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症状概述: 肠道病毒(EV)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
养生
症状名称: 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
症状概述:
主要病因: 肠道病毒感染
常见症状: 发热、头痛、呕吐、咽痛、畏光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液检查、病毒分离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方法、核酸杂交法
发病部位: 全身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
流行病学:
传染性:
症状-典型表现:
1、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及瘫痪性疾病
(1)无菌性脑膜炎:肠道病毒无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引起者差异不大,年长儿童和成人常诉发热、头痛、呕吐、腹痛、咽痛、畏光,常伴皮疹。小婴儿神经系统症状可不明显,但时有惊厥。患者起病后1~2日可出现脑膜刺激征。病程一般5~10日,大多不发生瘫痪,有时可见暂时性肌力减退,体力恢复较慢。成年患者偶见脑膜刺激征,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2)脑炎:肠道病毒引起的脑炎临床表现为发热、神志障碍、惊厥、昏迷、平衡失调等,常伴脑电图异常。CoxB组病毒可在新生儿及婴儿中引起播散性脑炎,常与心肌炎、肝炎等同时存在。病情多危重,起病急,频发惊厥,易发生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3)瘫痪性疾病:临床上以肢体软瘫为主,一般症状轻,恢复快,极少留下后遗症,但大流行中也可遇到重症引起延髓麻痹者。
2、心脏疾病(急性心肌炎和心包炎、心律失常等)
大多发生于新生儿和婴儿,偶见于年长儿童和青壮年,成人大多为散发,心脏病变临床表现可轻可重,轻者无自觉症状,重者可突发心功能衰竭。一般常先有短暂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约1~7日后出现乏力、胸前痛、脉速、气促等心脏疾病症状,现归纳为以下各类型。
(1)急性心肌炎伴心功能衰竭:多见于新生儿,成人也可发生,起病突然,有阵咳、面色苍白、发绀及呼吸困难,迅速出现心力衰竭,心音低钝,脉搏浅速,肝脏急剧增大,伴肺水肿。
(2)心律失常:临床表现以过早搏动,心动过速或各类传导阻滞为主,心电图检查有助确诊。轻者恢复快,数周后心律失常即消失,但也可持续数月不愈,甚至反复发作达数年之久。此型最为多见。
(3)猝死:多见于青壮年,常在夜间发生,尸检证实为心肌缺血,广泛心肌坏死或梗死,可在心肌细胞内检测出EV抗原。
(4)慢性心肌病:由CoxB引起的慢性心肌病变,涉及心脏传导系统,心内膜、心瓣膜或心包膜,可造成弹性纤维增生症、慢性心肌病、狭窄性心包炎等。胎儿期感染可导致先天性心脏病,如先天性钙化型全心炎等。
3、流行性肌痛或称流行性胸痛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可达39~40℃)和阵发性肌痛,可累及全身肌肉,而以腹部肌最多见,尤以膈肌受累为多。肌痛轻重不一,重者甚至可引起休克,肌肉活动时肌痛加剧,儿童肌痛稍轻,胸部摄片无异常。肌痛多在4~6日(12小时~4周)后自行消失。该病可间歇反复发作,但多能自愈。
4、疱疹性咽峡炎
主要见于婴幼儿和儿童,潜伏期平均约4日,表现为发热、咽痛,吞咽时咽痛更突出。咽部充血,在咽部、上颚、悬雍垂或扁桃体上可见散在灰白色疱疹,直径约1~2mm,四周围以红晕,疱疹溃破形成黄色溃疡,少则1~2个,多可达10余个,多见于扁桃体、软腭垂,一般4~6日后自愈。
5、手足口病(HFMD)
潜伏期2~5日,初起症状为低热,流鼻涕、厌食、口腔黏膜出现小疱疹,常分布于舌、颊黏膜、硬腭,也可在牙龈、扁桃体及咽部见到,不久疱疹溃破即成溃疡。在口腔炎同时皮肤可出现斑丘疹,很快转为小疱疹,以手足为多,常位于手背、指间,偶见于上臂、大腿、臀部和躯干,呈离心分布。小疱疹散在,较水痘疱疹为小,直径约3~7mm,疱壁厚质稍硬,由几个至数十个,2~3日内自行逐渐吸收消退,不留痂。预后一般良好,多治愈,但可复发。
6、急性流行性出血型眼结膜炎
潜伏期1日左右,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眼结膜炎,眼睑红肿,眼结膜充血,眼痛、流泪,伴有脓性分泌物,有时可有结膜出血,也可发生角膜炎,但极少累及巩膜和虹膜,双眼常同时受累。可有腮腺肿大,全身症状较少,大多在1~2周内自愈。
7、呼吸道系统感染
各型肠道病毒所致呼吸系统感染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感染引起者的症状体征差别相似,症状大多较轻,预后好,但也偶见重症,出现高热、呼吸困难、发绀、缺氧、甚至死亡。
8、出疹性疾病
潜伏期大多3~6日,起病常有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如轻咳、咽痛等,而后出现皮疹,皮疹类型多样,有斑丘疹、风疹样或麻疹样皮疹,疱疹或荨麻疹等。
9、婴儿腹泻
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小儿腹泻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性腹泻症状相似。
10、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
新生儿期可发生EV全身严重感染,最多见为CoxB2~5及E11型病毒引起,少数由CoxA3、9、16病毒所致。大多从母亲处经胎盘感染胎儿,也可从医院婴儿室医务人员处获得,国内外都有新生儿室暴发流行报告。
11、免疫力低下患者发生的慢性脑膜脑炎
病初可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仅感头痛、颈项僵直、运动乏力、嗜睡;后渐出现肢体震颤,步态不稳,共济失调,眼底水肿,甚至发生惊厥。症状体征轻重不一,病程中可出现波动。
12、其他
肠道病毒尚可侵犯腮腺、胰腺、肝脏、睾丸等器官,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肠道病毒感染与风湿病、肾炎、溶血尿毒症、糖尿病等有一定关系。
原因-总述:
原因-常见疾病:
就医-急诊指征:
1、伴剧烈头痛、呕吐、肢体软瘫、惊厥、昏迷、平衡失调等脑部感染表现;
2、伴胸痛、呼吸困难、面唇发紫、心慌、猝死等;
3、伴泛发性皮疹;
4、伴高热、寒战等;
5、伴频繁大量腹泻、呕吐等;
6、伴神情淡漠、四肢发凉、意识模糊、昏迷等休克表现;
7、出现其它紧急情况。
出现发热、寒战、乏力等感染表现,或伴以上情况时,须及时去急诊科就诊。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
2、伴腹痛、腹泻、呕吐等;
3、伴咽喉红肿、疱疹、疼痛;
4、伴皮疹;
5、伴肢体无力、酸痛;
6、伴咳嗽、胸闷、气喘;
7、伴眼睑红肿,眼结膜充血,眼痛、流泪等;
8、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您具体表现为哪里不舒服?这些不适出现多长时间了?
2、您最开始出现的症状是什么?
3、您既往出现过类似的症状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如何治疗的?
4、您在出现症状前是否有过不洁的食物?
5、您身边有和您症状相似的患者吗?
6、您在就诊前用过什么药吗?有没有用过抗生素?
7、您最近和他人共用过衣物或生活用具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我的症状严重吗?会传染吗?需要隔离吗?
3、我需要住院吗?需要做哪些检查?
4、我现在需要用怎样的手段治疗?能治愈吗?
5、这些治疗方法对我有什么风险吗?
6、如果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7、回家后我应该注意什么?
8、如果需要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病情,随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进行血液检查、病毒分离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方法、核酸杂交法等检查,以便于明确患者是因哪种病毒引起的。
检查-体格检查: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在某些EV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升高。
2、病毒分离检测
一般采集咽拭及粪便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尚可从患者的脑脊液、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血液中或活检、尸检的组织中分离到病毒。标本可接种于WHO推荐的敏感细胞进行组织培养,观察细胞病变。同时用几种组织培养细胞进行分离以提高阳性率。阳性标本再以特异性免疫血清做中和试验进行型别鉴定。疑有CoxA组或B组病毒感染者,应将标本经皮下、腹腔或脑内途径接种乳鼠,以提高病毒分离率。
3、血清免疫学检查
采集病初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测定病毒型特异性抗体水平,一般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其中以中和试验最为可靠,中和试验阳性消失最慢,型特异性也较强,恢复期抗体水平比早期有≥4倍上升,则诊断意义极大。因EV型别众多,血清学中和试验工作量大,只有当某地出现已知型别EV流行时,用此法进行诊断比较理想。
4、分子生物学方法
近年来有新的飞跃,即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病毒基因扩增和氨基酸或核苷酸测序鉴定分子生物学型别,可应用cDNA探针、RNA探针或寡核苷酸探针,尤以后两者为优。从患者血液、脑脊液中可测出EV RNA,阳性率高,能在24小时内得到结果。
5、核酸杂交法
由于不同血清型的肠道病毒基因组间存在同源性,特别是5端非编码区部分区域高度保守,故可供核酸杂交,使近年来对肠道病毒鉴定有了新的飞跃。近年采用PCR法将单一基因或短DNA序列放大,再与探针杂交,此法已应用于临床。在肠道病毒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流行时,从脑脊液中检测肠道病毒RNA,阳性率高,可在24小时内得结果,比病毒培养平均需6-8天快得多。临床标本用PCR扩增后,再与非同位素标记肠道病毒探针杂交,数小时即有结果,大大有助于临床确诊。
诊断-诊断原则:
肠道病毒感染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因健康人群粪便带肠道者不少,因此诊断必须十分慎重,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检查等才能诊断。医生在诊断的同时常需要排查患者是否有无菌性脑膜炎、脑炎、类脊髓灰质炎、心肌炎、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性急性眼结膜炎、流行性胸痛、手足口病、呼吸道感染、婴儿腹泻、肺水肿、肺出血等疾病。
诊断-诊断依据:
1、从患者体液(血液、胸腔积液、心包液、脑脊液、尿液等)或活检组织、尸检组织中分离出肠道病毒或用PCR检测出肠道病毒RNA才具诊断价值,只从咽拭或粪便中分离到EV不能确诊。
2、疾病恢复期(起病后3~4周)血液中抗体较疾病早期有≥4倍增高,则有新近感染的可能,以中和抗体测定最为可靠。
3、临床出现流行性肌痛、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急性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流行性眼结膜炎等特殊症候群,并从咽拭或粪便中重复分离到同一型肠道病毒。
诊断-鉴别诊断:
1、无菌性脑膜炎
应与其他病原引起的脑膜炎相鉴别。肠道病毒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虽不易与其他病原所致者进行临床鉴别,但如发生在夏秋,有流行趋势,伴皮疹,肌痛,口、咽部疱疹,心肌炎等EV感染常见症候群,则颇有助于诊断。
(1)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脑炎:多流行于冬春季节,常伴双侧腮腺或颌下腺肿大,血清淀粉酶增高,但CoxB3,E6、9型也可引起腮腺肿大,不过多为单侧肿大,病程较流行性腮腺炎短。
(2)脊髓灰质炎:如伴有瘫痪较易诊断,其他EV感染也可引起瘫痪,较少见,且大多为轻症,不留后遗症。
(3)乙型脑炎:多发生于夏季,有蚊子叮咬史,居住环境中有养猪。起病急,常伴高热、神志改变。病初外周血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血和脑脊液乙型脑炎病毒IgM阳性有利于鉴别。
(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他化脓性脑膜炎:轻症及重症已治疗者尤需加以鉴别,起病急,脑膜刺激征明显。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脑脊液白细胞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增高,糖和氯化物降低,脑脊液或血液中如能找到致病菌可确诊。
(5)结核性脑膜炎:起病缓慢,有其他结核病症及结核接触史,脑脊液蛋白增高,糖和氯化物明显降低,有薄膜形成,可找到结核杆菌。
(6)隐球菌脑膜炎:起病呈亚急性,脑脊液离心后墨汁涂片找隐球菌及乳胶凝集试验测隐球菌抗原有利于鉴别。
(7)婴儿脑型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脑病(如中毒性脑炎)均应注意勿与EV脑炎相混淆,详细病史及仔细体检至关重要。
2、流行性肌痛
胸痛显著时应与胸膜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鉴别,胸片及心电图检查有助于诊断。腹部疼痛时酷似阑尾炎,成人尚需除外胆囊炎、胆结石症、胃溃疡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本病肌痛一般局限于浅表部位,无深部压痛或反跳痛。此外,腹部炎症常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加,而本症大多正常。
3、急性心肌炎、心包炎
新生儿心肌炎常与其他急性感染、败血症、肺炎等不易鉴别,如迅速出现心功能衰竭症状或心律失常,应疑及EV感染。伴有皮疹,血清转氨酶升高以及脑脊液有改变者,更有助于诊断。年长儿青春期发生心肌炎、心包炎,应首先除外风湿病,后者常有关节炎症状,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阳性等有助于鉴别。中年以上成人发生心肌炎需与冠心病相鉴别。
4、疱疹性咽峡炎
需与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口腔炎鉴别。EV引发的疱疹性咽峡炎常发生流行,其口腔疱疹常限于口腔后部。单纯疱疹口腔炎多为散发病例,疱疹可发生在口腔任何部位,但以皮肤黏膜交界处如唇边为多见。
5、出疹性疾病
本症多形性皮疹中斑丘疹需与风疹、麻疹的皮疹相鉴别。EV引起的皮疹在疹退后无色素沉着和脱屑。E16型感染皮疹在热退后出现,应与幼儿急疹相区别。猩红热样皮疹需与猩红热鉴别。HFMD需与水痘鉴别,前者疱疹形态较水痘为小,疱壁较厚,多分布于手、足、臀部,少见于躯干。
治疗-预计治疗:
治疗-治疗方法:
1、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隔离。有呕吐、腹泻、食欲缺乏者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对发生惊厥及严重肌痛者,可适当给予镇静剂和止痛剂。
2、出现急性心肌炎伴心力衰竭时,积极抢救,及早采用抗心衰抗休克治疗。
3、在疾病早期和轻症一般不主张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病情严重可适当应用,可考虑早期应用免疫球蛋白。
4、经动物实验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在早期可抑制干扰素的合成,从而促进病毒的繁殖,故在疾病早期一般不主张应用,但对某些严重病症如急性心肌炎伴心功能衰竭、休克或严重心律失常者,临床上仍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未发现不良反应。成人一般用氢化可的松或强的松。
治疗-相关药物:
日常-护理原则:
1、生活管理
注意充分休息,避免劳累,保证休息环境舒适、安静、放松,有助于平缓情绪,维持乐观心情。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疾病发生传染。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减衣物,避免受寒,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2、饮食护理
合理膳食,给予清淡、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维持机体营养摄入。少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胃肠道刺激。必要时可根据医嘱进行肠外营养,以保证机体的营养充足。
3、心理护理
患者可能因疾病的不适症状,或者因疾病具有传染性,出现紧张、沮丧、不安、自卑等消极情绪,多关注患者,了解患者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安慰和关心,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患者也可通过与医生进行交流或学习疾病腺管知识,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树立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4、用药护理
严格遵循医嘱,正确用药,避免擅自调整药物用量,了解药物的用法、用量和不良反应,一旦出现不适要立刻告知医生,以便及时进行相关处理。
5、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如体温、血压、脉搏等是否正常,不适症状是否减轻或消失,有无其他新发症状,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医生了解病情发展情况,并及时进行相关治疗。
6、复诊须知
遵循医嘱,定期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就医诊治。
预防-注意事项: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