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下腰痛症状概述: 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指下背、腰骶部及臀部的疼...
养生
症状名称: 下腰痛
症状概述:
英文名称: low back pain,LBP
主要病因: 腰部的物理损伤、先天畸形、退化等和内脏、神经系统疾患的影响
常见症状: 下背、腰骶部及臀部疼痛,可伴发热、寒战、排尿障碍等
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血沉、HLA-B27检测、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X线
发病部位: 腰部
就诊科室: 骨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妇科
流行病学:
症状-典型表现:
1、症状
下腰痛的症状,可以是单纯局限于腰部的疼痛,也可以向臀部或下肢放射。其性质为酸痛、胀痛、钝痛或刺痛,腰部常有沉重感或困胀感。大多数的疼痛为隐痛,少数患者则可剧烈如刀割、撕裂或折断样。患者常不能久坐,站立稍行活动后疼痛反而减轻,但行走较多或站久后疼痛又加重。急性发作的疼痛可使患者不能入睡、翻身,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不少患者诉说清晨时被痛醒,这可能是因睡眠时肌肉的保护性痉挛得到解除,使关节、韧带受到了应力或轻微损伤所致。少数患者有消化不良、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神经官能性症状。
2、体征
在急性病例常有明显的腰肌痉挛,腰不能活动,一动即痛,压痛点常广泛及模糊。慢性腰痛患者的体征差异和变化甚大,轻者腰部活动不受限或轻度受限,肌痉挛不明显。常在许多特定部位可以找到压痛点,并以此来作出诊断,如第3腰椎横突处的压痛是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表现;棘突上压痛为棘上韧带损伤;棘突间的压痛提示为棘间韧带损伤;腰骶关节压痛常表示有腰骶部扭伤;骶髂关节处的压痛,考虑为骶髂关节或韧带的损伤等。在少数患者,直腿抬高试验可为阳性。
3、分类
(1)根据下腰痛病程分类
可将下腰痛分为急性下腰痛和慢性下腰痛。两者之间的分界线定在3个月。疼痛持续时间在3个月内者称为急性下腰痛,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者称为慢性下腰痛。
(2)根据下腰痛病因分类
①特异性下腰痛:由于肿瘤、感染、骨折等具体的病理变化引起的下腰痛。
②非特异性下腰痛:引起疼痛的具体病理部位不能十分肯定,涵盖了以往的腰肌劳损、腰肌纤维织炎、腰肌筋膜炎等急慢性腰部病变。
③根性下腰痛:又称坐骨神经痛,由于坐骨神经或神经根受到压迫、刺激所致,多数由腰椎间盘突出引起。
原因-总述:
原因-症状起因:
1、腰部本身的疾患
(1)损伤性:①软组织损伤:韧带、肌肉、筋膜等的急慢性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等;②骨与关节的损伤:骨折、脱位、腰椎后关节紊乱病等。
(2)退行性骨关节病:椎体边缘及关节突边缘有骨唇状增生、椎间盘变性及骨质疏松等(老年性、失用性)。
(3)先天性畸形:隐性脊柱裂、腰椎骶化与骶椎腰化、半椎体畸形、腰骶关节突排列方向不对称等。
(4)姿势性:脊柱后突(驼背)、脊椎侧弯、腰椎过度前突等。
(5)炎症性:脊柱结核、化脓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6)肿瘤:原发性或转移性骨肿瘤。
(7)营养性与中毒性:如骨质软化症、氟骨症等。
(8)骨骺病:如椎体骨骺炎等。
2、内脏疾患
(1)消化系统疾患:消化性溃疡、胰腺癌、直肠癌等。
(2)泌尿系统疾患:肾盂肾炎、肾结石、肾周围脓肿等。
(3)妇科疾患:盆腔炎、盆腔肿瘤、子宫脱垂等。
(4)后腹膜肿瘤。
(5)血管性疾患:如腹主动脉瘤侵蚀脊柱等。
3、神经系统疾患
蛛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脊髓瘤、神经纤维瘤,因神经疾患而引起的肌肉麻痹或痉挛所造成的脊柱侧弯,以及神经症等。
原因-常见疾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骨关节病、隐性脊柱裂、脊柱结核、化脓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骨肿瘤、骨质软化症、氟骨症、椎体骨骺炎、消化性溃疡、胰腺癌、直肠癌、肾盂肾炎、肾结石、肾周围脓肿、盆腔炎、盆腔肿瘤、子宫脱垂、后腹膜肿瘤、蛛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脊髓瘤、神经纤维瘤等。
就医-门诊指征:
1、长期持续或突然出现下腰痛,患者常不能久坐,甚至不能入睡、翻身、生活不能自理等。
2、腰痛,或伴臀部、大腿、足外侧疼痛,多考虑腰椎的疾病。
3、明显下腰痛,伴急性发热、寒战等,警惕化脓性炎症存在。
4、结核患者的下腰痛要排除腰椎结核。
5、下腰痛,伴随排尿障碍,要警惕泌尿系病变。
6、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须及时于骨科等门诊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可根据情况去相关科室就诊:
1、怀疑腰部肌肉、骨骼等病变时,可去骨科就诊。
2、若怀疑肾结石等疾病时,可去泌尿外科就诊。
3、怀疑盆腔炎等疾病时,可去妇科就诊。
4、怀疑神经病变引起的下腰痛,可去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就诊。
5、若怀疑存在其他相关疾病时,还可去相应科室就医诊治。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需要对腰及其周边部位进行检查,穿宽松衣物,便于医生检查。
3、还可能行血常规等检查,注意检查前一晚10点后禁食,次日早晨空腹检查。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您的下腰痛是何时出现的?随时间推移,疼痛有加重吗?
2、您的疼痛会扩散到腰以外的部位吗?
3、您的疼痛是怎样的?是绞痛或钝痛?
4、在哪种情况下,您的疼痛会加重或缓解?
5、您以前有过下腰痛吗?什么原因造成的?
6、除下腰痛,您是否还有乏力、腰部活动受限等不适?
7、您以前或目前是否患有腰间盘突出等疾病?
8、您近期有过腰部受伤情况吗?
9、您是否服用过药物缓解疼痛,有哪些?
10、您吸烟吗?吸烟多久了,每天吸多少?
11、您平时喜欢喝酒吗?每天喝多少?
12、您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吗?是否使用药物控制?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我下腰痛的最可能原因是什么?
2、我的病情严重吗?需要住院吗?
3、我要做哪些检查?
4、我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有什么风险吗?
6、若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我还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我日常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高提示有炎症或白血病);血沉加快(结核);碱性磷酸酶或酸性磷酸酶增高(原发性或转移性骨肿瘤);尿常规(尿路感染或尿路结石);ASO、RF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HLA-B27阳性(强直性脊柱炎);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测定值在500单位以上者为升高,如同时伴有血沉增快,血清粘蛋白增高,则表示腰痛与风湿活动有关。
检查-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大都无特殊意义的发现,但可见腰椎生理性前突消失、腰椎椎间隙狭窄以及椎体有唇状增生等。
诊断-诊断原则:
最重要的是明确腰痛的原因。应注意重点尽早明确肿瘤、感染、马尾综合征、骨折及腹主动脉瘤等严重疾病。目前对下腰痛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主要是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来诊断。脏器、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和骨科疾病都可引起下腰痛,需要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各种脏器疾病引起的下腰痛
如消化系统疾病、肾脏病变、妇科盆腔内脏器病变、后腹膜肿瘤等,这些疾病多伴有腰痛,但腰痛不是唯一症状,往往还有原发疾病的征象。休息不会使疼痛缓解,但活动也不会使疼痛加剧。详细的询问病史和检查,一般不难作出诊断。
2、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下腰痛
常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混淆,需要仔细鉴别。通过X线片、CT、MRI及详细的病史、体征,通常可明确诊断。
3、血管性疾病引起的下腰痛
同时可有间歇性跛行及下肢神经痛,与椎管狭窄症或椎间盘突出症有相似之处。但是血管性疾病下肢供血不足引起的间歇性跛行只要站稳即可缓解,而椎管狭窄症需下蹲才能缓解,同时血管性疾病的下腰痛无椎管狭窄症及椎间盘突出症的有关体征。结合X线造影、CT、MRI、肌电图等检查,一般常能鉴别。
4、骨科范畴的下腰痛
(1)腰、骶部骨与关节先天性或发育的异常:如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脊柱裂、小关节面不对称等,症状可以很轻微或无症状,主要的表现是腰痛或伴有腿痛,X线片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2)继发性腰部功能异常:见于脊柱姿势异常、双下肢不等长、妊娠、肥胖等。临床上表现为慢性下腰痛,结合原发病的表现是不难诊断的。
(3)化脓性脊椎炎:有明显的全身症状,体温升高,白细胞升高,X线片显示脊椎有化脓性炎症的表现。
(4)腰椎结核:下腰痛可伴有腿痛,但常有低热、盜汗、消瘦、血沉增快等征象,甚至可有冷脓肿。X线片可有结核性破坏的改变。
(5)急、慢性损伤:有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史,累及组织包括骨、关节、软骨、软组织,急性损伤后遗腰痛,也为下腰痛。这类疼痛常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可减轻,卧床则可明显的缓解。根据病史和体征一般可有明确诊断。
(6)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多有下腰痛伴腿痛,甚至间歇性跛行,可有坐骨神经支配区的运动和感觉障碍。X线、CT、MRI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7)原发或转移性肿瘤:X线片和原发病是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8)骨与关节疾病:如类风湿等依据病史与X线片检查一般多能作出诊断。
治疗-预计治疗:
治疗-治疗方法:
对于急性发作的患者,应给予短期休息及消炎止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膏药及活血化瘀的中药等。对于慢性腰痛患者,可给予理疗、按摩、推拿、针灸等治疗。有局限性压痛点的局部封闭,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注射的位置必须要准确,包括部位、深度、方向、范围等,否则达不到效果。1个痛点注入醋酸曲安奈德0.5ml+2%利多卡因2~5ml,最多不应超过3个痛点,每周1次,2~4次为一疗程,不宜多用。不宜口服激素类药物。
治疗慢性腰痛最重要的方法还是锻炼腰背肌,加强肌肉的力量,减轻韧带、筋膜及脊椎后关节的应力载荷。所以太极拳、练功十八法、腰背肌医疗体操等均是良好的方法。对于支架及腰围等辅助措施,在急性期可以短期应用。长期佩戴可使腰肌进一步萎缩,所以应当避免。
治疗-相关药物:
日常-护理原则:
1、绝对卧床休息
患者卧于铺有薄褥子硬板床,腰部垫薄枕,脚抬高30~40度使腰部放松。床上翻身,但不允许坐或站立,即使进餐、大小便只能在床上,如果患者不能接受平卧位大小便,可以由人搀扶下地去厕所,切忌在床上坐起大便。3周以后,腰部束有腰带后起床。卧床期间要做好生活护理和皮肤护理。
2、牵引
与休息同时进行,并可进行中药局部熏蒸。
3、饮食护理
供给病人富含营养的易消化普食,应多吃水果蔬菜,以防便秘。因长期卧床易发生骨质脱钙,故应进含钙丰富的食物,并多饮水,预防泌尿系结石。
4、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况,予以心理护理。
5、康复指导
病人出院时告知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保持正确姿势,纠正不良姿势和习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尤其加强腰背肌肉功能的锻炼。
预防-预防措施:
1、腰椎保健
特别是中老年人、缺少体力活动者、从事较强体力劳动者及已有下腰痛病史者,应注意进行腰椎保健。
(1)经常维持正确的坐、立姿势,保持正常的腰椎生理前凸,避免弯腰拱背,因为后者使脊柱应力增加及分布不匀,容易引起应力性损伤,为此,坐椅不宜太低,靠背应支干腰部。工作台高度应适当。
(2)从事需要长时间维持单一姿势体位或重复一种单调的工作时,要注意定时改变姿势体位及动作方式或作简短的放松运动。
(3)携带重物时,应使物体尽量贴近躯干。以减小其作用于躯干的重力矩及与之抗衡的脊柱伸肌力矩,从而减低骰棘肌紧张度以及脊柱负荷。有腰痛史者应避免弯腰取物,而以屈膝下蹲动作代之。
(4)避免在腰椎侧弯或扭转时突然用力,必须在这些姿势体位下用力时应有保护腰椎的思想准备,可以使躯干肌先作必要的收缩,对脊柱施加“预应力”,增强其负荷能力。
(5)避免过劳、受凉。
2、提倡适量运动
如长期练习太极拳对腰椎的形态和功能有良好影响,对下腰痛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3、改善工作条件
在下腰痛高发的工作场合应分析工作环境及工作方式对脊柱的影响,尽可能予以改善,包括改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坐椅与工作台的设计;可能时组织进行工间体操,以放松持续紧张的肌肉,活跃脊柱及其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
4、鞋的选择
下腰痛患者不宜穿着高跟鞋,因穿高跟鞋使腰椎前凸增加,骶骨前倾角增大,损害下腰椎的稳定性。使用适当硬度的弹性鞋垫,对防治下腰痛有利。
预防-注意事项:
1、在做运动疗法前,一定要把疾病诊断清楚,是慢性腰痛才能进行。不包括腰椎骨折、脱位等严重创伤,腰椎结核及其他细菌感染,腰椎肿瘤等引起的腰痛。
2、在急性期,常因肌肉痉挛而引起腰椎曲度改变,属于减轻疼痛的保护性机制,不可强行矫正。
3、制定下腰痛患者躯干肌训练方案时,宜将伸、屈肌作综合考虑,可根据肌力测试结果,对较弱一方做重点训练。训练时以平稳、缓慢节奏进行,幅度尽量大,但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进行训练。
4、在使用腰围时(一般的腰痛常使用一种弹性加钢条的腰围),更应加强腰背肌肉力练习,否则依赖腰围,肌肉萎缩无力,一旦不用腰围则腰痛更明显。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