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体位性眩晕症状概述: 体位性眩晕(Postural vertigo)是指当患者改变体位(...
养生
症状名称: 体位性眩晕
症状概述:
体位性眩晕(Postural vertigo)是指当患者改变体位(如床上转身、躺下、坐起)时出现眩晕的症状,常见于耳源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
英文名称: Postural vertigo
主要病因: 耳源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
常见症状: 改变体位时出现眩晕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纯音测听、耳蜗电图、耳声发射、眼震电图、前庭功能检查
发病部位: 其他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神经内科
好发人群:
无特发人群
症状-典型表现:
患者改变体位(如床上转身、躺下、坐起)时出现眩晕的症状,眩晕发作时会出现站立、步态不稳的情况,根据病因的不同患者还可能出现耳鸣、听力下降、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症状。
原因-总述:
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们不会因为头位或体位的改变而出现眩晕,耳源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或心血管疾病等可能导致椭圆囊内的耳石脱落或前庭神经被微血管压迫而出现体位性眩晕。
原因-症状起因:
1、耳源性疾病
如耳石症、梅尼埃病等。
2、神经系统疾病
如周围前庭阵发症、前庭性癫痫、前庭性偏头痛等。
3、心脑血管疾病
如位置性低血压、椎-基底动脉缺血等。
原因-常见疾病:
耳石症、梅尼埃病、周围前庭阵发症、位置性低血压、椎-基底动脉缺血等。
就医-门诊指征:
1、患者反复于改变体位(如床上转身、躺下、坐起)时出现头重脚轻、漂浮感,感觉周围物体在旋转等。
2、伴恶心、呕吐;
3、伴耳鸣、耳闷、听力下降;
4、伴视力障碍;
5、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神经内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2、您每次体位变化都会出现眩晕吗?
3、您哪些体位变化时会出现眩晕?
4、您每次发作持续多久?
5、除了眩晕,您还有其他不适吗?
6、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7、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8、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9、您有高血压吗?有良好控制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一换体位就觉得晕?
2、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8、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选择体格检查、血常规、CT等检查,根据患者的病情还可能选择MRI、PET-CT、经颅多普勒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和纯音测听、耳蜗电图、耳声发射、眼震电图、前庭功能检查等。
检查-体格检查:
变位性眼震试验是前、后半规管耳石症的检查诊断方法。滚转试验可以诊断外侧半规管的耳石症。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有助于筛查有无感染征象等。肝肾功能帮助初步了解全身身体情况。
检查-影像学检查:
1、CT、磁共振成像、PET-CT和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检查可用于检测脑缺血性损害,如梗死的部位、范围、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脑代谢变化。
2、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明确血管狭窄部位及程度,其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最为可靠。
检查-其他检查:
1、纯音测听
纯音测听能够了解听力是否正常以及听力损失的程度和性质。
2、耳蜗电图
耳蜗电图是指从耳蜗近场记录到的诱发电位活动。是梅尼埃病早期诊断中的唯一电生理学依据。
3、耳声发射
可用于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定位诊断。
4、眼震电图
眼震电图是近几年临床常用的前庭功能检查技术,主要用于判定前庭系统功能的检查评估,辅助诊断眩晕疾病。
5、前庭功能检查
主要通过检查眼球运动、姿态和平衡能力,量化评估外周前庭的感受功能、前庭神经信号传递和前庭中枢的调节能力,协助诊断疾病和指导前庭功能康复。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及体征,结合相关的辅助检查即可明确诊断。询问病史时要注意患者的体位性眩晕是否为首次出现,有无诱发因素,如既往曾出现体位性眩晕,应关注患者症状有无加重,协助诊断。体位性眩晕的原因有很多种,临床上常见耳石症、梅尼埃病、周围前庭阵发症、椎-基底动脉缺血,要注意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耳石症
耳石症又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多发于中年人,女性略多。头位或体位变化时出现眩晕症状,常合并位置性眼震,可伴恶心及呕吐。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个别病人眩晕发作后有较长时间的头重脚轻及漂浮感。
2、梅尼埃病
梅尼埃病是一种以特发性膜迷路积水为病理特征的内耳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波动性、渐进性听力下降,耳鸣以及耳胀满感。眩晕多呈突发旋转性,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物体沿一定的方向与平面旋转,或感摇晃、升降、漂浮。眩晕均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迟缓、血压下降等自主神经反射症状。上述症状在睁眼转头时加剧,闭目静卧时减轻。
3、周围前庭阵发症
周围前庭阵发症又称致残性位置性眩晕。是脑神经Ⅷ的神经-血管交叉压迫综合征,具有以下临床特点:短暂性及经常发作的旋转性或来回眩晕,发作持续数秒到数分钟;眩晕发作常与特殊头位有关,改变头位可使发作时程减轻;发作时或较持久性者听觉减退及(或)耳鸣。
4、椎-基底动脉缺血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出现临床上间歇性、反复发作性的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症状主要表现为眩晕、视力受损及共济失调等。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有助于确诊。
治疗-预计治疗:
体位性眩晕的患者需要明确具体病因,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耳石症以耳石复位法为主,配合必要的药物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在对症治疗的同时积极改变危险因素;梅尼埃病以综合治疗为主。
治疗-治疗方法:
1、耳石症
目前,耳石复位法是治疗的首选方法,同时也可以配合必要的药物治疗。耳石脱落在不同的位置,需要采用不同的手法进行复位。有经验的医生通过检查,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选用正确的手法治疗,使治疗变得简单、有效。
2、梅尼埃病
由于梅尼埃病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目前尚无使本病痊愈的治疗方法。目前多采用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内耳微循环、解除迷路积水为主的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
3、椎-基底动脉缺血
(1)针对各种危险因素的治疗
针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诱发因素进行治疗,包括各种降血压药、治疗糖尿病药、降脂药等。
(2)改善脑部的血液供应和脑细抱的代谢
防止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滞性;选择性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细胞代谢。
(3)发作时的对症治疗
发作时用药主要是用来减轻症状,发作间期无需应用,这类药物常可引起头昏和困倦等感觉。
日常-护理原则:
1、生活中注意避免长期站立或长期卧床,避免体位的突然改变,日常做一些柔和的运动。
2、发生眩晕时尽快找到可以依靠的物体,尽量避免单独外出。
3、戒烟戒酒,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食物,多休息,有利于身体恢复。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