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辗转体位症状概述: 辗转体位(Toss and turn posture)是患者为减轻痛...
养生
症状名称: 辗转体位
症状概述:
英文名称: Toss and turn posture
主要病因: 结石、脏器缺血、寄生虫感染
常见症状: 辗转反侧、不停地变换体位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便常规、B超、X线检查、血管造影、胆管造影
发病部位: 肾脏、胆囊、腰部、腹部、输尿管、肠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肾内科、泌尿外科
好发人群:
症状-典型表现:
病人为了减轻痛苦而被迫无奈采取的体位,表现为患者在床上辗转反侧,不停地变换体位。
原因-总述:
原因-症状起因:
1、结石
如胆管结石、输尿管结石、肾结石等。
2、脏器缺血
如缺血性肠绞痛等。
3、寄生虫感染
如胆道蛔虫症等。
原因-常见疾病:
胆管结石、胆道蛔虫病、输尿管结石、肾结石、缺血性肠绞痛、心力衰竭、肺功能不全、脊柱炎、脊柱外伤、胸膜炎、胸腔积液、心绞痛、猝死、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破伤风、小儿脑膜炎等。
就医-急诊指征:
1、急性剧烈腹痛,患者辗转反侧,不停变换体位;
2、伴高热、寒战、恶心、呕吐等;
3、患者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甚至出现休克表现;
4、出现其他危及生命的病症。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就医-就诊科室:
辗转体位伴有剧烈疼痛,持续不缓解,需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需要做便常规检查,检查前尽量少食用玉米等高纤维难消化性食物,避免猪肝、鸭血、菠菜等含铁质丰富的食物,以免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您是什么时候出现辗转体位的?辗转反侧,不停地变换体位后疼痛有减轻吗?
2、您是否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不适?
3、您之前有过类似的情况吗?什么原因引起的?
4、您既往是否有胆管结石、输尿管结石、肾结石等疾病?
5、您有缺血性肠绞痛、胆道蛔虫病病史吗?
6、您是否有其他疾病?
7、您是否到过其他医院就诊?使用过哪些药物?效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导致我辗转体位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需要住院吗?
4、我可以用药物治疗吗?都有哪些药物?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5、我的情况严重吗?需要手术吗?手术过程有风险吗?
6、我需要治疗多长时间?能治好吗?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8、日常生活中我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病情,随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进行血常规、便常规、B超、X线检查、血管造影、胆管造影等检查,以便于明确患者的具体病因。
检查-体格检查: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通过血常规排查一些能引起辗转体位的疾病,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明显升高,则提示炎症参与了辗转体位的发病过程;如胆红素明显升高,则提示肝胆部分存在病变。
2、便常规
可观察粪便形状、硬度、颜色,有无黏液、潜在出血、红细胞和白细胞增多、寄生虫存在等,是检查消化道疾病的常用检查,能间接判断胃肠、胰腺、肝胆功能,是确诊胆道蛔虫病的重要检查方法。
检查-影像学检查:
1、B超
可了解胆管厚度、大小,形状有无改变,判断血管狭窄程度、部位,还可显示有无蛔虫,腹腔内主要动脉内斑块、狭窄及闭塞的大小程度和部位,可为诊断缺血性肠绞痛、胆道蛔虫病提供依据。
2、X线检查
可了解结石的大小、形态、数目、部位,肾脏外形、功能,肾盂形态以及骨骼改变,特别是肾脏和输尿管的解剖异常,是肾和输尿管结石诊断的重要步骤。
3、血管造影
可确定血管狭窄闭塞的性质、部位、程度和范围以及是否有侧支循环建立,是确诊缺血性肠绞痛的重要检查方法。
4、胆管造影
观察胆管位置、形态,胆管有无狭窄或扩张,是否存在结石、肿瘤、蛔虫等,可为诊断胆管结石、胆道蛔虫病提供依据。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病史,典型的体位改变及伴发症状,结合血常规、便常规、B超、X线等相关检查即可进行诊断。医生在诊断的同时常需要排查患者是否有胆管结石、胆道蛔虫病、输尿管结石、肾结石、缺血性肠绞痛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相关症状鉴别
(1)自动体位
指身体活动自如,不受任何限制,见于正常人或某些轻病或疾病早期。
(2)被动体位
指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来调整或变换肢体的位置,处于一种固定而不适的状态。常见于极度衰弱或意识丧失的患者。
(3)强迫体位
指患者为减轻痛苦而被迫无奈采取的某种体位,主要有下列几种:
①强迫坐位:又称端坐呼吸,这种体位易于呼吸,且由于下肢位置低于心脏,使血液回流心脏减少,减轻心脏负担,多见于严重心力衰竭及肺功能不全的患者。
②强迫俯卧位:这种体位可以减轻腰背部肌肉的紧张程度,常见于脊柱炎、脊柱外伤等。
③强迫侧卧位:见于患一侧胸膜炎和一侧大量胸腔积液的患者,可减轻痛苦,并可使健侧的呼吸肌及肺部代偿性地呼吸,以减轻呼吸困难。
④强迫仰卧位:患者仰卧,双腿蜷曲,以减轻腹肌紧张度,减轻疼痛,见于某些因腹部疾病如腹膜炎造成的疼痛。
⑤强迫停立位:多出现于步行时突然立刻站立,并手捂心前区,稍后继续前行。大多数是因为心绞痛发作而致,再严重甚至昏倒或猝死。
⑥强迫蹲位:患者在活动中,由于感到心悸或呼吸困难,而采取蹲踞位或膝胸位以缓解症状,常见于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⑦角弓反张位:由于颈部及脊背肌肉强直,以致头向后仰,胸腹部向前凸,背过度伸张,躯干呈击弓一样的形状。最多见于破伤风和小儿脑膜炎。
2、病因鉴别
(1)胆管结石
典型表现为腹痛,多位于剑突下或右上腹绞痛,呈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常向右肩、背部放射,患者常常为了减轻疼痛而辗转反侧,不停地变换体位。伴有寒颤、高热、黄疸、皮肤瘙痒等症状。
(2)缺血性肠绞痛
常为老年人,有心脏病或周围血管病的病史。男性多于女性。腹痛或腹部不适是最常见症状。疼痛常位于上腹部或脐周,亦可呈弥漫性,可放射至后背及颈部。典型的症状是在饱餐后15~60分钟,持续2~3小时,病初可为阵发性钝痛,随着病情的进展,症状可逐渐加重呈持续性钝痛和痉挛性绞痛,偶有剧烈性绞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与摄食量平行。改变体位疼痛可减轻。体力活动可促发腹部疼痛,间歇跛行等。行走及活动时代谢加快,致使内脏血流减少,随之出现腹痛。病程长者出现慢性病容,营养不良,消瘦。腹部柔软,无压痛。
(3)胆道蛔虫病
患者出现剑突下突发性剧烈绞痛、疼痛持续时间不等,疼痛过后可如常人,患者常常为了减轻疼痛而辗转反侧,不停地变换体位。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可含胆汁,也有可能吐出蛔虫。胆道蛔虫患者的体温多在正常范围之内,当合并感染时,患者可出现畏寒、发热,但体温的上升与腹痛的程度不成比例。患者还可出现黄疸。
治疗-预计治疗:
治疗-治疗方法:
1、胆管结石
发病后以排石、疏肝利胆为基本治疗方法,缓解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复发,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1)非手术治疗
常用的治疗措施包括卧床休息、禁饮食或低脂饮食、输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抗感染、解痉镇痛、利胆和支持对症处理。出现休克者应加强抗休克治疗,如吸氧、维持血容量、及时使用升压药物等。
(2)手术治疗
可采用开腹或腹腔镜手术、胆肠吻合术、肝门部胆管狭窄修复重建术等。
2、缺血性肠绞痛
(1)内科治疗
轻症病人首先内科保守治疗。少量多餐,以扩张血管,减低血液黏滞度及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为原则,应用硝酸异山梨酯、单硝酸异山梨酯、硝苯地平、双嘧达莫、前列腺素E以及罂粟碱、己酮可可碱和肠溶阿司匹林等口服药,改善肠管血液循环,缓解临床症状。亦可以通过导管或外周静脉内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罂粟碱等,疗效更佳。
(2)手术治疗
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血管造影证实腹腔动脉、肠系膜动脉主干存在严重狭窄者,改善营养不良,纠正心血管功能和低氧血症等后,均可考虑手术治疗。常采用的手术方式有动脉内膜剥脱、自体大隐静脉或人工血管旁路移植、血管再植术。采取上述何种手术方式取决于病人的一般情况、病变部位解剖关系。小动脉分支广泛硬化狭窄或广泛小血管炎者不宜手术。
(3)介入性放射学治疗
近年来介入性放射学的开展促进了慢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非手术治疗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气囊血管成形术是经皮股动脉穿刺后在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狭窄处进行导管气囊扩张。另外,在上述主要动脉狭窄处放置钛合金支架,可取得使血流通畅,改善缺血的同样效果。适用于体弱难以承受手术者,有时可取代旁路移植或动脉内膜剥脱术。
3、胆道蛔虫病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解痉、镇痛、利胆、驱虫、控制感染和纠正水、电解质失调。除非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大多数患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
(1)内科治疗
①解痉镇痛:常用药物有包括阿托品、维生素K3等,可解除平滑肌痉挛所引起的绞痛。绞痛剧烈,在诊断明确时可配合应用杜冷丁、异丙嗪、苯巴比妥等。
②利胆驱虫:常用的驱虫药物有左旋咪唑、四咪唑等。
③预防和控制感染:可采用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甲硝唑或替硝唑等抗生素。
(2)手术治疗
胆道蛔虫若经非手术治疗2~5天,症状不见缓解或加重者,并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以及急性期过后,经治疗胆管内仍有蛔虫或并发胆石者,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为胆总管探查,取出虫体、引流胆道。术后还需注意驱虫治疗,以免蛔虫病复发。
治疗-相关药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