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非感染性发热症状概述: 非感染性发热(noninfective fever,NF)是由无...
养生
症状名称: 非感染性发热
症状概述:
英文名称: noninfective fever,NF
主要病因: 疾病因素、物理及化学性损害、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常见症状: 体温升高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液检查、骨髓穿刺、X线检查、B超检查、CT检查等
发病部位: 全身
就诊科室: 风湿免疫科、血液内科、急诊科
好发人群:
症状-典型表现:
1、发热的分类
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度热、高热、超高热。低热为37.3~38℃;中等度热为38.1~39℃;高热为39.1~41℃;超高热为41℃以上。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1)体温上升期
体温上升期常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现象。
(2)高热期
在此期中体温已达到或略高于上移的体温调定点水平,体温调节中枢不再发出寒战冲动,故寒战消失;皮肤血管由收缩转为舒张,使皮肤发红并有灼热感;呼吸加快变深;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使产热与散热过程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3)体温下降期
由于病因的消除,致热原的作用逐渐减弱或消失,体温中枢的体温调定点逐渐降至正常水平,产热相对减少,散热大于产热,使体温降至正常水平。此期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
3、相关原发病的症状
(1)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是长期发热的常见原因。发热高低与热型不规则。在我国恶性肿瘤中最常引起发热者以原发性肝癌、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与白血病为常见,其次为实质性恶性肿瘤如肺癌、肾癌、甲状腺癌等。
(2)结缔组织疾病
结缔组织疾病也是引起长期发热较常见原因之一,大多伴有关节痛、皮肤、心、肾等多系统病变所引起的相关症状与体征。但少数病例在典型症状出现前数星期或数月前可出现发热。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斯蒂尔病、变应性亚败血症、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3)体温调节中枢异常
人的体温调节有一个安全阀,当体温高达其临界水平时,通过出汗、呼吸与血管舒张可使其散热骤然增加,但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衰竭时,可引起超高热。超高热是指体温高达41℃(106℉)以上的危象超。高热对人体各器官尤其对脑细胞有严重损伤,引起细胞变性,患者进入昏迷状态,于数小时内死亡。引起超高热常见的病因有中暑、热射病、脑部疾病、输液与输血污染、麻醉药引起的恶性高温等。
原因-总述:
瘀斑主要与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血栓及栓塞疾病、颅内疾病、皮肤病变、恶性肿瘤、物理及化学性损害、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
原因-症状起因:
1、血液病
如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2、结缔组织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类风湿关节炎和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3、变态反应性疾病
如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溶血反应等。
4、内分泌代谢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炎、痛风和重度脱水等。
5、血栓及栓塞疾病
如心肌梗死、肺便死、脾梗死和肢体坏死等,通常称为吸收热。
6、颅内疾病
如脑出血、脑震荡、脑挫伤等,为中枢性发热。癫痫持续状态可引起发热,为产热过多所致。
7、皮肤病变
皮肤广泛病变致皮肤散热减少而发热,见于广泛性皮炎、鱼鳞癣等。慢性心力衰竭使皮肤散热减少也可引起发热。
8、恶性肿瘤
各种恶性肿瘤均有可能出现发热。
9、物理及化学性损害
如中暑、大手术后、内出血、骨折、大面积烧伤及重度安眠药中毒等。
10、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发热范畴。
原因-常见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类风湿关节炎、药物热、风湿热、血清病、白血病、淋巴瘤、成人Still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痛风、甲状腺危象、急性胰腺炎、急性溶血、急性心肌梗死、器官栓塞、大面积烧伤、热射病、脑出血等。
就医-急诊指征:
1、患者起病急骤,突发高热;
2、患者出现寒战、惊厥、意识障碍、昏迷等危及症状;
3、患者遭受重大创伤引起的发热;
4、出现其他危急情况。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或送急诊进行相关的检查和治疗。
就医-门诊指征:
1、患者反复出现发热症状;
2、患者体温异常升高或不降;
3、伴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潮红、多汗等症状;
4、患者既往有风湿性疾病、血液疾病等;
5、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的发热患者可在医院发热门诊进行初步的检查和治疗。
3、患者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就诊科室,如怀疑由风湿性疾病引起发热的患者可在风湿免疫科就医咨询;怀疑由血液系统疾病引起发热的患者可在血液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为了确保就医过程能够顺利进行,建议患者提前采取一些简单的准备措施。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会监测患者的体温,有时可能会测量血压、脉搏等,还会对心肺等相关部位进行详细的检查,建议患者就诊时着宽松的衣物。
3、发热的患者有时会比较容易烦躁,建议患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各项检查。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症状严重、年老体弱、未成年的患者,建议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您什么时候出现发热的症状的?症状持续多久了?有没有什么变化规律?
2、有没有加重或缓解的迹象呢?什么情况下会加重或缓解?
3、您发热的症状是突然出现的呢,还是慢慢出现的?
4、您自己有监测体温吗,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5、您有没有疲倦乏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呼吸不畅、咳嗽咳痰、肌肉酸痛等症状?
6、近期有没有受凉?有没有进食不洁的饮食?
7、以前有没有生过什么病呢,比如结核、风湿等?
8、以前是否有看过医生?接受了什么治疗?治疗效果怎么样?是否复发?
9、家人亲属有没有相似的症状?
10、发病以来,您的睡眠、饮食怎么样?大小便怎么样?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我出现发热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4、我需要住院吗?
5、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治疗我的疾病呢?能治好吗?
6、这些治疗方法会有什么风险呢?会不会对我的身体造成其他不好的影响?
7、现在有确切的诊断吗?诊断是什么病呢?需要我怎么配合?
8、我身体还有其他的不适,会影响我这次的治疗吗?
9、平时生活中我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管理呢?需要注意些什么?
10、如果可以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11、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一般都会复查什么项目呢?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作出初步判断,然后进行血细胞分析、骨髓穿刺、C反应蛋白测定(CRP)、自身抗体检测、常见慢性病毒抗原-抗体检查、X线、B超、CT等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
检查-体格检查: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细胞分析
有助于对引起组织坏死导致非感染性发热相关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如溶血性贫血、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及各种恶性肿瘤等。
2、骨髓穿刺
一方面为了确定是否存在血液病;另一方面,可帮助鉴别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发热。
3、C反应蛋白测定(CRP)
可帮助鉴别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发热,阳性提示有细菌性感染及风湿热,阴性无感染或病毒感染。
4、自身抗体检测
常用的有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白细胞抗原、类风湿因子等,如果显示强阳性,则提示自身免疫性疾病,多项相关抗体同时阳性,则确诊意义更大。
5、常见慢性病毒抗原-抗体检查
如各种肝炎病毒、艾滋病抗原、梅毒螺旋体抗原-抗体等检查,有助于感染性疾病的排查。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
可以了解骨折的类型和具体情况。
2、B超
对脾破裂的诊断有较高价值,能显示破碎的脾,较大的脾包膜下血肿及腹腔内积血。
3、CT
三维CT重建可以更直观、便捷地进行骨折分型。此外对诊断脾实质裂伤或包膜下血肿的准确性也很高。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的近期用药史、外伤史、手术史和典型发热表现,再结合体温监测情况及血细胞分析、病原体检测、X线、CT等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结果,通常不难诊断。诊断过程中医生常需将本症与感染性发热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非感染性发热应注意与感染性发热进行鉴别。感染性发热是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
治疗-预计治疗:
出现非感染性发热后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找到病因,针对原发疾病进行积极治疗。同时还要根据发热情况进行退热治疗,并给予患者足够的水分和营养,以维持身体各项功能的正常运作,促进机体恢复。
治疗-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加强对高热或持久发热患者的护理,发热期间应补充易消化的营养食物,要给予足够的糖和维生素B、维生素C的供应,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尤其要补给充足的水分,预防脱水和虚脱的发生。选择适宜的退热措施,有助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2、病因治疗
发热原因不明,且机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不急于退热,以免掩盖病情,降低机体抵抗力,加重病情。应找到病因,针对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对发热病因采取有效的措施,发热大多可得到缓解。
3、退热治疗
存在某些特殊情况时,宜及时进行退热处理:体温过高,如达39℃以上,特别是小儿,因为易发生热惊厥,可考虑退热。肿瘤性发热将加重患者体内物质的消耗;对原有心肌损伤的患者,发热会加重心肌负荷,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如遇到这些病例也应及时退热。
日常-护理原则:
1、家属可给患者洗温水澡来降温,但是需要做好保护措施,注意不要着凉,以免加重病情。
2、家属可用冰袋置于患者额头、双侧颈部、肘窝、腋窝、腹股沟等有浅表大动脉搏动的地方来进行降温。
3、对于年龄较小的患者可用冷毛巾敷额头来降温,也可用毛巾蘸30℃左右的温水在双侧颈部、肘窝、腋窝及腹股沟等地方擦拭来降温,但注意不要擦拭心前区和背部。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