒适的环境,如:安静、凉爽、温暖、无刺激味、光线柔和的环境。
2、协助执行物理治疗以减轻疼痛
(1)热疗:有放松肌肉、消炎、止痛之效果,对于痉挛之肌肉,发炎急性期过后有促进化脓之效果。
(2)冷疗:对急性疼痛,有减轻炎症、止痛之效,尤其是急性关节扭伤、肌肉拉伤。暂时性冷疗,对挛缩之关节亦有放松之效果。
(3)按摩:肌肉按摩,可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止痛、减痛效果。
(4)深呼吸训练:可达到放松之效,而有助减痛。
(5)经皮电刺激:利用少量电通过皮肤,刺激大直径神经纤维,抑制疼痛之传导;刺激传入纤维,改变痛的感受。
3、正确而适当的使用止痛剂
依医嘱为病人注射止痛剂,并尝试以其他方法减少止痛剂使用之次数或延长两次注射间隔之时间。局部止痛剂涂抹,可减轻肌肉、关节之疼痛。
4、防范因疼痛所引起之合并症
疼痛常导致病人不愿意下床活动,而使肌肉、骨骼、关节、肌腱等组织发生缩短、僵硬、失去弹性、骨质疏松等症状,使病情变得错综复杂、严重,甚至造成身体残障。因此,护理人员务必牢记于心—防范胜于治疗。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