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产后乳房下垂症状概述: 产后乳房下垂是指女性生产后,乳房因各种原因离开正常位置沿胸壁向下...
养生
症状名称: 产后乳房下垂
症状概述:
产后乳房下垂是指女性生产后,乳房因各种原因离开正常位置沿胸壁向下移位,使最低点位于乳房下皱襞以下,主要表现为乳房松弛、下垂、变形。导致产后乳房下垂的原因有激素水平变化、哺乳时间过长、锻炼不足和疾病因素等。轻症者通过运动、按摩等保守治疗可改善症状;严重者经过手术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主要病因: 主要与激素水平变化、哺乳时间过长、锻炼不足和疾病因素等有关
常见症状: 乳房松弛、下垂、变形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乳腺超声、乳腺X线检查
发病部位: 乳房
就诊科室: 整形外科、产科、乳腺外科
重要提醒: 虽然哺乳有可能导致乳房下垂,但哺乳也能够促进催产素分泌,增强乳房悬韧带的弹性,促进新陈代谢,因此,只要保持得当的护理办法,产妇不必过于担心。
流行病学:
产后乳房下垂好发于肥胖者或乳房较丰满者,目前暂无确切的发病率数据。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发病率:
产后乳房下垂暂无确切的发病率数据。
好发人群:
产后乳房下垂好发于肥胖者或乳房较丰满者。
症状-分类:
根据乳房下垂的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类:
1、轻度下垂
乳房下级超过乳房下皱襞1~2cm。
2、中度下垂
乳房下极超过乳房下皱壁2~3cm。
3、重度下垂
乳房下极超过乳房下皱襞4~10cm。
4、特重度下垂
乳房下极超过乳房下皱襞10cm以上。
症状-典型表现:
乳房下缘和躯干表面相交之处为乳房下皱襞,正常情况下,乳头的水平位置在乳房下皱襞之上;若乳头水平位置落在乳房下皱襞之下,则为乳房下垂。一般无明显不适症状,主要为乳房形态改变,如产后出现乳房松弛、下垂、变形等表现。
症状-伴随症状:
在气候炎热,出汗较多时,可于乳房下皱褶处出现潮湿、红肿、瘙痒、糜烂、渗出等表现。
原因-总述:
生产后乳房下垂的原因主要有激素水平变化、哺乳时间过长、锻炼不足和疾病因素等。此外,内衣尺码不符、睡眠姿势等也可能与产后乳房下垂有关。
原因-症状起因:
1、激素水平变化
怀孕后由于激素的影响,乳房内的脂肪组织及乳腺组织皆会增生,使乳房明显增大,乳房表面的皮肤撑开。产后激素量减低,乳房内乳腺管、腺体和脂肪组织发生萎缩,纤维结缔组织回缩不全,从而相对延长。因此,会使乳房松弛而下垂。
2、哺乳时间过长
一般产妇生产后8个月,乳汁明显减少,幼儿1~1.5岁即可断乳,如哺乳时间过长,乳房受到过分的牵拉,弹性降低,容易发生下垂。
3、锻炼不足
产后部分女性平时不注意锻炼,使支撑乳房的胸大肌和固定乳房的韧带不够有力,也就不能很好地支撑和固定乳房,导致乳房下垂。
4、疾病因素
乳房肥大、乳腺萎缩等疾病因素也可导致产后乳房下垂。
5、其他
内衣尺码不符、睡眠姿势不规范等外部因素也会导致乳房下垂。
原因-常见疾病:
乳房肥大、乳腺萎缩
就医-门诊指征:
1、产后乳房明显下垂;
2、伴乳房皮肤松弛;
3、乳房皱褶处潮湿、红肿、瘙痒、糜烂等;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一般可到产科、乳腺外科或整形外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乳房触诊,如方便可用乳贴代替乳罩,方便医生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您是什么时候察觉自己乳房下垂的?
2、您分娩多久了?
3、除了乳房下垂,您有没有感觉到其他不适?
4、您有没有进行产后锻炼?
5、您是否患有其他疾病?
6、您是不是正在哺乳?哺乳了多久?
7、您是不是在通过节食进行减肥?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我的乳房为什么会下垂?
2、我的乳房还能像原来一样么?
3、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4、我该如何治疗?需要住院么?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我多久能恢复?
7、我在日常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8、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产后出现乳房下垂,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或心理健康时,须及时就医。就医后,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乳房检查,初步判断乳房情况。根据具体情况,之后可能建议患者做乳腺超声或X线检查,以排除乳腺其他疾病,明确乳房下垂的原因。
检查-体格检查:
1、乳房视诊
观察双侧乳房形态、大小、对称性等,检查乳头位置是否低于乳房下皱襞水平,明确是否有外伤、肥大、皮肤红肿、大小不对称、包块等异常。
2、乳房触诊
医生会通过触诊了解乳房是否有结节、肿块等;然后可能进行腋窝、锁骨上和内乳淋巴结区体检,检查有无相关淋巴结肿大、压痛等。
检查-影像学检查:
1、乳腺超声
具有无创、快捷、重复性强等优点,能够清晰看到乳腺各层软组织、内部结构及相邻组织的改变等,还可明确肿块的形态,有助于排查乳腺疾病。
2、乳腺X线检查
一般情况下,哺乳期不建议行乳腺X线检查。但若怀疑存在乳腺疾病,且经体格检查无法触到肿块时,也可行X线检查。建议检查当天暂停哺乳,并用吸奶器将乳汁吸出倒掉,之后再遵医嘱恢复母乳喂养。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再结合体格检查及其他相关辅助检查,一般可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还应鉴别乳房肥大症、乳腺萎缩等。
诊断-鉴别诊断:
1、乳房肥大症
乳房增大程度较轻者,一般无不适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中度或极度增大者,乳房饱满沉重,皮肤紧张。因肥大乳房的坠积,牵拉胸罩肩带勒压双肩部,可以产生酸痛沉重的症状,乳房下皱襞因受汗液浸渍和皮肤间断摩擦,易于糜烂破溃并继发感染,夏季尤甚。
2、乳腺萎缩
多见于产后多次哺乳的女性。由于多次哺乳或哺乳时间长,其上皮崩解吸收后,结缔组织增生不足,导致乳腺变得松软而缺乏弹性,常呈悬垂状。
治疗-预计治疗:
产后乳房下垂的治疗主要包括非手术和手术两种方法,医生会根据患者乳房下垂的程度以及是否影响心理、生活与工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其中,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饮食、运动、按摩保健等。
治疗-一般治疗:
包括饮食改善法(增加胶原蛋白摄入,改善乳房弹性)、运动、按摩保健、穿戴适当尺码的内衣等方法。在按摩时,患者取仰卧位,用左手掌托住左侧乳房底部,同时用右手掌与左手相对用力,向乳头方向合力托推20~30次,然后再运用相同的方法托推右侧乳房,每天一次。
治疗-药物治疗:
产后乳房下垂一般无需药物治疗。
治疗-相关药物:
暂无
治疗-手术治疗:
产后乳房松弛下垂造成行动不便,或局部皮肤形成糜烂或湿疹时,可考虑手术治疗。但要选择专业正规的医疗美容机构进行手术,以免因操作不当或术后护理不当,而造成水肿、潮红、水疱、瘢痕等并发症。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
1、传统双环联合假体法
切除部分多余的乳房皮肤,除乳晕缘外无需增加其他辅助切口,然后置入假体,增加乳腺组织的容积,一定程度上抬高了乳房,可改善下垂松弛的症状。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假体包膜挛缩,影响乳房的形态,效果不理想。
2、改良Lejour法
改良Lejour法实现了重塑乳房外形,其通过直线切口法进行稳固、彻底的乳腺组织悬吊,使新乳房表面的皮肤张力均匀一致。保留的腺体组织重量并不完全由皮肤承载,因此,减少了对乳房下极皮肤的压力,能够长久保持良好的形态。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症的治疗周期一般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预计治疗费用:
本症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产后乳房下垂通过一般治疗,大多预后良好;部分严重的乳房下垂经正规手术治疗,效果亦较好。
预后-危害性:
1、乳房下垂明显者,将会影响乳房的美观,甚至让患者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2、严重的下垂可影响日常活动,造成患者生活不便。
预后-治愈性:
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症状可得到改善。
日常-护理原则:
产后乳房下垂的女性要注意日常护理,选择合适的内衣,保持乳房部位的干燥、清洁等,有助于缓解症状。
日常-生活管理:
1、哺乳期正确喂奶
两个乳房交替喂奶,若婴儿只吸吮一侧乳房时,患者应用吸奶器将另一侧乳房内的乳汁吸出,保持两侧乳房大小对称。
2、保持乳房的清洁
在沐浴时,使用莲蓬头冲洗乳房,最好进行冷热交替喷洒,冷热的交替刺激有助于提高胸部皮肤张力,促进乳房血液循环。
3、坚持戴胸罩
从哺乳期开始,就要坚持戴胸罩。如不戴胸罩,重量增加后的乳房会明显下垂。尤其是在工作、走路等乳房震荡厉害的情况下,下垂就越明显。戴上胸罩,乳房有了支撑和扶托,乳房血液循环通畅,对促进乳汁的分泌和提高乳房的抗病能力都有好处,也能保护乳头不受擦伤。
4、不要节食减肥
急于进行节食减肥,会使乳房的脂肪组织也随之受累。对于产后新妈妈,体重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逐渐恢复,因此不要急于节食减肥,应当采用适当运动等其他方法,进行减重。
饮食-饮食调理:
产后乳房下垂一般对饮食无特殊要求,但产后女性身体虚弱,需要补充营养。
饮食-饮食建议:
1、多吃一些高蛋白食物,如肉、蛋、奶等。
2、建议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如卷心菜、菜心、葵花籽油、菜籽油等。
3、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保证膳食均衡,不要偏食,定时定量用餐。
饮食-饮食禁忌:
1、最好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等。
2、不要抽烟、喝酒。
预防-预防措施:
1、控制哺乳时间,在宝宝1岁左右断奶。宝宝吃奶时,距离乳房不要太远,避免过分牵拉乳房。
2、在哺乳期间,每天用温水清洗乳房1次,不但有利于清洁卫生,促进乳汁分泌,还能避免局部感染。
3、每次宝宝吃完奶后,可以轻轻地按摩乳房,每次10分钟,既能促进乳房的血液循环,还能增强乳房韧带的弹性。
4、选择松紧合适的宽带乳罩支撑乳房,同时使用油脂按摩乳房,能增加皮肤和皮下组织弹性。
5、可经常做俯卧撑、扩胸运动,使胸部肌肉更加发达有力,继而增强对乳房的支撑作用。
6、如果选择不喂奶,应尽早回乳。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