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间歇性蛋白尿症状概述: 间歇性蛋白尿(intermittent proteinuria)...
养生
症状名称: 间歇性蛋白尿
症状概述:
英文名称: intermittent proteinuria
主要病因: 感染、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早期、高血压
常见症状: 功能性蛋白尿、特发性一过性蛋白尿、特发性间歇性蛋白尿、直立性蛋白尿
检查项目: 尿常规、尿细菌培养、尿蛋白定量和尿蛋白成分分析、X线检查、B超、超声心动图
发病部位: 肾脏
就诊科室: 肾内科
传染性:
症状-典型表现:
1、功能性蛋白尿
指伴随发烧、剧烈运动、充血性心衰、受寒、情绪紧张、癫痫发作及其他肾上腺功能亢进状态等情况下发生的蛋白尿,约占急症患者的10%。突发急性事件后的几天内,蛋白尿可缓解,且不会长时间存在。
2、特发性一过性蛋白尿
是另一类常见的间歇性蛋白尿,主要发生在儿童或青少年。常在无症状的健康人常规体检时发现(如运动员、雇员就业前或申请保险前查体),然而,复查时蛋白尿可消失。发现此类蛋白尿时无须进一步检查,因此,蛋白尿患者实施系统检查前,应重复2~3次常规尿检以筛查特发性一过性蛋白尿。
3、特发性间歇性蛋白尿
占随机尿检时所见蛋白尿的50%,这种蛋白尿与体位无关,也无法确定相关的病因。这种患者尿蛋白具有多源性,提示该病可能与多种疾病及肾脏病理损害有关。这种病人年轻(多低于30岁)且无临床症状,血压及肾功能正常,多数患者几年内蛋白尿可消失,提示一般预后良好。但伴有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除外。由于特发性间歇性蛋白尿病因的潜在性和不确定性疾病,所以应监测该病患者的尿检及临床变化(每6~12个月),以掌握是否发展为持续性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和出现系统性疾病的征象。
4、直立性蛋白尿
又称体位性蛋白尿,是间歇性蛋白尿的最后一种类型。该类型蛋白尿的重要之处在于,这种现象特指健康者在站立时尿蛋白排泄增多,而肾小球疾病患者除外。直立性蛋白尿表现为只在站立时尿蛋白异常,平卧时尿蛋白可恢复正常。直立性蛋白尿多见于青少年,30岁以上者极少见到。这类个体通常是无症状的健康男性,无病史记载、体检无异常、肾功能正常、尿沉渣镜检无病理发现。直立性蛋白尿患者预后良好。
原因-总述:
原因-症状起因:
1、良性暂时性蛋白尿
如功能性蛋白尿、直立性蛋白尿等。
2、感染
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
3、肾小球肾炎
如隐匿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或慢性肾小球肾炎等。
4、肾小管性疾病
如肾小管酸性中毒、药物性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等。
5、血液系统疾病
如白血病、血红蛋白病等。
6、其他
如糖尿病肾病早期、高血压、心力衰竭、痛风、系统性血管炎等。
原因-常见疾病:
功能性蛋白尿、直立性蛋白尿、膀胱炎、肾盂肾炎、隐匿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酸性中毒、药物性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白血病、血红蛋白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痛风、系统性血管炎等。
就医-门诊指征:
1、伴尿频、尿急、尿痛、夜尿增多等排尿不适;
2、伴尿液浑浊、肉眼血尿;
3、伴少尿、无尿或多尿等尿量异常;
4、伴腰部、下腹部、会阴部持续疼痛不适;
5、伴发热、水肿、乏力、食欲下降等不适;
6、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多次行尿液检查后,间歇检出蛋白尿情况,或伴有以上症状,应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怀疑肾脏病变,可到肾内科就诊。
2、怀疑血液病,可到血液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建议患者穿宽松的衣服,以便医生进行体格检查。
3、建议女性患者尽量避开月经期就诊。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发现自己的尿中有泡沫的?多久了?
2、还有哪些不适症状?主要描述一下。
3、哪些情况下症状会加重?哪些情况下会减轻?
4、以前有过类似情况吗?什么原因造成的?经何种处理恢复的?
5、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肾脏病变?
6、是否有过剧烈运动?是否受寒?
7、近期有没有受到什么刺激?是否存在压力大的情况?
8、平时的饮食情况是怎样的?
9、亲属是否有人出现过这种情况?
10、是否还有其他疾病?是否长期服用过什么药物?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我的尿液中为什么会有泡沫? ;
2、我的情况严重吗?需要治疗吗?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需要住院吗? ;
4、推荐采用什么治疗方法?
5、治疗有什么副作用?能根治吗?
6、平时需要注意什么?不能吃哪些东西?
7、我还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是否需要复查?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心脏检查
进行详细的心脏听诊、叩诊等,可初步判断有无心脏疾病。
2、测量血压
有助于高血压等疾病的诊断。由于血压有波动性,且情绪激动、体力活动时会引起一时性的血压升高,因此应至少2次在非同日静息状态下测得血压升高时方可诊断高血压,而血压值应以连续测量3次的平均值计。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
是判断泌尿系统疾病简便、快捷而可靠的的方法,如肾小球肾炎患者常有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
2、尿细菌培养
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ml有临床意义,提示存在泌尿系统感染。
3、尿蛋白定量和尿蛋白成分分析
尿蛋白定量可明确蛋白尿的程度。尿蛋白成分分析可以了解尿蛋白的种类,有助于进一步区别肾脏损伤的部位。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发病年龄、病史、蛋白尿特点结合尿常规、尿细菌培养、尿蛋白定量和尿蛋白成分分析、X线检查、B超等可明确诊断。详细询问患者何时出现不适症状、症状有无加重的情况、既往有无相关的病史、近期有无感染性疾病发生等。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高血压病肾损害、糖尿病肾病早期会出现间歇性蛋白尿,需要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病因鉴别
(1)隐匿性肾小球肾炎:多数起病缓慢、隐袭。临床表现为无症状性蛋白尿、血尿,一般不伴高血压,不会发生肾功能减退。
(2)慢性肾小球肾炎:多数起病缓慢、隐袭。临床表现呈多样性,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其基本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病情时轻时重、迁延,渐进性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3)慢性肾盂肾炎:病理表现以肾间质损害为主,临床表现为多尿、夜尿增多、间歇性蛋白尿等;可有乏力、低热、厌食等,间歇性出现腰痛等症状。出现肾功能不全时,可有水肿、乏力、食欲下降、贫血等表现。
(4)高血压病肾损害:早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常见症状为头晕、头痛、疲劳、心悸等;随着病程延长,血压明显升高,逐渐出现各种症状,血压突然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症状加重,并可出现脑、肾等器官的损害和病变,肾脏损害时出现间歇性蛋白尿。
(5)糖尿病肾病早期: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全身微血管病性合并症之一,因此发生糖尿病肾病时也往往同时合并其他器官或系统的微血管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外周神经病变。早期肾脏病理出现肾小球结节样病变和小动脉玻璃样变。运动后尿白蛋白排出率(UAE)持续升高至20~200μg/min从而出现微量白蛋白尿。
2、相似症状鉴别
(1)乳糜尿:是因乳糜液逆流进入尿中所致,外观呈不同程度的乳白色,作尿乳糜试验可阳性。根据严重程度将乳糜尿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轻度表现为间歇性乳糜尿,无乳糜凝块形成,无体重减轻,逆行肾盂造影显示累及单个肾盏;中度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乳糜尿,偶有乳糜凝块,无体重减轻,逆行肾盂造影显示累及两个肾盏;重度表现为持续性乳糜尿,有乳糜凝块,体重减轻,逆行肾盂造影显示累及多数肾盏。如果乳糜尿不能缓解或者得到有效治疗,可能会导致反复肾绞痛、蛋白质丢失引起的营养问题,以及淋巴细胞尿引起的免疫抑制等。
(2)脓尿:尿液呈乳白色浑浊状,甚至伴脓块,患者常有泌尿生殖系感染史,有明显尿路刺激症状,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的脓细胞与白细胞。
(3)结晶尿:尿液排出时较清亮,而静置后呈乳白色混浊,此类患者常无泌尿系统症状,尿液镜检可见较多的结晶,以草酸盐、尿酸盐、磷酸盐为主。
治疗-预计治疗:
治疗-治疗方法:
1、隐匿性肾小球肾炎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可以一般活动,酌情从事轻微工作。要防止各个部位的感染,切忌劳累,勿使用对肾脏有毒性作用的药物。如尿蛋白丢失量大,宜补充生物效价高的动物蛋白质,如鸡蛋、牛奶、鱼类和瘦肉等。
(2)治疗感染灶:若存在明显的感染灶,如呼吸道、扁桃体等,应该积极治疗。细菌培养阳性时,积极使用抗生素,多选用青霉素类或其他敏感药物,疗程在2周左右。
(3)免疫治疗:不主张积极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如需要时可试用中药抗免疫药物,如雷公藤多甙片等。肾内科动态随访血压、尿常规等。
2、慢性肾小球肾炎
应以防止或延缓肾功能恶化、防治严重合并症为主要目的。可采用下列综合治疗措施:
(1)积极控制高血压和减少尿蛋白:高血压和尿蛋白是加速肾小球硬化、促进肾功能恶化的重要因素,积极控制高血压和减少尿蛋白是两个重要的环节。慢性肾炎常有钠水潴留引起容量依赖性高血压,故高血压患者应限盐;可选用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ACEI或ARB除具有降低血压作用外,还有减少尿蛋白和延缓肾功能恶化的肾脏保护作用,为慢性肾炎治疗高血压和/或减少尿蛋白的首选药物。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ACEI或ARB要防止高血钾,血肌酐大于264μmol/L(3mg/dl)时务必严密监测血肌酐、血钾,防止副作用发生。此外,还可联合或选用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
(2)限制食物中蛋白及磷的摄入量: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患者应限制蛋白及磷的摄入量,采用优质低蛋白饮食或加用必需氨基酸或α-酮酸。
(3)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鉴于慢性肾炎包括多种疾病,故此类药物是否应用,宜区别对待。但患者肾功能正常或仅轻度受损,肾脏体积正常,病理类型较轻(如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早期膜性肾病等),尿蛋白较多,如无禁忌者可试用,无效者逐步撤去。
(4)抗凝、纤溶及抗血小板解聚药物:此类药物可抑制纤维蛋白形成、血小板聚集,降低补体活性,但疗效不肯定。
(5)避免加重肾脏损害的因素:避免感染、劳累、妊娠及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含马兜铃酸中药等)等可能导致肾功能恶化的因素。
3、慢性肾炎肾炎
(1)一般治疗:鼓励多饮水,勤排尿。有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应卧床休息。积极治疗诱发因素,如肾结石、输尿管畸形、反流性肾病等。
(2)抗感染治疗:慢性肾盂肾炎致病菌常较复杂,最好通过尿细菌培养确定菌型,在药物敏感试验指导下进行抗生素治疗。
治疗-相关药物:
日常-护理原则:
1、控制每日蛋白质和磷的摄入,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2、遵医嘱用药,高血压、血脂的患者积极控制病情,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就医。
3、多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