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纵隔增宽症状概述: 纵隔增宽是指因各种病因引起纵隔内器官和组织增大或纵隔内出现异常的组织...
养生
症状名称: 纵隔增宽
症状概述:
主要病因: 囊样肿块、含脂肪组织肿块、软组织密度肿块、血管病变与变异
常见症状: 呼吸困难、刺激性咳嗽、喘息、声嘶
检查项目: 血常规检查、胸片、CT、MRI检查、纵隔镜检查、活检病理检查、选择性血管造影、纵隔经皮针吸活检、骨髓检查、结核抗体、血沉、CEA
发病部位: 纵隔、胸部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胸外科、血管外科
症状-典型表现:
原因-总述:
原因-症状起因:
1、囊样肿块
包括纵隔支气管囊肿、心包胸膜囊肿和淋巴管囊肿。
2、含脂肪组织肿块
包括脂肪堆积、脂肪瘤、胸腔脂肪疝、畸胎类肿瘤(上皮囊肿、皮样囊肿及畸胎瘤)。
3、软组织密度肿块
包括胸腺瘤、胸内甲状腺肿、神经源性肿瘤(纵隔纤维瘤和纵隔纤维肉瘤)、胚胎源性肿瘤(畸胎类肿瘤、精原细胞瘤、绒毛膜癌和胚胎细胞瘤)、恶性淋巴瘤、纵隔淋巴结肿大(炎症、结核、恶性肿瘤转移等)。
4、血管病变与变异
包括主动脉瘤、纵隔血管变异。
原因-常见疾病:
纵隔支气管囊肿、心包胸膜囊肿、淋巴管囊肿、脂肪瘤、胸腔脂肪疝、上皮囊肿、皮样囊肿、畸胎瘤、胸腺瘤、纵隔纤维瘤、纵隔纤维肉瘤、精原细胞瘤、绒毛膜癌、胚胎细胞瘤、主动脉瘤等。
就医-门诊指征:
1、影像学检查发现纵隔异常增大、增宽;
2、伴胸痛、心悸、胸闷、气促、喘息、呼吸费力;
3、伴咳嗽、咳痰、咯血;
4、伴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易呛咳;
5、伴面部、上胸部水肿,血管迂曲、怒张;
6、伴发热、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
7、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均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就医-就医准备:
1、在就诊时尽量着易于穿脱的衣服,以方便医生检查。
2、在检查前尽量清淡饮食,避免大吃大喝,同时忌烟忌酒。
3、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您是从什么时候发现自己有纵隔增宽的症状?如何发现的?
2、您自觉有什么临床表现吗,如呼吸困难、咳嗽、喘息?
3、您近期接触过结核患者吗?您有纵隔淋巴结结核的病史吗?
4、您既往有心脏病、纵隔囊肿或肿瘤的病史吗?
5、您之前做过纵隔部位的手术吗?
6、您的家属中有患有主动脉瘤的患者吗?
7、您平时有吸烟的嗜好吗?吸烟多久了?每天的量大概是多少?
;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出现纵隔增宽的情况?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我的症状严重吗?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需要住院吗?
4、我现在需要用怎样的手段治疗?能治愈吗?
5、这些治疗方法对我有什么风险吗?
6、如果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7、回家后我应该注意什么?
8、如果需要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观察患者营养状态。
2、检查皮肤有无苍白、皮疹、出血及色素沉着等。
3、检查外周淋巴结有无肿大、破溃和窦道。
4、胸部检查有无病理体征,如胸壁曲张的静脉血流方向、胸部轮廓,有无压痛、乳房肿块、男性乳房女性化等。
5、腹部检查有无病理体征,如肝脾肿大、腹部包块、腹壁静脉曲张的血流方向等。
检查-影像学检查:
1、常规胸部X线检查
胸部X线正、侧位片是观察肺门和纵隔必要的基本检查方法,可以帮助了解肺门和纵隔肿块的大小、形状、密度、部位和有无钙化灶等方面的情况。
2、体层摄影
X线体层摄影较常规胸片能更好地显示肺门和纵隔病变。方法简单,属于非侵入性检查。由于其密度分辨率低,近年来已被CT扫描所替代。
3、CT扫描
CT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容易从纵隔的正常结构中鉴别出肿块阴影,对不同的密度可以定出CT值作为诊断的参考。纵隔是胸部CT检查最适用的部位,应用日益普及。畸胎瘤、脂肪瘤由于组织结构的特性,可以根据CT值做出比较可靠的诊断。造影剂增强CT扫描能较好地区分血管和非血管性病变。CT扫描对纵隔病变进行定位。
4、磁共振(MRI)
MRI与CT扫描相比,在纵隔肿瘤的诊断中具有更多的优越性。纵隔中含大量脂肪而脂肪又因含氢原子较多,在MRI图像上呈最大亮度的白色,当纵隔组织发生肿瘤时,则在白色的强信号背景上形成鲜明对照。MRI对流动的液体不产生信号,呈黑色,即“流动空白效应”,因此,可在不用造影剂增强的情况下,显示大血管病变,区别血管和纵隔肿瘤。但目前认为MRI还不能区分肿瘤和肿大淋巴结的良恶,不能发现小的钙化灶,肺实质成影困难,扫描时间长,因此,MRI在肺门和纵隔疾病的应用价值仍有限。
检查-病理检查:
检查-其他检查:
1、纵隔镜检查
纵隔镜可以诊断某些原发性淋巴结的疾病,如霍奇金病、结节病、纵隔淋巴结结核等有纵隔肿块者,也可检查纵隔淋巴结有无癌性转移,经活检做出病理学诊断,正确估计手术的可能性。由于纵隔镜检查是一种侵入性检查,可能发生出血、感染等并发症,而且纵隔内有无法看到的盲区,因此也非理想的检查方法。
2、选择性血管造影
一些纵隔肿块不能肯定是否为血管性病灶,可做选择性血管造影。主动脉造影多使用导管做逆行造影,主要适用于证实主动脉的先天性畸形及主动脉瘤;经肘静脉注射造影剂做上腔静脉造影,主要用于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和估计纵隔癌性转移及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奇静脉造影可使奇静脉显影,主要用于证实纵隔癌性转移和奇静脉扩大。
3、纵隔经皮针吸活检
经皮针吸活检可作为纵隔肿瘤的诊断方法,穿刺针吸肿块标本送病理学检查。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胸片、CT、胸透、MRI检查,基本可以确定有无纵隔增宽,但需除外纵隔附近结构的重叠影。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常需排查是否存在胸腺瘤、纵隔畸胎瘤、胸内甲状腺肿、心包囊肿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胸腺瘤
大多见于40岁以上成年人,男多于女,约半数没有症状,偶于体检时发现。常见症状为胸痛、胸闷、气促、咳嗽、低热、乏力、消瘦等,肿瘤压迫喉返神经可致声音嘶哑;压迫食管可有吞咽困难。胸部X线基本表现为前上中纵隔肿块影,正位胸片上表现向一侧或两侧肺野突出,向两侧突出者少见。
2、纵隔畸胎瘤
多见于青年,40岁左右成人,男女大致相等。体积小者常无症状,或可有胸痛、气急、咳嗽等;体积增大,引起压迫症状。胸部X线、CT发现前、上纵隔圆形或椭圆形阴影,阴影中含有钙化、牙齿、骨骼等影像时,有助于确诊。
3、胸内甲状腺肿
40~50岁多见,单纯性胸内甲状腺肿多无症状,肿块长大明显时可出现压迫症状,如气促、声嘶、吞咽困难等,个别患者伴甲状腺功能亢进。胸部X线与CT检查可发现纵隔包块影较胸腺瘤位置高,可做相对鉴别诊断。病理检查可确定诊断。
4、恶性淋巴瘤
多见于青少年,症状有发热、畏寒、乏力、盗汗,无痛性进行性全身淋巴结肿大。胸部X线可于中纵隔或后纵隔见结节状肿块阴影,边缘呈波浪状,密度均匀。
5、纵隔支气管囊肿
多见于30岁以下患者,一般无症状。若囊肿较大,压迫气管、支气管时,可产生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继发感染时有发热、咳脓痰等。影像学见纵隔旁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缘光滑,密度均匀。
6、心包囊肿
多见于青壮年,男性为多。多无自觉症状,常在体检中偶然发现,囊肿大者可伴胸痛、胸部不适等。胸部X线、CT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预计治疗:
治疗-治疗方法:
1、胸腺瘤
目前,胸腺瘤的治疗指南包括完整的外科手术切除、联合放疗和化疗的多模式治疗。
2、纵隔畸胎瘤
纵隔畸胎瘤除恶性淋巴瘤与已有转移者外,均应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尽早手术切除。即使是良性肿瘤,长大后可压迫呼吸道、心脏、上腔静脉,产生严重症状。恶性畸胎瘤可进行放疗和或化疗。如已出现上腔静脉与气管压迫综合征,通常应先做化疗,待压迫症状缓解后,根据情况继续采用放疗或化疗。
3、胸内甲状腺肿
胸内甲状腺肿常有压迫症状,部分有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其恶变倾向大,一旦确诊,应尽早行胸内甲状腺肿及甲状腺肿瘤切除术。手术方法因肿块的部位、深度、形状、大小及与周围器官的关系而异。对有继发性甲亢者,术前应抗甲亢治疗。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