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颅缝分离症状概述: 颅缝分离(separated sutures)是颅内压增高较常见而可...
养生
症状名称: 颅缝分离
症状概述:
英文名称: separated sutures
主要病因: 颅内压增高、颅脑外伤
常见症状: 头痛、呕吐、视力损伤、伴有骨折
检查项目: X线片、CT、磁共振成像、组织病理学检查
发病部位: 头部、颅脑
就诊科室: 骨科、小儿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
流行病学:
外伤引起的颅缝分离并不少见,其意义与颅骨骨折相同,大多发生于儿童。
好发人群:
症状-典型表现:
颅缝分离可单独存在或同时伴有骨折,各缝均可发生,往往以人字缝多见,如超过2㎜即可确定有颅缝分离,常伴有骨折,也可引起颅缝错位或重叠。伴有颅内压增高时有头痛、呕吐、视力损伤等表现。
原因-总述:
颅缝分离可见于颅内压增高性疾病,如肿瘤、血肿、脓肿等占位性病变或脑水肿等,也可见于颅脑外伤性疾病,如颅骨骨折等。
原因-症状起因:
1、颅内压增高
正常颅骨的发育与颅内容物保持平衡;当颅内有肿瘤、血肿、脓肿等占位性病变时,或并发脑水肿或脑积水时,颅内压增高,颅腔膨胀,使颅骨生长失去平衡,结果产生颅缝增宽、分离。
2、颅脑外伤
引起颅缝分离的常见外伤主要是颅骨骨折。颅缝分离常和颅骨骨折并存,是颅骨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
原因-常见疾病:
脑胶质细胞瘤、先天性脑积水、颅骨骨折、颅脑损伤、颅缝增宽征等。
就医-急诊指征:
1、外伤后出现或突发剧烈头痛、呕吐;
2、同时出现运动障碍、言语视听障碍;
3、头晕、意识模糊、昏迷等;
4、出现其他危急病症。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伴颅围增大、头皮肿胀、疼痛不适等;
2、伴长期反复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视觉异常等颅内压增高症状;
3、伴肢体运动瘫痪、感觉障碍、言语障碍、平衡失调等;
4、伴记忆力下降、智力减退、痴呆、反应迟钝、尿失禁等;
5、伴抑郁、焦虑、易激惹、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
6、伴颅骨发育异常或畸形;
7、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影像学检查或体格检查时发现颅缝增宽、分离,或伴有以上情况,应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若患者病情严重,症状危急,应立刻去急诊科就诊治疗。
2、对于病情稳定患者,可根据情况,及时去神经外科、骨科就诊,小儿患者可去儿科。
就医-就医准备:
1、为避免意外情况,患者外出就医最好有亲友陪同。
2、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3、可能需要对头部进行检查,检查前注意拿下假发、头套等物品,防止影响检查。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曾使用某些药物,可携带药盒。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您是何时发现的颅缝分离症状?如何发现的?
2、除颅缝分离,您是否还存在头痛、呕吐等不适?
3、您以前有过颅缝分离情况吗?什么原因导致的?如何处理的?
4、您使用过药物进行治疗吗?什么药,效果如何?
5、您曾有过头颅外伤或颅骨发育不良等情况吗?
6、您是否存在脑肿瘤、脑血肿、脑积水等颅脑病变?有进行治疗吗?
7、您吸烟吗?吸多久了?每天吸多少?
8、您有饮酒习惯吗?每天饮酒量多少?
9、您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吗?有用药控制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我出现颅缝分离的原因有哪些?
2、我的病情严重吗?能治好吗?
3、我现在需要哪些检查?
4、我有哪些治疗方法可以选择?要住院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风险吗?我会有后遗症吗?
6、若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有哪些?
7、若手术治疗,我日常要如何进行护理?
8、我还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病情;然后可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进一步的检查,常用的检查手段如颅脑CT、MRI、X线等。必要时,可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
可发现颅缝分离、颅骨变薄、颅腔扩大等,为颅骨骨折提供诊断依据。
2、颅脑CT
便于发现脑实质、脑室等颅脑组织肿瘤、钙化等。且CT图像上骨窗片可测量颅缝宽度,还可在同层面比较两侧颅缝是否对称,因此,在CT图像上发现人字缝宽度超过2㎜或两侧相差1㎜以上,即可诊断颅缝分离,同时CT还可检测颅内损伤情况。
3、颅脑磁共振成像(MRI)
发现畸形结构和脑室系统阻塞部位,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检查-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助于肿瘤的诊断及与其他疾病鉴别。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详细病史、颅缝分离典型的临床表现以及头颅X线片、CT、磁共振成像等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CT扫描诊断颅缝分离优于X线平片。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常需排查是否存在脑胶质细胞瘤、先天性脑积水、颅骨骨折、颅缝增宽征等。
诊断-鉴别诊断:
1、脑胶质细胞瘤
脑胶质细胞瘤患者可有头痛、呕吐、视力损伤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还可因其生长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神经损伤表现,如癫痫发作、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动作笨拙、精神障碍、记忆力减退等。X线片多在小儿患者发现颅缝增宽、颅腔扩大,CT、磁共振成像可发现肿瘤,明确肿瘤位置、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进行明确诊断。
2、先天性脑积水
先天性脑积水患儿在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内头颅快速、进行性增大,并出现抽搐发作、呕吐、烦躁不安及抓头、摇头等头痛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嗜睡。体格检查可发现患儿头围明显增大,双眼下视呈“落日征”,触诊可触及裂开的颅缝,叩诊时可有“破壶音”等;X线片可发现颅腔扩大、颅骨变薄、颅缝分离、前后囟扩大,CT及磁共振成像可见脑室明显扩大,脑皮质变薄等,其中磁共振成像可为明确脑积水的部位和性质提供直接的影像依据。
3、颅骨骨折
颅骨骨折患者多有外伤史,可引起脑损伤或颅内出血,临床可有局部疼痛、肿胀、偏瘫、失语、恶心、呕吐、头痛、意识丧失等症状。X线片可明确骨折部位,为诊断提供依据;CT除明确骨折外,还可了解颅脑损伤情况,为治疗提供参考。
4、颅缝增宽征
3岁以上的儿童,如果颅骨X线平片显示颅缝宽度大于2mm,称颅缝增宽征。正常颅骨的发育与颅内容物保持平衡;当颅内有肿瘤、血肿、脓肿等占位性病变时,或并发脑水肿或脑积水时,颅内压增高,颅腔膨胀,使颅骨生长失去平衡,结果产生颅缝增宽、分离。颅缝增宽可见于冠状缝、人字缝和矢状缝,但于冠状缝最典型,且易于在颅骨侧位片上显示。
治疗-预计治疗:
颅缝分离患者应尽快明确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疾病。脑胶质细胞瘤治疗方法以手术和放化疗为主;先天性脑积水的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脑室内压力较高或非手术治疗无效者也可进行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方法:
1、脑胶质细胞瘤
(1)手术:手术往往是胶质瘤治疗的第一步。手术不仅可以提供最终的病理诊断,而且可以迅速去除大部分的肿瘤细胞,缓解患者症状,并为下一步的其他治疗提供便利。
(2)放疗:在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后,对于高级别胶质瘤患者,往往需要进一步的放疗。对于低级别胶质瘤患者,若存在高危因素(例如肿瘤体积超过6厘米、手术切除不完全等因素),也要考虑进行放疗。
(3)化疗:化疗及靶向治疗在胶质瘤的治疗中,逐渐发挥重要作用。对于高级别胶质瘤,替莫唑胺的应用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预后。
2、先天性脑积水
(1)非手术治疗:一般轻度脑积水应先试用非手术治疗,以脱水疗法和全身支持疗法为主。
(2)手术治疗:适用于脑室内压力较高(超过250㎜Hg)或经非手术治疗失败的患者。严重脑积水如头围超过44.2㎝、大脑皮质萎缩厚度在0.88㎝以下,已合并有严重功能障碍及畸形者,手术风险较大,建议采用可调压分流管。手术方式多采用脑脊液分流术。如脑室-心房分流术,脑室-颈静脉流术,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等。后一种术式安全,并发症少,使用较多。
治疗-相关药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