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症状概述: 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是指青光眼患者进行抗青光眼手术后并发的白...
养生
症状名称: 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
症状概述:
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是指青光眼患者进行抗青光眼手术后并发的白内障。青光眼术后可继发眼球晶状体不清、眼球结构变形、瞳孔改变等一系列术后并发症,严重者会进一步发展为白内障,甚至致盲。这些问题再一次给患者带来生活上的不便和困扰。可通过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来有效改善患者白内障视力。
主要病因: 抗青光眼手术
常见症状: 视物模糊、复视、色觉改变、视野缺损
检查项目: 视力检查、超声生物显微镜、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角膜内皮镜、视野检查
发病部位: 眼、头部
就诊科室: 眼科
症状-典型表现:
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还可出现复视、色觉改变、视野缺损等。
1、如果晶状体损伤严重,术后第一天即可出现明显的外伤性白内障,术眼视力明显减退,甚至很快发生晶状体的膨胀;
2、如损伤较轻,则白内障的发展缓慢,视力减退也是逐渐发生,却远快于正常生理性白内障的发展。
3、有时轻微的晶状体损伤仅表现为虹膜缺损区附近的晶状体局限性混浊,可以长时间不进展,对视力影响不大。
原因-总述:
青光眼术后患者白内障的发生率远高于常规老年患者,主要是青光眼术后促使晶状体发生混浊或原混浊加重,从而加速白内障的发生发展。
原因-症状起因:
1、术中周边虹膜切除术或虹膜操作释放了特殊溶解蛋白酶,术后虹膜和睫状体的炎症反应使房水中蛋白和纤维素含量增加,同时晶状体囊膜及上皮的通透性增强,房水中的有害物质渗透到晶状体内,引起可溶性蛋白的自身溶解,导致晶状体蛋白变性。
2、术中丝裂霉素C等抗代谢药物对晶状体上皮的直接毒性作用,导致晶状体上皮细胞密度降低,影响晶状体纤维生长,破坏晶状体的稳定性。
3、房水动力学和房水理化性质的改变,改变了晶状体表面房水的正常流动,减少了营养成分的转运,破坏了维持晶状体透明性的机制。
4、术后浅前房、低眼压,导致葡萄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引起葡萄膜和视网膜水肿,造成房水成分改变,影响晶状体营养代谢。另外浅前房导致晶状体与角膜内皮的接触,一方面影响房水的正常流动,另一方面角膜内皮对晶状体前囊膜的直接刺激等,都使晶状体的稳定性难以维持。
5、术后严重的炎症反应,房水中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增高,导致房水抗氧化活性下降,难以维持晶状体的透明性。
6、术后长时间高剂量局部用药,尤其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应用,影响晶状体转运蛋白的表达,使其活性改变,破坏晶状体的生理功能。
7、手术操作对晶状体的直接损伤等。
原因-常见疾病:
青光眼、白内障、眼部手术损伤、葡萄膜水肿、视网膜水肿、眼部炎症等
就医-门诊指征:
1、患者青光眼术后视力有明显的减退;
2、术后出现视物模糊、视野缺损等症状;
3、术后出现复视,如将一个东西看成两个;
4、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进行抗青光眼手术后出现视物模糊等表现,怀疑白内障者,应及时到眼科就医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散瞳检查眼睛,最好使用公共交通,而不要自行驾驶交通工具前往就诊。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什么不适?
2、您什么时候出现这些不适的?
3、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4、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5、你做青光眼手术多久了?
6、您做青光眼手术前有白内障吗?
7、您做青光眼手术前视力正常吗?有近视、远视或散光吗?度数多少?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这种情况?跟我之前的手术有关吗?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再次手术吗?
4、我多久能好?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我还会复发吗?
7、我还需要做什么检查?
8、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9、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10、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视力检查以及超声生物显微镜、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角膜内皮镜、视野检查等,以明确白内障的病情。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者眼部情况,特别是通过视力检查来判断视力改变情况。
检查-影像学检查:
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前房深度、滤过泡功能、评价晶状体忌韧带功能。
检查-其他检查:
1、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有弥散光照法、后照法及直接焦点照明,可观察晶状体的变化。
2、角膜内皮镜
能够检查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六角形细胞比例等,进行术前评估。
3、视野检查
检查视野是否存在缺损情况。
诊断-诊断原则:
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有典型的青光眼手术的病史,再根据其术后出现的临床表现,并结合相关的辅助检查,一般不难诊断。诊断时,可能需要与其他类型的白内障进行鉴别,明确病史是其主要的鉴别方法。
诊断-鉴别诊断:
1、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又称老年性白内障,是最为常见的白内障类型,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它是晶状体老化后的退行性改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病患者无青光眼手术史,检眼镜或裂隙灯活体显微镜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
2、外伤性白内障
眼球钝挫伤、穿孔伤和爆炸伤等引起的晶状体混浊称外伤性白内障。多见于儿童或年轻人,常常单眼发生。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
3、后发性白内障
白内障囊外摘除(包括超声乳化摘除)术后或晶状体外伤后,残留的皮质或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混浊,称为后发性白内障,白内障术后发生的又称后囊膜混浊。它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患者可有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或晶状体外伤史。
治疗-预计治疗:
本病一经确诊后应进行手术治疗,在手术治疗前应对患者的病情有一个详细的评估,进而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术前应保持患者眼内压正常。
治疗-治疗方法:
1、术前眼部评估
(1)裂隙灯及检眼镜详细检查记录患者晶状体核硬度分级、眼底视神经菱缩情况等;
(2)详细评估患者术前房角粘连范围、滤过泡分级;
(3)角膜内皮镜详查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六角形细胞比例等;
(4)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前房深度、滤过泡功能、评价晶状体忌韧带功能;
(5)视野检查。
通过上述详细全面的检查和评估来更好地选择手术方式、决定术中操作及术后处理。对于术前眼压高的患者应使用降眼压药物,尽量使眼压降至正常,以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2、手术方式
(1)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适用于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和计数正常的患者。
(2)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适用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1000/mm2,晶状体核硬度为IV级的患者。
(3)房角分离术:对于部分眼压失控,房角粘连的患者,可考虑联合进行房角分离术。
(4)瞳孔成形术:对瞳孔直径>5mm或瞳孔小、瞳孔缘机化膜形成的患者可行此术。
日常-护理原则:
1、遵医嘱用药,正确使用眼药水,勿擅自停用或改变药物剂量。
2、注意眼部卫生,勿用手或手帕使劲揉眼。
3、合理饮食,勿食用坚硬食物,多吃新鲜瓜果蔬菜,有效预防便秘。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
5、睡觉时选择平躺体位。若需侧卧,应健侧卧位。
6、勿进行重体力劳动,避免低头取物,用力排便、咳嗽或讲话,防止前房积血。
7、遵医嘱组定期复查,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