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单瘫症状概述: 单瘫(monoplegia)是指四肢中的一个肢体出现瘫痪,可由肌肉病变、...
养生
症状名称: 单瘫
症状概述:
英文名称: monoplegia
主要病因: 肌肉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脊髓前角病变、胸髓病变、大脑半球病变
常见症状: 单侧上肢或下肢瘫痪、肢体无力、肌肉萎缩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脑脊液检查、血常规、X线、CT、MRI、脊髓血管造影、椎管造影、肌电图检查
发病部位: 下肢、上肢
就诊科室: 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
症状-典型表现:
1、中枢性
中枢性单瘫病灶位于皮质或皮质下区。
2、周围性
周围性单瘫病灶位于脊髓前角、前根、周围神经。
原因-总述:
单瘫的病因主要是周围神经病变、脊髓前角病变、胸髓病变、大脑半球病变等原因引起。此外,虽然绝大多数的肌肉病变引起的瘫痪为双侧性,但部分类型患者也可见单侧瘫痪。
原因-症状起因:
1、肌肉病变
虽然绝大多数的肌肉病变引起的瘫痪几乎是双侧性的,但是,有时也可见到仅以单一肢体瘫痪为主的肌病,尤其在疾病的早期。其主要表现为肌无力、肌张力低下、肌萎缩及腱反射减退或消失,而无感觉障碍。如肢带型肌营养不良、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等。血清酶学及肌电图检查可以鉴别。
2、周围神经病变
单侧颈或腰膨大发出的脊神经至末梢神经的损害均可引起单瘫。
(1)某一肢体末梢神经病变:较少见。表现为肌无力、肌张力低、肌萎缩、袜套样感觉障碍及腱反射减退或消失。见于某一肢体接触放射或化学性物质后产生的该肢体的末梢神经病变。
(2)神经干病变:某一肢体单或多根神经干的病变可引起该肢体的完全瘫痪或该肢体的局限性瘫痪,其表现除了肌无力、肌张力低、肌萎缩及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外,该肢体还存在呈干性分布的感觉障碍。肌电图显示为神经性受损改变。
(3)神经丛的病变:一侧的臂丛、腰丛或骶丛的受损可引起一条肢体的单瘫。肌电图显示神经性受损改变。
(4)神经根病变:可以出现单侧肢体的瘫痪,多数伴有根性疼痛、束带感或向该肢体放射性麻木、疼痛。肌电图显示神经性受损。多见于椎间盘突出或椎管内占位性病变。
3、脊髓前角病变
某一侧的颈或腰膨大早期小灶病变可以表现为该侧肢体无力、肌萎缩、腱反射低,可有患肢束颤。肌电图显示为神经源性受损。见于脊髓灰质炎、早期运动神经元病、脊髓空洞症、脊髓肿瘤等。
4、胸髓病变
一侧胸髓受损可以出现同侧下肢肌无力、肌张力高、腱反射增高及病理反射阳性;还可伴有同侧下肢深感觉障碍及对侧下肢痛觉减退;病变发生在胸髓上段者还可有同侧Horner征。见于胸段脊髓压迫症、脱鞘病等。
5、大脑半球病变
内囊或半卵圆中心局部病变,一侧额叶上部或下部病变可引起对侧下肢或上肢的肌无力、腱反射增高及病理反射阳性。皮质局部慢性病变者还可致对侧肢体肌萎缩。见于该部脑膜瘤、胶质瘤、脑梗塞、血管畸形、硬膜外血肿等。
原因-常见疾病:
锁骨骨折、脊柱脱位、肩关节骨折、肩关节脱臼、肱骨干骨折、骨盆骨折、股骨骨折、脊髓灰质炎、臂丛神经炎、蛛网膜炎、椎管肿瘤、盆腔肿瘤、颅内血肿、脑脓肿、椎间盘突出、脊柱结核、麻风等。
就医-急诊指征:
1、严重外伤,一个肢体突然出现瘫痪,无法活动。
2、突发单瘫,伴剧烈头痛、高热、呕吐、激动、谵妄、意识模糊、昏迷等。
3、出现其他危急的情况。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一个肢体逐渐出现进行性加重的活动障碍甚至瘫痪。
2、伴肌肉萎缩、肌无力。
3、伴手足麻木、疼痛、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等。
4、伴尿便功能障碍,如尿潴留或尿失禁、便秘或排便失控。
5、伴发热、盗汗、食欲减退、消瘦、贫血等。
6、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若是突发外伤造成的瘫痪,要及时去急诊科处理。
2、病情平稳者可到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建议患者穿宽松的衣服,以便医生进行腰穿抽取脑脊液等相关检查。
3、就医前建议正常饮食,尽量避免佩戴金属物品。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需要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或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哪个肢体出现了瘫痪?什么时候出现的?
2、是突发的吗?之前有什么症状?
3、是否存在肌无力、肌张力低下?
4、是否有神经系统病变?
5、是否受过伤?受伤的具体部位在哪里?
6、是否还患有其他什么疾病?
7、都接受过哪些治疗?吃过什么药?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瘫痪?严重吗?
2、还能治好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需要住院吗?
4、都有什么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
5、针对目前的病情,可以达到怎样的治疗效果?
6、治疗后是否可以正常生活?会留下什么后遗症吗?
7、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8、是否需要复查?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单瘫的情况、感觉功能、神经反射、肌力等。然后可能建议患者做X线、CT、MRI检查、脊髓血管造影以及椎管造影,了解病变部位及脊髓受压的情况。必要时,还可做脑脊液和肌电图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初步判断和了解四肢情况。
2、触诊
通过肌力、肌张力、感觉等检查,进一步了解四肢情况。通过肢体周径测量了解有无肌肉萎缩。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
有助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脊髓蛛网膜炎等疾病的诊断。
2、血常规检查
有助于了解有无炎性疾病,有助于脊髓灰质炎、腰大肌脓肿、蛛网膜炎、脑脓肿等疾病的诊断。
检查-影像学检查:
1、CT检查
有助于髓内肿瘤、脊柱压缩性骨折、化脓性脑膜炎等疾病的诊断。可清楚显示脊椎骨折、骨折类型,以及显示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症的表现等。
2、磁共振成像
可明确病变的性质、位置、大小等。有助于髓内肿瘤、脊柱压缩性骨折、化脓性脑膜炎等疾病的诊断。特别是磁共振增强扫描为目前诊断髓内肿瘤的最佳手段。
3、脊髓血管造影
可显示肿瘤病理性血管及其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情况,主要用于脊髓血管性疾病的治疗,现已很少用于脊髓肿瘤的诊断。
4、椎管造影
有助于髓内肿瘤、脊髓蛛网膜炎等疾病的诊断,但目前仅用于不宜做磁共振成像的患者。
5、X线检查
有助于了解有无骨折及关节脱位等情况,对于外伤性神经损伤的病因诊断有意义。
检查-其他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如肌电图、诱发电位等。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病史、单瘫的临床表现,结合体格检查、脑脊液检查、血常规、X线检查、CT检查、核磁共振、脊髓血管造影、椎管造影、肌电图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医生在诊断过程中注意区分截瘫、偏瘫、四肢瘫、交叉性瘫等。
诊断-鉴别诊断:
1、同类症状鉴别
(1)截瘫:四肢或双下肢因某种病因同时或先后出现瘫痪,多伴有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和括约肌障碍。
(2)偏瘫:同一侧上肢及下肢肌肉瘫痪,有时伴有同侧下面部肌肉及舌肌的瘫痪。自大脑皮质运动区至内囊的病变均可产生偏瘫,起病隐匿,呈缓慢进行性发展的偏瘫,病因多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脑肿瘤、脑脓肿、颅内血肿、脑寄生虫等。突然起病,急速发展的偏瘫多由脑血管病引起。
(3)四肢瘫:双侧上下肢的瘫痪。大脑、脑干和颈髓双侧锥体束、脊髓灰质和神经根、周围神经病变、神经肌肉传导障碍及肌肉疾病都可引起四肢瘫痪。引起四肢瘫的病因常为脑血管病、肿瘤、炎症等。
(4)交叉性瘫:主要由脑干病变引起,由于病变累及该平面的颅神经运动核及尚未交叉的皮质脊髓束或皮质脑干束所致,出现一侧颅神经麻痹和对侧上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其病因以血管性、炎症和肿瘤为多见。
2、病因鉴别
(1)髓内肿瘤:以疼痛、肢体麻木、冰冷、蚁走感等症状为主。部分患者以运动功能障碍起病,表现为肢体肌力下降、单瘫、偏瘫或四肢瘫。尿便功能障碍出现也相对较早,表现为尿潴留或尿失禁、便秘或排便失控。
(2)脊髓蛛网膜炎: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可为单发或多发的神经根痛,感觉障碍多双侧不对称,常呈神经根型、节段型或斑块状不规则分布。运动障碍为不对称的单瘫、截瘫或四肢瘫。
(3)化脓性脑膜炎:成人或青少年化脓性脑膜炎可出现偏瘫、单瘫、失语等脑神经麻痹症状,还可出现全身畏寒、发热、头痛、呕吐、激动、谵妄、意识模糊、昏迷、皮肤出血点等表现;查体可见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
(4)外伤性腋神经损伤:有明显的外伤史,腋神经损伤后可见三角肌麻痹、萎缩、方肩畸形,肩关节下垂半脱位,臂不能外展,三角肌表面皮肤出现感觉障碍。
(5)脊髓结核:起病缓慢,常伴有低热、盗汗、食欲减退、消瘦、贫血及脊柱局部疼痛,后凸畸形。脊髓压迫症出现截瘫及单瘫、椎旁脓肿及窦道等症状。
(6)臂丛神经炎:多见于成年人,男性病人为女性的2倍,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前可有受寒、流行感冒、斑疹伤寒及邻近组织炎症等病史,多为一侧发病。先痛在颈根部,迅速扩张至肩后部,数日后累及整个上肢。呈剧烈刺痛或钝痛,灼痛,开始为间隙性,以后转为持续性或阵发性加剧,数日内达高峰,大多在2周内疼痛消失;牵拉上肢或上举时疼痛加重;疼痛在夜间尤甚。伴上肢麻木、乏力、手指肿胀。锁骨上、下窝及腋窝等处有明显压痛;保持上肢屈肘姿势,不能向患侧侧卧。早期上肢肌力即减退,腱反射早期活跃,不久即减弱或消失。
治疗-预计治疗:
首先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原发疾病控制之后,尽早在医生指导下开始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痉挛,同时还可配合针灸、按摩、理疗等。
治疗-治疗方法:
1、病因治疗
尽快明确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
2、预防并发症治疗
尿潴留可做下腹部加压按摩,无效者给予导尿;便秘者给予灌肠。
3、中医治疗
给予针灸、按摩、理疗等中医治疗。
4、康复治疗
应早期进行肢体康复治疗,给予肢体功能位,给予瘫痪肢体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变形。
日常-护理原则:
1、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
2、注意瘫痪肢体的保暖,可用毛毯保暖,如应用热水袋,水温应低于50℃。
3、预防肢体畸形、挛缩,促进功能恢复。瘫痪肢体应保持功能位置,防止足下垂。按摩肢体每天1~2次,并做被动运动。当运动功能开始恢复时,应鼓励患者早期开展上肢及躯干功能锻炼。
4、安全护理,预防跌倒等意外事件。
5、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与护理工作。
预防-预防措施:
1、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外伤或意外事故的发生,开车要系好安全带,不酒后驾驶;骑摩托车或电动车时应戴好头盔。行走在高层建筑路段时,应尽量走防护内街,不要紧贴建筑物行走,以避免高空坠物
2、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