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强迫体位症状概述: 强迫体位(compulsive position)指患者为了减轻疾病...
养生
症状名称: 强迫体位
症状概述:
强迫体位(compulsive position)指患者为了减轻疾病的痛苦而被迫采取的体位。包括强迫坐位、强迫俯卧位、强迫侧卧位、强迫仰卧位、强迫停立位、强迫蹲位、辗转体位、角弓反张位、前倾坐位等。
英文名称: compulsive position
主要病因: 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
常见症状: 强迫坐位、强迫俯卧位、强迫侧卧位、强迫仰卧位、强迫停立位、强迫蹲位、辗转体位、角弓反张位、前倾坐位
检查项目: 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B超、腹腔镜、胸腔积液液检查、胸膜活检、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发病部位: 全身
就诊科室: 骨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胸外科、心脏外科
好发人群:
无特发人群
症状-典型表现:
临床表现有强迫坐位、强迫俯卧位、强迫侧卧位、强迫仰卧位、强迫停立位、强迫蹲位、辗转体位、角弓反张位、前倾坐位等。
1、强迫坐位
又称端坐呼吸,病人多被迫坐于床沿上,以两手置于膝盖或扶持床边,这种体位可使胸廓辅助呼吸肌易于运动使膈肌下降,肺换气量增加,而且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可以减轻心脏负担。见于严重呼吸困难的心脏病或肺脏疾病。
2、强迫俯卧位
俯卧位可减轻脊背肌肉的紧张程度,见于脊柱炎症、脊柱外伤等患者。
3、强迫侧卧位
一侧渗出性胸膜炎、肺化脓症、胸腔积液等疾病患者,常喜卧于患侧,以减轻胸痛和咳嗽又便于健侧代偿呼吸。肋骨骨折病人常釆取健侧卧位,以减轻疼痛。
4、强迫仰卧位
病人仰卧,双腿蜷曲,借以减轻腹部肌肉的紧张,减轻疼痛,见于急性腹膜炎等。
5、强迫停立位
在步行时被迫立刻站立,并以手按抚心前部位,待稍缓解后,才离开原位,常见于心绞痛发作。强迫停立位严重的患者,甚至可发生昏倒和猝死。
6、强迫蹲位
病人往往在步行不远或其他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感到呼吸困难和心悸,而采取蹲踞体位或膝胸位以缓解症状,见于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7、辗转体位
表现为患者在床上辗转反侧,不停变换体位,多见于胆结石、肠绞痛和胆道蛔虫导致的疼痛。
8、角弓反张位
患者颈肌和背部肌肉强直,导致头部向后仰、胸腹前凸、背反曲,躯干呈弓形,称为角弓反张。见于破伤风及小儿脑膜炎等。
9、前倾坐位
病人上身前倾,双手支持头部,或俯伏枕头上,见于心包积液,此位可减轻积液对肺静脉的压迫。
原因-总述:
能够使患者出现强迫体位的病因众多,常见原因有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等。患者为了减轻疾病的痛苦而被迫采取的体位,如强迫坐位、强迫仰卧位等。
原因-症状起因:
1、心血管系统
如心力衰竭、心包积液、心绞痛等。
2、脊柱系统
如脊柱炎、脊柱外伤等。
3、消化系统
如胆结石、胆道蛔虫、急性阑尾炎等。
4、呼吸系统
如胸膜炎、支气管扩张等。
原因-常见疾病:
心力衰竭、心包积液、脊柱炎、脊柱外伤、胆结石、胆道蛔虫症、急性阑尾炎、急性腹膜炎、胸膜炎、支气管扩张、渗出性胸膜炎、心绞痛、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等。
就医-急诊指征:
1、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强迫坐位呼吸、喘息不止、烦躁不安并有恐惧感,伴频繁咳嗽并咯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须考虑急性心衰、急性肺水肿。
2、受伤后,患者剧烈腰背痛,强迫俯卧位,须警惕脊柱严重损伤。
3、强迫侧卧位,伴剧烈胸痛、频繁咳嗽、呼吸困难、高热或寒战,需警惕化脓胸的可能。
4、突发剧烈腹痛,患者表情痛苦、被迫仰卧并双腿屈曲,甚至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冰冷意识不清等休克表现,需警惕急性腹膜炎的可能。
5、在步行时突发剧烈心前区胸痛,向左肩、左背蔓延,被迫立刻停止行走保持站立,并以手按抚心前部位,疼痛持续不缓解,伴极度恐惧感,须警惕心肌梗死的可能。
6、突发剧烈右上腹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疼痛发作时病人辗转不安,呻吟不止,大汗淋漓,伴有恶心、呕吐等,考虑急性胆囊炎、胆道蛔虫症的可能。
7、近期创伤史,突发张口困难和牙关紧闭,腹肌坚如板状,头部向后仰、胸腹前凸、背反曲、躯干呈弓形、面如“苦笑”,伴吞咽困难、呛咳、呼吸困难、面唇发紫等,须警惕破伤风的可能。
8、小儿持续高热、意识障碍,头部向后仰、胸腹前凸、背反曲,躯干呈弓形,需警惕脑膜炎。
9、出现其他危及生命的病症。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长期乏力、运动耐力明显减低,继而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须坐位呼吸才能缓解或高枕睡眠,提示慢性心衰的可能。
2、长期反复背部疼痛,不能久坐,患者习惯俯卧位,须及时排查脊柱关节炎症的可能。
3、强迫侧卧位,伴有胸痛、咳嗽、胸闷、气急、呼吸困难或咯血等,考虑胸膜炎、支气管扩张的可能。
4、反复发作短暂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在步行时发作被迫立刻站立,并以手按抚心前部位,待稍缓解后,才离开原位,须考虑冠心病、心绞痛。
5、反复发作胸闷、气喘、乏力,常采取蹲踞体位或膝胸位以缓解呼吸困难等,须及时排查心脏器质性病变。
6、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强迫体位伴发危及生命的情况,请急诊科处理。病情平稳者,应根据伴随症状选择不同的科室。
1、怀疑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力衰竭、心包积液、心绞痛等,可就诊于心血管内科。
2、怀疑脊柱疾病,如脊柱炎、脊柱外伤等,可就诊于骨科或脊柱外科。
3、怀疑消化系统疾病,如胆结石、胆道蛔虫、急性阑尾炎,可就诊于消化内科或普外科。
4、怀疑呼吸系统疾病,如胸膜炎、支气管扩张,可就诊于呼吸内科或胸外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需要暴露您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体格检查,穿易穿脱的衣裤,避免穿紧身或连体衣物,以免造成不便。
3、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很多检查项目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或禁食6小时以上,以免影响检查结果或影响医生判断。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您具体都有哪些不适症状?
2、您的症状出现多久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是如何进展的?
3、您的症状是偶尔出现的还是持续存在?
4、这些症状在什么情况下会加重?在什么情况下会减轻?
5、您以前有过类似症状吗?什么原因造成的?
6、您既往有哪些疾病?是否采取过治疗措施?
7、您既往手术过吗?若手术过,是什么原因?
8、您是否去其他医院就诊过,做了哪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医生的诊断是什么?是否用过药物?药物是否有效?
9、您最近使用过哪些药物?
10、您的家人有肿瘤、遗传相关疾病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我的症状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
2、我的情况严重吗?会有生命危险吗?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需要住院治疗吗?
4、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7、治疗效果怎么样?复发的可能性大吗?会有后遗症吗?
8、我还有其他疾病,会影响治疗吗?
9、我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什么?
10、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详细询问病史后,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评估病变部位、病情严重程度。然后进行实验室检查,结合X线、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排查疑似疾病,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根据不同的强迫体位,常需针对不同部位进行查体。常包括一般检查,胸部检查,腹部检查,脊柱与四肢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等。检查应全面系统,从头到四肢分段进行。
检查-实验室检查:
胸腔积液检查:胸膜炎患者的胸腔积液为渗出性、透明、草黄色,比重大于1.018,利凡他试验阳性,蛋白定量大于30g/L。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胸部X线有助于心包积液、胸膜炎、支气管扩张等疾病的诊断。脊柱X线有助于脊柱外伤的诊断。
2、B超
可估计胸腔积液的深度和积液量,提示穿刺部位,亦可以和胸膜增厚进行鉴别。
检查-病理检查:
胸膜活检:是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重要手段。
检查-其他检查:
1、超声心动图
心包积液时,M型超声在心前壁之间和心后壁之后均可见液性暗区。
2、腹腔镜
是急性阑尾炎诊断中最肯定的一种方法。
3、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可进行局部灌洗,取灌洗液作涂片革兰染色或细菌培养,协助诊断及治疗。
诊断-诊断原则:
强迫体位可直观观察到,不难诊断。最重要的是医生会根据实际的体位来进行原发疾病的鉴别诊断,如心绞痛、急性腹膜炎等。一般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伴随症状,结合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可明确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概念鉴别
(1)自动体位:即自由变换体位姿势,活动自如。轻症或重症初期的病人,一般能自由活动,身体比较强壮或痛觉不敏感的人,虽患急症仍能行动自如。但也有一些人极敏感,稍有不适,便卧床不起。
(2)被动体位:被迫保持某个姿势或位置,虽然很不舒适,但病人不能自动加以调整。可见于意识丧失或极度衰弱的病人。
(3)强迫体位:病人为了减轻疾病所引起的痛苦,被迫采取某种体位。
2、疾病鉴别
(1)心力衰竭:长期乏力、运动耐力明显减低,继而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高枕睡眠、咳嗽、下肢水肿等,提示慢性心衰的可能。当突发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喘息不止、烦躁不安并有恐惧感,伴频繁咳嗽并咯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须考虑急性心衰。
(2)脊柱炎症:长期反复背部疼痛加重,不能久坐,患者习惯俯卧位,最后形成严重驼背,颈项僵直,不能直立。
(3)胸膜炎:主要临床表现为胸痛、咳嗽、胸闷、气急,甚至呼吸困难,感染性胸膜炎或胸腔积液继发感染时,可有恶寒、发热。病情轻者可无症状。不同病因所致的胸膜炎可伴有相应疾病的临床表现。本病患者多表现为强迫侧卧位,常喜卧于患侧,以减轻胸痛和咳嗽。
(4)急性腹膜炎:突发持续加重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伴腹肌紧张、腹部按压痛,患者表情痛苦、被迫仰卧并双腿屈曲,严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意识不清等,提示病情较急重,已合并缺水、代谢性酸中毒甚至休克。
(5)心绞痛:中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反复发作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在步行时发作被迫立刻站立,并以手按抚心前部位,待稍缓解后,才离开原位,疼痛可蔓延到左肩、左背,或伴胸闷、呼吸困难等。甚至可发生昏倒和猝死,此时应警惕心肌梗死的可能。
(6)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病人反复发作胸闷、气喘、乏力,面唇发紫,往往在步行不远或其他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感到呼吸困难和心悸,而采取蹲踞体位或膝胸位以缓解症状。
(7)胆道蛔虫症:可突发性剑突下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绞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疼痛发作时病人辗转不安,呻吟不止,大汗淋漓,可伴有恶心、呕吐或呕吐蛔虫。疼痛可突然缓解,间歇期宛如常人,疼痛可反复发作,持续时间不一。
(8)破伤风:近期创伤史,突发张口困难和牙关紧闭,腹肌坚如板状,颈部强直、头后仰,当背、腹肌同时收缩,因背部肌群较为有力,躯干因而扭曲成弓,形成“角弓反张”或“侧弓反张”。阵发性肌痉挛是在肌强直基础上发生的,且在痉挛间期肌强直持续存在。相应的征象为蹙眉、口角下缩、咧嘴“苦笑”(面肌痉挛);喉头阻塞、吞咽困难、呛咳(咽肌痉挛);通气困难、发绀、呼吸骤停(呼吸肌和膈肌痉挛);尿潴留(膀胱括约肌痉挛)。
(9)心包积液:本病患者多表现为前倾坐位,有些患者常能参加日常工作而无自觉不适。出现症状时多表现为气短、胸痛。部分患者在病程早期出现心脏压塞症状,随着病程的进展逐渐减轻乃至消失。
治疗-预计治疗:
强迫体位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的治疗,治疗原发病,同时可选择止痛药等对症治疗。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并尽可能纠正不良姿势。
治疗-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伴有疼痛不适等症状的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相应的治疗药物。
2、手术治疗
急腹症等疾病引起强迫体位的患者,要遵医嘱及时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
3、其他治疗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良好姿势。尽量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引起颈、肩、腰、背部的软组织损伤。
预后-一般预后:
预后情况因患者的实际病情而定,一般来讲经过及时有效的对因治疗,可明显解除异常体位。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