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管型尿症状概述: 管型尿(cylindruria)是指因尿液中管型数量增加,尿沉渣12h...
养生
症状名称: 管型尿
症状概述:
英文名称: cylindruria
主要病因: 肾脏病变
常见症状: 腰痛、少尿、水肿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尿常规、肾功能检测、肾脏B超、肾脏CT、病理检查
发病部位: 肾脏、腰部
就诊科室: 肾内科
传染性:
症状-典型表现:
1、透明管型
只含有Tamm-Horsfall蛋白。正常人可见,在肾脏疾病时,往往与其他管型并见。
2、透明颗粒管型
有的透明管型中包含数量不等的细小颗粒。
3、颗粒管型
含有细小或粗大的颗粒。蛋白尿的患者,管型中的颗粒是包含超滤蛋白的溶酶体,而急性肾小管坏死者颗粒可能是变性的小管细胞。粗大的颗粒也可能是变性的细胞。
4、蜡样管型
外观像熔化的蜡,较大,边缘清楚,有凹陷。
5、细胞管型
(1)红细胞管型:管型基质中包含数量不等的红细胞。为肾小球出血的特异性表现,但敏感性较差。肾小球源性血尿的患者85%可见红细胞管型。对于不明原因孤立性镜下血尿的患者来若发现红细胞管型,则可能表明为肾小球源性的出血。当管型基质中的红细胞变性时,可形成血红蛋白管型,呈棕色,颗粒样。有时血红蛋白管型也可见于无血尿的情况。
(2)白细胞管型:管型基质中包含数量不等的中性粒细胞,表明来自肾脏的白细胞。对于尿路感染的患者有特别的意义。如果出现,表明肾实质受累。
(3)上皮管型:管型基质中包含小管上皮细胞,可见于各种肾小管损害。
6、脂肪管型
包含数量不等的脂质。典型为脂滴或圆形脂质体。
7、混合管型
包含两种或以上管型。临床意义与组成成分相关。如颗粒-蜡样管型是肾功能不全的典型表现,颗粒-上皮管型表明肾小管受损。
原因-总述:
原因-症状起因:
1、透明管型
健康人偶见,其增多见于肾实质性病变。大量的透明管型也可见于急性心功能不全、发热、使用呋塞米、利尿酸后、剧烈运动后。
2、红细胞管型
见于急性肾小球病变、肾小球出血等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急性肾小管坏死、移植肾急性排异等。
3、白细胞管型
见于肾脏感染性病变或免疫性反应,如肾盂肾炎、急性肾炎等。
4、上皮细胞管型
见于肾小管病变,如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肾炎、慢性肾炎晚期等。
5、颗粒管型
细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或急性肾小球肾炎后期;粗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或药物、重金属中毒所致的肾小管损伤。
6、蜡样管型
见于肾单位长期阻塞、肾小管有严重病变。
7、脂肪管型
见于肾小管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
8、肾衰管型
见于急性肾衰竭多尿期,出现于慢性肾衰竭提示预后不良。
原因-常见疾病:
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肾炎、肾衰竭等。
就医-门诊指征:
尿液检查发现管型尿,或伴有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咨询:
1、反复或持续尿频、尿急、尿痛或排尿困难;
2、伴尿液浑浊、血尿;
3、伴畏寒、发热,且体温持续升高;
4、伴腰痛、乏力、全身不适;
5、存在腰部外伤;
6、既往有长期服用某种药物或接触重金属等有毒物质的经历;
7、检查发现蛋白尿等其他尿液异常;
8、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就医-就诊科室: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需进行尿常规检查,检查前避免剧烈运动和性生活,女性避开经期,防止影响检查结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您是何时发现的管型尿症状?什么类型的管型尿?
2、除管型尿,您是否还存在尿频、尿急、腰痛等其他不适?
3、您原来有过管型尿吗?什么原因导致的?
4、您近期有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吗?什么药?
5、您曾经或目前是否患有肾炎、肾小管病变等肾脏疾病?
6、您近期有过发热、剧烈运动或使用利尿剂等药物的情况吗?
7、您有进行过肾脏相关手术或检查吗?什么时候?
8、您有心功能不全等心脏疾病吗?是否进行过治疗?
9、您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吗?是否有用药控制?
10、您吸烟吗?吸多久了,每天吸多少?
11、您有饮酒的习惯吗?每天饮酒多少?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我出现管型尿的原因是什么?
2、我的病情严重吗?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需要住院吗?
4、我目前可以进行何种治疗?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如果要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回家后我要如何进行护理?
8、我还有其他疾病,对治疗会有影响吗?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
是早期发现和诊断肾脏疾病的重要线索。
2、肾功能检测
可以帮助检测肾功能是否异常,判断肾脏是否患有疾病。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肾脏B超
B超可明确显示肾脏的大小、包膜的形态、实质的厚度、回声的强弱,对肾脏的结构有直观的了解,在诊断上对鉴别急性、慢性肾功能衰竭提供很大帮助。另外,还可从B超明确是否有结石、肾盂积水、囊肿等异常情况。
2、肾脏CT
可更清晰地显示肾脏的病变,有助于肾脏疾病的诊断。
检查-病理检查: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的既往病史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就能确诊。急性肾盂肾炎、急性间质性肾炎、慢性肾小球炎均可导致管型尿的发生,多需医生进行鉴别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急性肾盂肾炎
由于尿路感染向上蔓延所致。除了膀胱刺激症状以外,常伴有畏寒、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常有腰痛、乏力、全身不适,有时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体检发现肾区有明显叩痛。尿检查除脓尿、血尿外,有时可发现白细胞或颗粒管型。确诊有赖于尿培养。
2、急性间质性肾炎
常因肾盂肾炎引起,也可因青霉素类、磺胺药、利福平和非甾体抗炎药物等药物过敏导致。严重时可有少尿和肾功能损害。常伴有其他过敏反应如皮疹等。尿中出现嗜酸粒细胞是特征性的表现,偶可见白细胞管型。
3、慢性肾小球炎
简称慢性肾炎,系指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病。尿常规检查 常有轻、中度蛋白尿,同时伴有血尿,红细胞管型,肉眼血尿少见,多为镜下持续性血尿。
治疗-预计治疗:
治疗-治疗方法:
1、急性肾盂肾炎
(1)支持治疗:卧床体息,多饮水,维持每日尿量达2L以上,有利于炎症及代谢产物的排出。
(2)单纯性急性肾盂肾炎的治疗
仅有轻度发热和(或)肋脊角叩痛的单纯性急性肾盂肾炎,应口服抗菌药物治疗,症状严重的单纯性急性肾盂肾炎,在尿培养结果未回来前,首先应予以胃肠外给药途径给予广谱抗菌药物。在退热72小时后,改用口服抗菌药物。可选择的抗菌药物包括喹喏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等)、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对于革兰氏阴性杆菌作用显著)、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半合成青霉素、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磺胺类抗菌药物等。
(3)复杂性急性肾盂肾炎的治疗:发生于尿路感染伴有增加获得感染或治疗失败风险的疾病,如泌尿系统解剖结构或功能异常,糖尿病等疾病。可根据尿培养与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在尿培养结果未回报之前,如病人病情危重,可考虑经验性治疗。
2、急性间质性肾炎
(1)去除病因:停用可疑药物;合理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急性间质性肾炎。
(2)对症治疗:若为急性肾衰竭,合并高钾血症、肺水肿等肾脏替代治疗指征时,应行血液净化支持。
(3)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于非感染性急性间质性肾炎,可应用泼尼松,用药6周无效,提示病变已慢性化,继续治疗无进一步收益,可停用类固醇激素。
3、慢性肾小球肾炎
(1)限制蛋白摄入:对肾功能不全病人应及早采用低蛋白饮食。低蛋白饮食可减轻尿蛋白排泄量,从而减轻肾小球的高滤过及肾小管高代谢状态,并减少近曲小管氨的生成,从而减轻氨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而造成肾小管间质炎症损伤,延缓肾衰进展。另外,应给予低嘌呤饮食,以减少尿酸的生成和排泄,减轻高尿酸血症。
(2)控制血压:慢性肾炎进展过程中,可导致全身性高血压,并进一步加重病变,导致肾小球进行性损伤。积极地控制高血压可防止肾功能损伤加重。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卡托普利等)、钙拮抗药(氨氯地平等)、β-受体阻滞药(美托洛尔等)、α1-受体阻滞药(哌唑嗪等)、扩血管药物(肼屈嗪)等。
(3)抗凝和抑制血小板聚集:肾组织病理检查常可发现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FRA沉积,抗凝和血小板聚集抑制药物可减轻肾脏病理损伤,延缓肾炎进展,保护肾功能,常用双嘧达莫等抗血小板药物和肝素等阿司匹林抗凝药物。
(4)防治加重肾损害:积极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可避免引起和加重肾功能急骤恶化。避免使用肾毒性或易诱发肾功能损伤的药物,如氨基甙类抗生素、非类固醇消炎、磺胺药等,对伴有高脂血症、高血糖、高尿酸血症等应给予相关处理。亦应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预防心衰等发生。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