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静息痛症状概述: 静息痛是血管外科常见症状,多指肢体在休息、静止状态时仍持续存在的疼痛,...
养生
症状名称: 静息痛
症状概述:
静息痛是血管外科常见症状,多指肢体在休息、静止状态时仍持续存在的疼痛,夜间可更加明显。静息痛的发生原理,常提示肢体动、静脉病变及缺血的程度加重。
主要病因: 严重的动脉和静脉病变
常见症状: 肢体在静止状态下的疼痛、疼痛持续存在、经休息不能缓解、夜间疼痛明显
检查项目: 数字减影动脉造影、CT血管成像检查
发病部位: 上肢、下肢
就诊科室: 骨科、血管外科
好发人群:
无特发人群
症状-典型表现:
主要为持续性疼痛,休息不能缓解,夜间加重。静脉性静息痛可发生于静脉阻塞时,由于远侧血液回流障碍,出现肢体胀、沉重和胀痛,严重者灼痛,伴肢体肿胀、浅静脉曲张等,平卧休息或抬高患肢而缓解。动脉性静息痛较静脉性静息痛表现严重。部分患者在夜间特定时间加重的静息痛又称为夜痛症,对睡眠具有显著的干扰,需起床活动后才能缓解,缺血性疾病和占位性疾病导致的静息痛多具有显著的夜痛症特征。
原因-总述:
静息痛的发生机制为各种原因使机体动脉供血不足、静脉高压和淤血,导致患者肢体在休息、静止状态时仍持续存在疼痛。
原因-症状起因:
静息痛主要是由各种血管病变导致的动脉供血不足和静脉高压和淤血引起,常见于动脉栓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性血管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
原因-常见疾病: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性血管病、缺血性神经炎、营养障碍生静息痛、静脉性静息痛、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
就医-急诊指征:
1、安静状态下突发的持续难以忍受的肢体疼痛;
2、安静状态下突发的持续剧烈胸痛、呼吸困难、昏迷等;
3、出现其它危急情况。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安静状态时即持续存在或间歇性发作肢体疼痛,有的夜间加重;
2、伴下肢经常出现一时性或持续性苍白、发紫、有灼热及刺痛;
3、伴肢体麻木,肌肉疼痛,行走时激发,休息时消失;
4、伴间歇性跛行,走着走着出现肢体疼痛,必须停下来休息,后恢复正常继续行走;
5、伴皮肤刺痛、蚁行感、烧灼感以及手指或足趾的麻木和厥冷感等;
6、伴患肢皮肤表面出现溃疡、坏疽;
7、伴下肢静脉曲张;
8、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肢体静息痛,一般可咨询疼痛科、骨科、血管外科。病情危急者应及时急诊处理。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您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2、您都哪些部位感到疼痛?
3、您的疼痛严重吗?您会如何形容这种疼痛?
4、有什么原因会使您的症状加重或减轻吗?
5、您的疼痛会在夜间加重吗?
6、静卧或抬高患肢会使您的症状减轻吗?
7、您还有其他不适吗?
8、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9、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10、您有糖尿病、高血压吗?
11、您曾经骨折过吗?愈合良好吗?
12、您吸烟吗?吸多少?每天吸多少?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2、我的情况严重么?能治好么?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么?多久能好?
4、我需要手术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还会复发吗?
7、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8、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9、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10、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11、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初步判断肢体的一般情况。同时辅以DSA、MRI、B超、CT、X线、血液分析等检查,以查明病因。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观察患者肢体有无皮肤颜色改变、坏疽。
2、触诊
检查患者肢体皮肤温度有无降低、有无感觉麻木、异常。
检查-实验室检查:
空腹及餐后血糖、胰岛素、C肽、血脂测定,有助于诊断糖尿病血管病变。
检查-影像学检查:
1、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是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最重要、最准确的检查方法。
2、动脉造影
可明确动脉闭塞的部位、范围、性质和程度,并可了解患肢测支循环建立情况。
3、超声检查
包括B超、多普勒血流频谱、彩色双功能超声,可以明确病变动脉部位、狭窄程度、血流动力学情况。
4、X线、CT、MRI、核素扫描
有助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及选择治疗方法。
检查-其他检查:
患肢抬高及下垂试验(Buerger试验)及下肢节段性测压是血管外科最基本的检查方法。红外线热象图可显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肢体缺血部位。皮肤温度测定是在一定室温条件下,肢体温度较对侧相应部位下降2℃以上,表示该侧肢体血供不足。
诊断-诊断原则:
依据病史和在静止状态下出现疼痛,经休息不能缓解的典型表现,结合X线、CT、MRI、超声、血管造影等检查结果,一般不难做出诊断。医生一般会详细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间歇期长短、发作持续时间、缓解和加重。了解是否存在发凉、感觉异常、间歇性跛行、皮肤色泽改变、坏疽、溃疡等并发症。
诊断-鉴别诊断:
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大多数有吸烟史,50%患者有游走性表浅静脉炎和雷诺现象,有的两者同时存在,病变可波及上下肢末梢部位的中、小动脉,呈周期性、阶段性发展。早期有间歇性跛行,中、晚期有静息痛,以趾(指)的坏疽为主症,特别是足趾。
2、动脉硬化闭塞症
好发于中老年,患者往往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及眼底视网膜和全身动脉硬化表现,肢体动脉闭塞的体征明显,病变常以大、中动脉为主,狭窄部位可听到血管杂音。发展缓慢,临床可以出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甚至坏疽。
3、糖尿病性血管病
糖尿病时,大动脉病变可导致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和溃疡坏疽。约1/3的糖尿病患者并发神经病变,而出现感觉的异常,包括热、痛、冷、麻木等。糖尿病坏疽以湿性坏死多见。
4、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又称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其病因可为股骨颈骨折复位不良愈合,也可以是骨组织自身病变。疼痛是其最常见的症状,疼痛的部位是髋关节、大腿近侧、可放射至膝部,多为持续痛、静息痛,髋部活动受限,特别是旋转活动受限,或有痛性和短缩行跛行。
5、缺血性神经炎
症状常发生于晚间,白天很少发生。同时还会有一些典型的神经刺激症状,如剧烈的刺痛,向肢体远端放射,感觉异常如蚁行感、烧灼感,不同程度的刺痛以及手指或足趾的麻木和厥冷感等。除具有动脉损害的症状外,还其他周围神经受累的征象。
6、营养障碍
皮肤由于缺血形成溃疡或坏死,可导致静息痛产生。疼痛剧烈,为持续性,有时突然发生或间歇发生,即持续一段时间后再隔数分钟重新发作。疼痛的出现表明周围神经的感觉纤维受到局部发炎和组织破坏的严重刺激。
治疗-预计治疗:
病情发展出现静息痛后,随时有发生组织坏死的危险,必须立即开始治疗,尽量推迟坏疽的发生并评估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大动脉闭塞远侧流出道通畅者可行动脉重建手术,使血流迅速沟通,方法有介入治疗、转流术和血栓内膜剥除术。同时可视实际情况辅以药物、理疗等治疗方法。
治疗-治疗方法:
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1)药物治疗:包括右旋糖酐-40、血管扩张剂、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止痛药等,对溃疡部位可外用康复新换药。
(2)手术治疗:经非手术方法治疗无效者,可行腰交感神经切除术、大隐静脉移植转流术或动脉血栓内膜剥离术。当肢端坏死边界局限后,在无菌情况下扩创,清除坏死组织。对已形成指(趾)端坏疽者,应考虑截指(趾)术。
2、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病因治疗是终止病变进展,使之有可能进入良性转归的轨道上的关键。在股骨头坏死病变区因组织反应,衰减了的成骨再生能力难以靠药物增进,故没有可用的特效药进行治疗,但仍可试用促进骨和软骨营养和生长的药物。对于频临塌陷或已塌陷变形,长久疼痛功能障碍者可行手术治疗,包括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头髓芯减压术、骨移植、截骨术等。
预后-一般预后:
静息痛的预后情况要视原发病的严重程度而定,若能及时有效的治疗原发病,恢复血流,可以使疼痛得到良好的恢复,保持肢体正常的功能。但也有可能因对原发病的治疗不及时而出现坏疽等不良后果。
预防-预防措施:
1、加强锻炼
适当的体育运动对循环系统功能调节和促进血脂代谢有帮助。
2、治疗原发病
及时发现和治疗容易诱发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的其它疾病,如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等。
3、饮食管理
注意饮食结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绝对戒烟。控制饮食的量和质,以防止类脂继续沉积于动脉内,摄入低脂、低糖食物,如鱼、豆类、新鲜水果、蔬菜、鲜奶、瘦肉等。多食不饱和植物性脂肪,如豆油、菜籽油,少吃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油、无鳞海鱼、动物内脏等。
4、避免外伤和感染
保持患肢皮肤卫生,避免外伤和感染。剪趾甲时应特别小心,避免损伤软组织。洗脚水不要过热,也不要使用粗糙的毛巾擦干皮肤。洗脚后可用粉剂保持足部滑润以免鞋袜磨擦。足部不要用热水袋,夜间盖被时可利用支架,避免厚重被褥压迫足部导致血流不畅,产生溃疡。
5、避免寒冷
寒冷是肢体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发因素,冷季节在野外工作时和肢体静止的工作时,一定做好防寒保暖,并在一段时间后尽可能变换肢体位置,活动四肢,改善血液循环。每天坚持用温水洗脚,且忌用过热的水烫洗,湿邪致病更为严重,所以在防寒的同时应注意防湿,可以减少肢体血管疾病的发生。
6、病情监测
发现初期症患者要及时到医院诊断,并积极治疗,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