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平衡功能障碍症状概述: 平衡是指人体所处的一种稳定状态,以及不论处在何种位置、运动,或受...
养生
症状名称: 平衡功能障碍
症状概述:
英文名称: balance function disorder
主要病因: 主要因肌肉、关节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导致
常见症状: 站立不稳、偏倒、步行困难、错指物位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类风湿因子检查、生化检查、病原学检查、X线、CT、磁共振成像、病理检查、冷热试验、体感诱发电位和脑干诱发电位、肌电图检查
发病部位: 全身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急诊科
症状-典型表现:
平衡障碍的主要表现有站立不稳、偏倒、步行困难、错指物位等。
原因-总述:
平衡需要中枢系统、感觉系统、运动系统共同维持,因此引起平衡功能障碍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与肌肉、关节及神经系统病变等导致,通常明确病因对本症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原因-症状起因:
1、肌力和耐力低下
肌力低下,特别是躯干和下肢的肌力低下,将显著影响患者的平衡功能。平衡的维持需要一定的躯干、双侧上肢及下肢的肌力来调整姿势。上肢肌力低下的患者,不能作出相应的保护性反应,如双上肢的保护性反应,患者的坐位平衡将受到破坏;而下肢肌力若不够,患者的立位平衡不能维持,不能出现跨步、跳跃反应等,患者易摔倒并受伤。可见于外伤性肌肉断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等疾病。
2、关节的灵活度和软组织的柔韧度下降
平衡的维持除了需要躯干及上下肢的肌力以外,肢体关节活动范围是否正常、动作是否灵活也非常重要。但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化脓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关节结核、骨肿瘤等疾病导致机体关节部位疼痛、僵直、挛缩,从而出现关节活动功能障碍,进而引起机体平衡功能障碍。
3、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失去平衡时,身体会自然产生平衡反应,例如,身体往相反方向倾倒时,上肢将伸展或下肢踏出一步,以保持身体平衡防止跌倒,这些复杂的反应是由中枢神经和肌肉及骨骼系统来完成的。而中枢系统存在病变,可导致机体保持姿势、调整姿势及保持动态稳定的能力下降,出现明显的平衡功能障碍。可见于脑卒中、颅脑外伤、前庭神经元炎、脊髓小脑变性等病变。
原因-常见疾病: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肌萎缩性侧索硬化、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化脓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关节结核、骨肿瘤、脑卒中、颅脑外伤、前庭神经元炎、脊髓小脑变性等。
就医-急诊指征:
1、突然发生一侧肢体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甚至抽搐;;
2、伴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3、伴说话不清、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4、出现其它危急的情况。;
以上要警惕急性脑卒中,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这类脑血管疾病可危及生命安全,亦可影响患者行走和身体平衡能力。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或持续不能维持身体平衡,出现站立不稳、偏倒、步行困难、错指物位等;
2、伴肢体麻木、肌肉无力和萎缩;
3、伴眩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等;
4、伴关节疼痛、肿胀、僵直、挛缩等,关节活动受限等;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立刻到急诊科就诊;病情平稳者,须于神经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为了方便检查,建议患者着宽松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症状严重、年老体弱、未成年的患者,建议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您什么时候发现自己平衡功能出现了障碍?怎么发现的?
2、这个症状持续了多久了?有没有什么变化规律?
3、有没有加重或缓解的迹象呢?什么情况下会加重或缓解?
4、您平衡功能障碍的症状是突然出现的呢,还是慢慢出现的?
5、您有出现站立不稳的情况吗?什么情况下会站立不稳?
6、您有肢体无力、笨拙、沉重、麻木等症状吗?
7、您有眩晕、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吗?
8、近期有受过什么创伤吗?以前受过什么外伤或做过什么手术吗?
9、以前是否有看过医生?接受了什么治疗?治疗效果怎么样?是否复发?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我平衡功能出现障碍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4、我需要住院吗?
5、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治疗我的疾病呢?能治好吗?
6、这些治疗方法会有什么风险呢?会不会对我的身体造成其他不好的影响?
7、现在有确切的诊断吗?诊断是什么病呢?需要我怎么配合?
8、我身体还有其他的不适,会影响我这次的治疗吗?
9、平时生活中我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管理呢?需要注意些什么?
10、如果可以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11、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一般都会复查什么项目呢?
检查-预计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一般检查
了解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率等基本生命体征情况。
2、相关试验及体征检查
(1)Romberg试验
又称闭目直立检查法。受检者闭目,双脚并拢直立,两手臂向两侧伸直平举与肩平。迷路有病变时,将向患侧偏倒;头部转动时,偏倒的方向随之改变。小脑有病变时,将向患侧或后方偏倒,不随头位的转动而改变偏倒的方向。
(2)错指物位试验
检查者与受检者对坐,各伸出一手臂,食指伸出,其他四指握拳。检查者手背向下,受检者手臂向上。嘱受检者将手臂举起再向下移动,以食指接触检查者的食指。先睁眼试之,然后闭目检查。迷路有病变者,闭眼时不能正确指向预定目标,双手食指均向患侧偏斜。小脑有病变时,患侧食指向患侧偏斜,而健侧食指则能正确地接触检查者的食指。
(3)静动态平衡台检查
静动态姿态平衡仪通过计算机软件对患者的平衡功能进行检查,可客观评价和量化平衡检查。因为它将平衡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评价,只要病人可以保持站立和自由活动就能检查。能够按照重要顺序分类显示控制姿势的各种感觉信息传入(视觉、前庭、本体),也可以区分哪个系统出现问题导致平衡障碍等。软件还可以用来进行平衡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客观并量化评价前庭康复患者的治疗结果。
(4)Hoffmann征
又称弹指征。病人腕部略伸,手指自然微屈。检查者以左手托住病人腕部,用右手指挟住其中指,快速地用拇指向掌侧弹拨其指甲,以使其中指远端指部屈曲。阳性者,拇指与其他手指同时向掌侧屈曲(拇指尚有内收动作)。少数正常人也可能出现阳性。一侧检查结果阳性时,表示可能存在锥体束损伤,对见于脊髓病变。
(5)Babinski征
嘱病人仰卧,两下肢伸直,其全身放松。检查者用手握住病人踝关节,另用钝物自该侧足底外侧缘由跟部向前轻划皮肤,至小趾根部隆起处再转向内侧,直至拇趾附近。正常时,可引起足趾跖屈。若出现拇趾背屈,其余各趾呈扇形散开,即为巴彬斯基征阳性。阳性可能表示存在锥体束病变,单侧阳性可能存在血肿、脓肿等颅内占位性病变或脑血管意外,双侧阳性提示可能存在中毒性脑炎、脊髓肿瘤等脊髓占位性病变。
(6)其他
还可根据情况进行运动功能、小脑定向力等检查。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血细胞计数、血沉等检查有助于了解有无感染和贫血。
2、类风湿因子检查
不仅有助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还有助于排查其他结缔组织疾病。
3、生化检查
血清IgG、IgA、IgM检查、免疫复合物检查等有助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
4、病原学检查
有助于致病菌的鉴别,对治疗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检查-影像学检查:
包括X线、CT、磁共振成像检查,不仅有助于检查颅内疾病、耳前庭改变、小脑和脊髓病变等,对于关节和肌肉的检查也有价值。
检查-病理检查:
检查-其他检查:
1、冷热试验
有助于了解前庭功能有无改变。
2、眼科检查
有助于判断是否为眼性平衡障碍。
3、体感诱发电位和脑干诱发电位
有助于中枢系统异常的诊断,对判断神经损伤等病变有意义。
4、肌电图检查
是通过肌电对疾病进行辅助检查的一种手段。应用电子学仪器记录肌肉静止或收缩时的电活动,及应用电刺激检查神经、肌肉兴奋及传导功能的方法。通过此检查可以确定周围神经、神经元、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既往患病史、外伤史,以及站立不稳等平衡功能障碍的典型临床表现,结合相关实验室、影像学等辅助检查,多可明确诊断,同时还可确定引发平衡功能障碍的原因。诊断过程中,医生常需排查是否存在脑卒中、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前庭神经元炎等病变。
诊断-鉴别诊断:
1、脑卒中
又称脑血管意外,是急性脑血管病引起的局部脑功能障碍,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常有突然发生的一侧肢体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并伴意识障碍或抽搐等特征性表现。脑卒中患者不仅因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神经调节肌肉功能出现问题,出现平衡问题,还可因踝关节周围肌肉的挛缩造成踝关节的背屈受限,甚至形成跖屈、内翻畸形等,影响患者行走及身体平衡的功能。
2、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是一组遗传性肌肉变性疾病,有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远端型肌营养不良、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等多种类型,临床特征为缓慢进行性对称性肌肉无力和菱缩,导致患者出现行走缓慢、易跌倒,下端或跌倒后起立费劲或步行时臀部左右摇摆呈“鸭步”等表现。检查可有血清肌酸激酶升高,肌电图提示为肌源性受损,病理显示广泛肌纤维萎缩呈小圆形,伴肌纤维变性、坏死和再生,严重者伴大量脂肪及结缔组织增生,目前无有效治疗方法。
3、肌萎缩性侧索硬化
是最多见的运动神经元病,发病年龄多在30-60岁之间,多数45岁以上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常见首发症为一侧或双侧手指活动笨拙、无力,随后出现手部小肌肉萎缩,以大、小鱼际肌,骨间肌,蚓状肌为明显,双手可呈鹰爪形,逐渐延及前臂、上臂和肩胛带肌群。随着病程的延长,肌无力和萎缩扩展至躯干和颈部,最后累及面肌和咽喉肌。少数病例肌萎缩和无力从下肢开始,常表现为足背屈力弱。受累部位常有明显肌束颤动、肌肉萎缩,同时伴有腱反射活跃或亢进,Hoffmann征阳性、Babinski征阳性。患者可有麻木感觉。本病预后不良,多在3-5年内死于呼吸肌麻痹或肺部感染。
4、类风湿性关节炎
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以关节病变为主的非特异性炎症,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20-45岁,女性多见。早期出现乏力,全身肌肉痛,低热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全身症状,受累关节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肩、膝和足趾关节最为多见;颈椎、颞下颌关节、胸锁和肩锁关节也可受累。患者可有关节疼痛、压痛、关节肿胀、晨起关节僵硬感,严重时可导致关节畸形,甚至出现关节活动受限。检查可见类风湿因子阳性。
5、前庭神经元炎
是一种良性疾病,其特征为感染后出现的突然发作的严重眩晕,最初是持续性的,而后为阵发性的。眩晕剧烈,且头部转动时加重,严重时可有站立不稳、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表现,病程数天到6周,逐渐恢复,少数患者可复发。听力检查、冷热试验的眼震电图、头颅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预计治疗:
治疗-治疗方法:
1、坐位平衡训练
患者取坐位,手置于身体两侧或大腿部,保持心情放松。
(1)Ⅰ级平衡训练
指不受外力和无身体动作的前提下保持独立坐位姿势的训练,患者通过协调躯干肌肉以保持身体直立。开始时需要有人在身旁保护,逐步过渡到无保护独立坐位。
(2)Ⅱ级平衡训练
患者可以独立完成身体重心转移、躯干屈曲、伸展、左右倾斜及旋转运动,并保持坐位平衡的训练。可以采用拾取身体周围物品或坐位作业的方式进行。
(3)Ⅲ级平衡训练
指可以抵抗外力保持身体平衡的训练。患者在胸前双手抱肘,由治疗者施加外力破坏患者坐位的稳定,诱发头部及躯干向正中线的调整反应。
2、站立位平衡训练
(1)Ⅰ级平衡训练
指不受外力和无身体动作的前提下保持独立站立姿势的训练,患者用下肢支撑体重保持站立位,必要时治疗师可用双膝控制患者下肢,或使用支架帮助固定膝关节。开始时两足间距较大,以提高稳定性;在能够独立站立后逐步缩小两足间距,以减小支撑面,增加难度。
(2)Ⅱ级平衡训练指患者可以在站立姿势下,独立完成身体重心转移、躯干屈曲、伸展、左右倾斜及旋转运动,并保持平衡的训练。开始时由治疗师双手固定患者髋部,协助完成重心转移和躯体活动,逐步过渡到由患者独立完成动作。
(3)Ⅲ级平衡训练
指在站立姿势下抵抗外力保持身体平衡的训练。患者可以采用平衡板训练、站立作业训练等。
3、利用设备的动态平衡训练
(1)平衡板上的训练
患者在平行杠内保持站立姿势和双下肢重心的转移训练。患者与治疗师均立于平衡板上,治疗师双手调整患者的立位姿势,然后用双足缓慢地摇动平衡板破坏身体的平衡,诱发患者头部及躯干的调整反应。患者与平行杠呈垂直位(即旋转90度),站立于平衡板上,治疗师双手协助控制患者骨盆,缓慢摇动平衡板,诱发患者头部及躯干向中线调整及一侧上肢外展的调整反应。
(2)球或滚筒上的训练
患者双手分开,与肩同宽,抓握体操棒,治疗师与患者手重叠协助握棒动作,并使腕关节保持背伸位。患者用患侧下肢单腿站立,健侧足轻踏于大球球体,治疗人员用脚将大球前后滚动,患者下肢随之运动,但不得出现阻碍大球滚动的动作。健侧下肢支撑体重,患足置于大球上,随大球的滚动完成屈伸运动。注意患者膝关节不应出现过伸;健侧下肢支撑时,要防止患侧髋关节出现内收和骨盆向健侧偏歪的代偿动作。
(3)平衡仪训练
患者站在平衡仪装有传感器的平台上,双上肢自然下垂,掌心朝向体侧,用镜子矫正姿势,通过观看平衡仪屏幕上的各种图形,按图形要求完成立体重心的调整。图形的设计会根据患者的年龄、平衡水平,采用数字、图案、彩色图标等。训练时注意室内安静,保证患者精神集中。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平衡反应低下患者。
(4)水中平衡训练
患者泳池中站立,水面与颈部平齐。依次完成不同难度级别的平衡练习。
4、其他
还有躯干的平衡训练、髋的平衡训练、踝的平衡训练、策略水平的平衡训练、采用Pro-Kin仪器进行本体感觉系统检测与训练等。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