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强握反射症状概述: 强握反射(grasp reflex)又称握持反射,是指用移动着的物体...
养生
症状名称: 强握反射
症状概述:
英文名称: grasp reflex
其他名称: 握持反射
主要病因: 肿瘤、炎症、外伤、血管病变
常见症状: 接触患者手掌时,手持续的握持
检查项目: 神经系统检查、血常规、脑脊液检查、CT、磁共振成像、脑血管造影检查
发病部位: 手部、上肢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神经外科
流行病学:
生理性的强握反射常见于2岁以下的小儿。
好发人群:
症状-典型表现:
接触患者手掌时,手持续的握持。
原因-总述:
原因-症状起因:
1、肿瘤
如矢状窦旁脑膜瘤、嗅沟脑膜瘤、蝶骨嵴脑膜瘤、胶质瘤、转移瘤等。
2、炎症
如脑膜炎、蛛网膜炎、额叶脓肿等。
3、外伤
如急性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等。
4、血管病变
如额极动脉闭塞、眶额动脉闭塞、额升动脉闭塞等。
原因-常见疾病:
矢状窦旁脑膜瘤、嗅沟脑膜瘤、蝶骨嵴脑膜瘤、脑膜炎、额叶脓肿、脑外伤、假性球麻痹等。
就医-急诊指征:
1、突发剧烈持续头痛、头晕;
2、伴运动障碍、言语视听功能障碍等;
3、伴意识模糊、昏迷等;
4、严重外伤后出现以上表现;
5、伴高热、寒战、恶心、呕吐等症状;
6、出现其他危及生命的病症。
患者出现强握反射,或伴以上情况需紧急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一侧强握反射,用移动着的物体(如叩诊锤柄)或手指接触患者手掌时,引起该手持续的握持;
2、伴逐渐加重的头痛、言语视听功能损害等;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情况均须及时就医。
就医-就诊科室: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进行血液、尿液的检查。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或禁食6小时以上,以免影响化验结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您出现强握反射何时开始的?
2、强握反射出现在哪侧肢体?
3、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是如何进展的?进展速度如何?
4、您的症状是偶尔出现的还是持续存在?
5、您的症状有诱发因素吗?
6、您是否存在症状加重或减轻的相关因素?
7、除此症状外,您是否还有其他症状和体征,例如恶心、呕吐、视力下降、脖子僵硬等 ?
8、您以前有过类似症状吗?什么原因造成的?
9、您既往有过颅脑相关疾病吗?
10、您既往手术过吗?若手术过,是什么原因?
11、您最近颅脑是否受过外伤?
12、您最近使用过哪些药物?
13、您的职业是什么?工作环境怎么样?
14、您最近去过哪些地方?
15、您最近是否食用过不干净的食物?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强握反射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3、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4、我需住院治疗吗?
5、我需要手术治疗吗?
6、治疗效果怎么样?
7、会有后遗症吗?
8、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9、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10、回家后应该怎么护理?
11、我应该在饮食、运动和日常生活中注意什么?
12、出现怎么样的情况我需要回医院复诊?
13、若没有特殊情况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头部情况以及神经反射有无异常等。然后可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进一步的检查,常用的检查手段如颅脑CT、MRI、脑血管造影、脑脊液检查、血常规检查等。
检查-体格检查: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增高有助于炎症性疾病的诊断。
2、脑脊液检查
脑膜炎可见外观浑浊、脓样,白细胞计数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等表现。
检查-影像学检查:
1、颅脑CT及磁共振成像(MRI)
可了解脑部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以及病变具体位置、范围与周围组织关系等,对于颅内肿瘤、脑血管病的诊断十分重要。
2、脑血管造影
可具体了解血管的走行、分布、移位、粗细及循环时间的变化等,对于血管病变所致强握反射的鉴别诊断较重要。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详细病史、强握反射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神经系统检查、血常规、脑脊液检查、CT、磁共振成像、脑血管造影检查等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医生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需注意筛查患者是否存在矢状窦旁脑膜瘤、嗅沟脑膜瘤、蝶骨嵴脑膜瘤、假性球麻痹、阿尔采末氏病、脑膜炎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矢状窦旁脑膜瘤
以癫痫为常见首发症状,可有明显颅内高压症状,即头痛、恶心、呕吐、精神不振,甚至出现视力下降。位于矢状窦前1/3的肿瘤患者,常可表现为精神症状,如欣快、不拘礼节、淡漠不语,甚至痴呆、性格改变等;发生于矢状窦中1/3的肿瘤患者可出现对侧肢体无力,感觉障碍等;位于后1/3的肿瘤患者常因累及枕叶距状裂,造成视野缺损或对侧同向偏盲。
2、嗅沟脑膜瘤
嗅沟脑膜瘤早期症状即有嗅觉逐渐丧失,肿瘤长至一定程度时可出现颅内高压症状,同时可出现萎靡不振、兴奋、幻觉、嗜睡、淡漠、记忆力差等表现。此外,视力障碍也较多见,少数患者可有癫痫大发作等表现。
3、蝶骨嵴脑膜瘤
蝶骨嵴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内侧型早期可出现脑神经受压表现,如视力下降等。肿瘤向眼眶内或眶上裂侵犯时,可有眼球突出等症状。精神症状和嗅觉障碍多见于肿瘤向前颅窝生长患者,但较少见。外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早期仅有头痛而缺乏定位体征。部分患者可以表现为颞叶癫痫发作,如肿瘤侵犯颞骨可出现颧颞部骨质隆起。
4、假性球麻痹
临床主要表现构音困难,暴发性语言。唇音、喉音含混不清,发音单调、低哑、粗钝。进食困难,不能将食向咽部推动。软腭和咽肌麻痹出现反呛现象。软腭反消失,咽反射存在,是假性球麻痹的重要体征,早期更有诊断意义。假性球麻痹是上运动神经元麻痹,所以除了生理性脑干反射活跃或亢进以外,还出现一些病理性反射,叫做病理脑干反射可有吸吮反射、掌颏反射、仰头反射、下颌反射,这些反射可在没有明显的锥体束或大脑病征时引出,因而早期诊断有价值。
5、阿尔采末氏病
30岁以后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无性别差异,起病隐袭,以遗忘为最早期、最突出的症状,近记忆力丧失更为突出。进行性智能减退、反应迟钝、判断力和理解力下降,重复语言和无意义的重复动作。行为不当、兴奋、夸大、欣快和工作能力减退。后期还可出现意识模糊,面无表情,很少眨眼,常有伸舌、吸吮和舐舌反射。半屈曲姿势,动作慢,最终严重痴呆,卧床不起,头颅CT可见脑萎缩和脑室扩大。
6、脑膜炎
脑膜炎患者暴发性或急性起病,有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等表现,脑脊液中以分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的炎症变化,新生儿和婴幼儿有发热伴有原因不明的呕吐、精神萎靡、惊厥、囟门饱满及头痛等化脓性脑膜炎可疑症状时,即使无神经系统客观指证也应尽早腰穿,有时甚至需要反复多次脑脊液检查以明确诊断本病的确切诊断,应有病原学依据。除作脑脊液细菌涂片外,应常规进行脑脊液细菌培养。
治疗-预计治疗:
治疗-治疗方法:
1、矢状窦旁脑膜瘤
主要是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病史、年龄、影像学资料和患者对治疗结果的期盼,应评估手术的风险和手术对患者的益处,再决定是否手术。
2、嗅沟脑膜瘤
手术治疗。需对患者的年龄、一般状况及心肺、肝肾功能等全身情况进行评估。根据影像学分析肿瘤的范围、瘤周脑水肿程度、肿瘤与视神经和大脑前动脉等主要结构的关系,以及肿瘤是否突入筛窦、额窦等情况,进而制定适合的手术方案,包括手术入路的选择、手术中的难点和相应的处置,以及术后可能的并发症。
3、蝶骨嵴脑膜瘤
需对患者的年龄、一般状况,以及心、肺、肝、肾功能等全身情况进行全麻手术耐受能力的评估。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影像资料评估手术难度和可能的并发症,肿瘤是否可以全切除等。对于内侧型肿瘤,年轻患者出现较重的临床症状或影像学显示肿瘤处于生长状态应选择手术。老年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都较高,选择手术应慎重。肿瘤若较小可观察,伴有明显症状者可考虑行放射治疗。对外侧型肿瘤,一般均考虑手术。
4、脑膜炎
治疗首先应在维持血压、纠正休克基础上,根据年龄、季节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的有效抗生素,然后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在儿童与成人,三代头孢是治疗3种常见的化脓性脑膜炎的首选药物。其中头孢曲松(头孢三嗪)、头孢噻肟和头孢呋辛(头孢呋肟)效果较好。对怀疑有利斯特菌脑膜炎的患者,加用氨苄青霉素,对青霉素严重过敏和先前已用过头孢菌素者,选择氯霉素较为合适。对于新生儿,其致病菌可能为无乳链球菌、大肠埃希杆菌和单核细胞增多性利斯特菌,首选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加头孢曲松(头孢三嗪)或头孢噻肟,也可选用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加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但要警惕听力或前庭功能受到损害。
治疗-相关药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