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四肢瘫痪症状概述: 四肢瘫痪(tetraplegia)是指双侧上肢、下肢的神经功能发生障...
养生
症状名称: 四肢瘫痪
症状概述:
英文名称: tetraplegia
主要病因: 双侧大脑和脑干病变、颈髓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肌肉神经接头处病变
常见症状: 双侧上肢、下肢的神经功能发生障碍,四肢肌肉运动无力或完全不能活动
检查项目: 血常规、脑脊液检查、血清肌酸磷酸激酶、神经-肌电图检查、X线片、CT、MRI
发病部位: 下肢、上肢
就诊科室: 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
好发人群:
症状-典型表现:
双侧上肢、下肢的神经功能发生障碍,四肢肌肉运动无力或完全不能活动,可伴深浅感觉减退或缺失,四肢瘫痪者患病区域对触摸和温度的感觉完全丧失。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皮肤脱皮和肌肉紧张度下降,并大小便失控。
原因-总述:
四肢瘫痪的病因主要为双侧大脑和脑干病变、颈髓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肌肉神经接头处病变等。瘫痪的程度因病变的部位、病变的性质及病情发展的急缓不同而有所差异。
原因-症状起因:
1、双侧大脑和脑干病变引起的四肢瘫痪
多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的老人。在双侧大脑尤其是基底节或内囊附近多发的小点梗塞软化灶是造成瘫痪的基础。患者表现为进行性四肢瘫,行走步态异常和不完全性的痉挛性四肢瘫;脑干病变引起的四肢瘫,如中脑腹侧损及双侧皮层脊髓束和皮层核束,引起四肢痉挛性瘫痪。可见于该部位及其附近部位的肿瘤和占位性病变压迫以及脑血管病。
2、颈髓病变引起的四肢瘫痪
表现为四肢痉挛性瘫痪,病变平面以下的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及大小便功能障碍。
3、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瘫痪
最常见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较早出现双下肢乏力,之后上升至躯干、双上肢或脑神经,此称Lasegue征,即急性上行性麻痹,呈弛缓性瘫痪。也可从远端起出现末梢型感觉障碍,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4、肌肉神经接头处病变引起的四肢瘫痪
如周期性麻痹、多发性肌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等。
原因-常见疾病:
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肿瘤、脑血管病、颈髓病变、多发性肌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等。
就医-急诊指征:
1、突发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
2、伴剧烈头晕、头痛、严重恶心、呕吐。
3、伴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完全丧失。
4、出现其他危急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急诊处理,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患者长期或反复出现肢体活动障碍,且有进行性加重倾向。
2、伴肢体肌肉无力、疼痛或萎缩。
3、伴肢体关节僵硬、挛缩、活动受限。
4、伴肢体麻木、蚁爬感等感觉异常。
5、伴低热、乏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消瘦、精神不振等症状。
6、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四肢瘫痪伴发危及生命的情况,请及时到急诊科处理。
2、病情平稳者,可根据情况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科室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需要暴露您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体格检查,穿易穿脱的衣裤,避免穿紧身或连体衣物,以免造成不便。
3、尽量少对患者的搬动,保持呼吸道通畅,平稳心态,避免紧张、惊慌等不良情绪。
4、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很多检查项目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或禁食6小时以上,以免影响检查结果或影响医生判断。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7、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8、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四肢瘫痪出现多久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有加重吗?
2、您的症状有诱发因素吗?
3、您是否存在症状加重或减轻的相关因素?
4、除此症状外,您是否还有其他症状和体征,例如头晕、黑朦、闭目无力等症状?
5、您是第一次出现此症状吗?
6、您以前有过类似症状吗?什么原因造成的?接受过治疗吗?治疗情况如何?
7、您最近是否有急性感染病史?
8、您是否有肌炎、神经损伤、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
9、脑部有没有受到过外伤?
10、您既往手术过吗?若手术过,是什么原因?
11、您是否去其他医院就诊过?医生的诊断是什么?
12、您最近使用过哪些药物?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我四肢瘫痪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我的病情会怎么样发展?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4、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5、这些治疗方法有风险吗?
6、能治好吗?
7、会有后遗症吗?
8、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有没有严重副作用?
9、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10、我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什么?
11、是否需要长期监测病情?
12、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先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主要是神经反射检查,大致了解损伤的脊髓段;然后可能建议患者做颅脑CT、MRI或者X线等检查,了解发病部位和脊髓受压迫的情况。必要时还可做血常规、脑脊液检查、血清肌酸磷酸激酶、血清钾离子及神经-肌电图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神经反射检查,包括浅反射及深反射检查。上部反射消失见于胸髓7~8节病损;中部反射消失见于胸髓9~10节病损;下部反射消失见于胸髓11~12节病损。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合并感染时,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可增高。
2、脑脊液检查
包括脑脊液外观、压力、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及蛋白、糖含量等生化指标等。
3、血清肌酸磷酸激酶
如果增高,有助于肌营养不良的诊断。
4、血清钾离子
如果降低提示有周期性麻痹的可能。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片
可判断骨折、颅缝分离、颅内积气、颅内异物等。
2、颅脑CT
可显示血肿、挫伤、水肿的存在及范围以及骨折、积气等。
3、磁共振成像(MRI)
MRI是诊断颅脑和脊髓疾病的理想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脊髓受压迫的情况。
检查-其他检查:
神经-肌电图检查可以确定周围神经、神经元、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以及肌肉、神经病损。
诊断-诊断原则:
周密的病史和细致的神经系统检查是诊断四肢瘫痪的重要依据,诊断瘫痪首先必须排除肌肉、关节、骨骼疼痛所致假性瘫痪。在询问病史时应了解病者发病时的情况,如是急性发病还是慢性发病,病情是渐进发展还是迅速发展,有无诱发因素,瘫痪时伴发症状,瘫痪有无波动,有无早轻晚重现象等。此外还要询问既往史如有无外伤及受伤部位、感染、重金属或药物中毒、心脑血管病、肿瘤病、特殊家族遗传病史等。
诊断-鉴别诊断:
1、相似症状鉴别
(1)单瘫:指一个肢体或其某部分的瘫痪,可见于大脑皮层局限性病变,引起该区所支配的肢体瘫痪,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也可能是相应的脊髓、脊神经根等部位的病变,属于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2)偏瘫:为一侧躯体或肢体瘫痪,如同时伴有同侧面下部、舌瘫痪,称为脑性偏瘫,病变在内囊,如仅表现为上下肢瘫痪而无脑神经症状则为脊髓性偏瘫,病变在半侧颈髓。
(3)截瘫:双侧下肢的瘫痪称为截瘫。外伤、刃器刺伤等引起脊髓切断,脊髓出血或脊柱骨折使脊髓挫伤以及一般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周围神经病变、脊髓血管病变、脊髓压迫性病变、变性疾病等均可出现截瘫。
(4)四肢瘫:指两侧肢体完全瘫痪,可见于高颈段脊髓横贯性病变,引起双侧上下肢瘫痪。也可由周围神经病变引起四肢瘫,最常见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开始时出现双下肢乏力,以后上升至躯干也可同时表现为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
2、病因鉴别
(1)急性感染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又称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或格林-巴利综合征。病前1~3周内常有非特异感染史。呈急性起病,先有下肢肌力减退,很快向上发展,于1~2日内出现四肢瘫。瘫痪呈弛缓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有按压痛。远端肌肉萎缩,无明显感觉障碍。常伴有颅神经损害,以一侧或双侧面神经损害多见。严重者可有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延髓麻痹的症状,并可有呼吸肌麻痹。脑脊液呈蛋白增高而细胞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2)周期性瘫痪:是一组以反复发作的骨骼肌松弛性瘫痪为特征的疾病。起病较急,常于清晨或半夜发生,双侧或四肢软瘫,两侧对称,近端重于远端。瘫痪肢体肌张力减低,肌腱反射降低或消失,肌肉饱满而坚实,电刺激不起反应,感觉正常,如膈肌、肋间肌受累,可引起呼吸困难、紫绀。如心肌受累,出现心律紊乱,心电图可有低钾改变。发作时大都伴有血清钾含量变化。按血钾改变情况区分为低钾性、高钾性和正常血钾性周期瘫痪,以低血钾性为最多见。
(3)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征为全身或局部骨骼肌极易疲劳,短期收缩后肌力减退,休息后即可恢复。眼外肌无力最为常见,表现为眼睑下垂,并伴有斜视、复视、闭目无力。症状在傍晚或劳累后加重,早晨和休息后减轻。疲劳试验和新斯的明药物试验有助于诊断。
治疗-预计治疗:
四肢瘫痪若不及时治疗,预后较差,患者失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治疗重点在于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治疗(维生素B₁₂、肉毒杆菌等)、中医治疗、康复治疗等。
治疗-治疗方法:
1、病因治疗
(1)急性感染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的治疗:进行激素治疗和肺部感染抗生素治疗,免疫球蛋白治疗、血浆交换疗法和免疫抑制剂应用。预防卧床并发症。
(2)周期性瘫痪的治疗:急性发作时,症状较轻者可口服钾盐,症状较重者,静滴氧化钾,严重心律失常者应在心电监护下积极治疗,呼吸肌麻痹者应该辅助呼吸,不完全性瘫痪者鼓励其适当活动,或电刺激肌肉阻止病情进展并促进恢复。发作间期应避免高糖食物,限制钠的摄入,以及过度疲劳、受寒、酗酒等激发因素。发作频繁者,可于发作间歇期给予氯化钾口服,有助于减少发作。服用乙酰唑胺或螺内酯亦可预防发病。
(3)重症肌无力的治疗:可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也可采用血浆交换疗法、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疗法、纵膈放疗、胸腺摘除等其他辅助治疗方法。
2、药物治疗
(1)维生素B₁₂:可以营养神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肉毒杆菌毒素:患者肌肉僵硬和痉挛较严重者,可使用肉毒杆菌毒素松弛肌肉。
3、中医治疗
给予针灸、按摩、理疗等中医治疗。
4、康复治疗
应早期进行肢体康复治疗,给予肢体功能位,给予瘫痪肢体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变形。
治疗-相关药物:
日常-护理原则:
1、保持正确的体位,平卧时在肩部和髋部放置枕头或棉垫,侧卧位时使上肢呈肩关节外展、肘关节和腕关节伸直的姿势,下肢稍屈髋、屈膝和踝关节背屈。
2、每1~2小时翻身1次,定时对骨隆起部位皮肤进行按摩。
3、有吞咽困难的患者给予鼻饲匀浆饮食,保证充足热量和水分的摄入。
4、有尿潴留或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每3~4小时开放1次,每日冲洗膀胱1~2次,每周更换一次性尿袋2次。
5、合并意识障碍的患者,注意头偏向一侧,做到定时叩背和吸痰,防止口腔内分泌物或呕吐物误吸。
6、每日上下午对患者肢体进行被动活动各1次,每个关节活动3~5次,每次活动时间10~20分钟。
7、意识清楚的患者每天可进行坐位训练数次,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四肢瘫痪的早期康复训练。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