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现场心肺复苏症状概述: 现场心肺复苏的核心包括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和早期电击除颤。主要用于...
养生
症状名称: 现场心肺复苏
症状概述:
主要病因: 多种心血管疾病、严重创伤、触电、溺水等
常见症状: 心跳、呼吸骤停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
发病部位: 心脏
就诊科室: 急诊科
症状-典型表现:
1、患者意识突然丧失,昏倒于各种场合。
2、面色苍白或转为发绀。
3、颈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
4、呼吸骤停或呈抽泣样,并逐渐缓慢,直至停止。
5、瞳孔散大。
6、部分患者可有四肢抽搐,大小便失禁。
前三条表现最为重要,并应以此考虑为心搏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原因-总述:
原因-症状起因:
1、心脏疾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克山病、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及法洛四联症、急性心脏填塞症、心房黏液瘤、球瓣样血栓、二尖瓣脱垂、特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伴有/无先天性耳聋、心室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纤颤、梅毒性心脏病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Ayerza病)。
2、大血管病变
肺动脉栓塞、主动脉瘤破裂、主动脉夹层瘤、冠状动脉瘤或动静脉瘘破裂、颅内出血(高血压脑出血、颅内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岀血)、第三脑室胶样囊肿、宫外孕破裂、自发性脾破裂引起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如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溃疡病出血等。
3、呼吸道疾病
(1)呼吸道吸入异物、喉头痉挛等。
(2)哮喘持续状态。
(3)急性呼吸麻痹、多发性神经根炎、脊髓灰白质炎等。
4、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低血钾、高血钾、低血镁、高血钙、低血钙、严重酸中毒等。
5、药物过敏、中毒
(1)抗心律失常药物中毒: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普萘洛尔、维拉帕米等。
(2)抗寄生虫药物中毒:酒石酸锑钾、吐根素、氯化奎宁、灭虫宁等。
(3)中药中毒:一支蒿、乌头类药物。
(4)对青、链霉素及血清制剂的过敏。
6、麻醉与手术意外
(1)麻醉管理不善,呼吸道分泌过多。
(2)硬膜外麻醉药物误入蛛网膜下腔。
(3)全麻剂量过大、肌肉松弛剂使用不当局麻意外、低温麻醉时温度过低等。
(4)心脏、腹部手术操作。
7、诊断性操作或治疗引起的意外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支气管造影、支气管镜检查、胃镜检查、胸膜、心包穿刺、压迫颈动脉窦、心导管检查、心血管造影、脑血管造影、起搏器安置与故障、输注大量冷存血等。
8、其他
急性胰腺炎、严重创伤等。
原因-常见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创伤、药物中毒等。
就医-急诊指征:
患者突发意识丧失、呼吸暂停,提示威胁生命的紧急情况,须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同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就诊科室:
就医-就医准备:
1、家属带上患者的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患者近期有就诊经历,家属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若患者近期有服用药物,可携带药盒。
检查-预计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对伤者进行检查,确定伤者是否已经丧失了意志、呼吸与心跳是否已经停止。可以采用下面介绍的几种方法:
1、意识判断
观察伤者的身体形态、瞳孔颜色和状态以及脸色,轻摇患者肩膀,并高声呼叫,压眼眶、掐人中,判断有无反应。摇动肩部时不可用力过重,以防加重损伤。
2、心跳判断
触摸颈动脉和股动脉的脉搏跳动情况,倾听心音判断心跳情况。
3、呼吸判断
将耳贴近患者的口鼻,注意有无口鼻呼吸音和气流吹拂感,并观察胸部或上腹部有无起伏,判断患者呼吸情况。
在证实伤者的呼吸和心跳确实停止后,要立即对伤者进行抢救。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心搏、呼吸骤停的危重临床表现,立刻于现场进行心肺复苏以挽救患者生命。如手术后或久病卧床的患者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咳嗽、烦躁,导致心搏、呼吸骤停需警惕肺动脉栓塞。
诊断-鉴别诊断: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冠心病是引起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疾病,且60%以上患者猝死前并无冠心病病史。一般见于35~40岁以上的男性,平素身体健康,但具有冠心病的一项或多项易患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肥胖等。少数患者猝死前有冠心病发作史,如心绞痛发作频繁和加重,心电图发现恶性心律失常等,对于这些先兆症状,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猝死的发生。
2、心肌炎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是小儿和青年人猝死的常见病因,致病病毒包括柯萨奇A、B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等,以柯萨奇B病毒侵犯心肌的机会最多。婴幼儿多于急性期猝死,而成人则以恢复期猝死居多。猝死前常有病毒感染的全身表现如发烧、呼吸道症状、全身酸痛等,心脏检查可有弥漫性心肌受损的表现如心界扩大,心肌活动减弱及心力衰竭等,重症患者可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
3、原发性心肌病
原发性心肌病引起的猝死常有家族史,以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为主,10%~25%可发生猝死。男性多见,可有心绞痛、晕厥等症状,胸骨左缘或心尖内侧常可闻及收缩中晚期杂音,含服亚硝酸异戊酯或异丙基肾上腺素后杂音更响。心电图约10%患者可发现酷似心肌梗死的异常Q波。超声心动图可显示室间隔不对称性肥厚和收缩幅度减弱,是确诊本病的特异性发现。
4、克山病
克山病为一地方病,有其流行病学特点:发病者均为农村人口,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东北、内蒙、陕甘多在冬季发病,以女性多见,而川、滇、鲁等地则多在春、夏发病,小儿为主。可表现为心源性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心脏扩大及心肌受损,猝死前多以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为先兆。
5、主动脉瓣病变
(1)主动脉瓣狭窄:年轻者多为风湿性主动脉瓣狭窄,常同时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二尖瓣狭窄,除非伴有风湿性主动脉炎,较少发生猝死。老年患者多为单纯性主动脉瓣狭窄,往往是发生在先天性二叶式或单叶式主动脉瓣基础上的退行性瓣膜硬化和钙化,患者常有心绞痛发作史,主动脉瓣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X线检查显示左心室肥厚,心电图有严重的心室内传导阻滞。
(2)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见于梅毒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尤其是伴有心绞痛者,极易发生猝死。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主动脉瓣区有叹气样舒张期杂音,周围血管征明显。X线检查示升主动脉扩张及左心室明显扩大,心影巨大如靴形。心电图有显著的左室肥厚和劳损表现。
6、特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
本病大多有家族遗传史,常发生于一个家庭的数个兄弟姐妹中,主要临床特征为先天性耳聋、晕厥、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与猝死。平时心电图检查可发现QT期延长,T波宽大有切迹、高尖、双相或倒置,u波高大等复极延缓的改变。本病初次发作常见于幼年,特别是婴儿期,也可延续到10~30岁首次发作,为似健康的儿童和青年人猝死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婴儿猝死的重要原因。
7、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中的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是青壮年猝死的重要疾病,常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溃疡病穿孔、急性胆囊炎等。生前经过检查的少数患者有心绞痛病史,半数以上有心电图异常如早搏、ST-T改变、传导阻滞等,个别病例甚至出现心肌梗死图形。为减少漏诊,对凡出现有急腹症的患者均应想到本病的可能,并注意心电图的改变,及时测定血清淀粉酶。胸腹水或未梢血液中正铁白蛋白阳性是本病具有诊断意义的重要指标之一。
8、肺动脉栓塞
手术后或久病卧床的患者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咳嗽、烦躁并迅速转入休克、发绀、昏迷、呼吸停止而死亡,多为肺动脉栓塞所致。也常见于心血管造影术、脑外伤、胸外伤及人工气腹等过程中形成气栓进入心腔所致。
9、低血钾
血钾过低引起猝死常见于长期禁食、大量液体引流,频繁呕吐或长期使用排钾利尿剂及大量类固醇药物,以及某些药物如奎尼丁、洋地黄等药物协同作用下。临床表现有倦怠、无力、腹胀、突然阵发晕厥、抽搐等。心电图检查可发现频发或多源性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还可以有QT间期延长、T波低平或倒置、u波巨大等复极延缓的表现。
10、高血钾
严重高血钾引起心搏骤停多见于重度溶血,大面积挤压伤、肾衰竭少尿期,严重酸中毒或长期单独使用保钾利尿剂等。心电图早期可表现为高尖而窄的帐幕状T波,随后QRS波群增宽,心率减慢,继而P波消失,最后出现缓慢而无效的室性自主心律或心室停搏而死亡。
11、药物中毒或过敏
锑剂、奎尼丁、洋地黄等药物中毒都以严重心律失常而发生猝死,绝大多数以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为先兆而导致心室颤动,当机体处于低血钾状态时尤易发生。快速静脉注射苯妥因钠、氯化钙、氨茶碱等过程中易发生心搏骤停,应予重视。在维拉帕米和普萘洛尔应用中并发心室停搏而致猝死者多见于原有窦房结功能低下的患者。青、链霉素及某些血清制剂的使用可因过敏反应而导致心室停搏,发生猝死。
治疗-预计治疗:
治疗-治疗方法:
1、呼救
一旦初步确定患者心搏、呼吸骤停,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并立向周围其他人寻求帮助。来人除协助做心肺复苏外,还可协助将患者送往医院。
2、放置复苏体位
将伤病员仰卧于坚硬的地面或硬床板上(卧软床者背部垫木板),摆正体位,使头、颈、躯干伸直,无扭曲,双手置于躯干两侧。解伤病员上衣、腰带。如伤病员俯卧时,则采用俯卧翻身法:将伤病员单侧上臂向上伸直→双侧上臂向上伸直→保护其颈部作整体翻身→心肺复苏体位→双上肢平放在身体两侧。
3、胸外心脏按压(compressions-C)
(1)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的正中线上。
(2)定位:胸部正中两乳头连线水平的胸骨处,或用手指触伤病员一侧的胸廓肋缘,手指向中线滑动到胸骨下切迹部位,取其上两横指。
(3)手法:救护人员一手掌根部置于按压区定位,该手掌的根部横轴与胸骨的长轴重合,再用另一只手掌根重叠于其手背上,呈“一字型”重叠,两手手指互扣上翘,使手指脱离胸壁。
(4)按压姿势:救护人员按压时上半身前倾,双肩中点在按压点的正上方,双臂伸直(肘关节伸直),借助自身上半身体重和肩臂部肌肉的力量,垂直向下用力按压,不可左右摆动。按压力度均匀,保证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为1∶1,放松时必须完全解除压力,胸廓完全弹回,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但掌根部不能离开胸壁。
(5)按压频率与深度:按压频率每分钟至少100次,中断时间最好不超过5秒;成年人按压深度至少5cm。按压30次后准备进行人工呼吸。
4、开放气道(airway-A)
用拇指压其下唇齿使口张开,认真查看口腔。口腔有内容物者应将其头偏一侧,戴上手套,一手拇指压其下排牙,另一手指伸入口腔迅速清除口鼻内的黏痰、污泥、土块、呕吐物等异物,令呼吸道通畅,再使伤病员头后仰将气道打开。
(1)仰头举颏法(无颈椎外伤者):用一手的小鱼际压伤病员的前额,另一手食指与中指并拢顶住伤病员下颏将下颌骨上提,使下颌角与耳垂的连线和地平面垂直。
(2)双手托颌法(疑有脊柱损伤者):双手放置在伤病员头部的两侧并握紧其两侧下颌角,边牵引边用力举起下颌。紧闭双唇者,可用拇指把口唇分开。
5、人工呼吸(breathing-B)
救护人员一手小鱼际压伤病员前额使其头后仰,并以拇指和食指捏紧鼻翼,防止气体从鼻孔逸出,另一手托起下颌,吸一口气,然后用双唇包严伤病员口唇周围,缓慢持续将气体吹入(吹气时间约1秒)至胸廓升起,吹起时用眼余光观察伤病员胸部是否起伏,以确定吹气是否有效,每次吹气量500~600ml(伤病员胸廓抬起)。吹气完毕后立即松开捏鼻的拇指和食指,让伤病员胸廓自行回缩将气排出,如此重复吹气2次。人工呼吸频率10~12次/分。
6、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率
现场无论是单人或是双人施救,成人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之比均为30∶2,即以每分钟至少100次的频率胸外心脏按压30次后,再以每分钟10~l2次的频率进行口对口(口对鼻,或口对口鼻)人工呼吸2次,胸外心脏按压中断时间应在10秒之内。2分钟不间断地完成5个周期后,重新评估伤病员的呼吸、循环征象(10秒内完成)。仍无呼吸、无脉搏,继续以30∶2的比例实施心肺复苏。
预防-注意事项:
心搏、呼吸骤停往往是突发性事件,及时、有效的实施现场心肺复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需要注意的是,以下情况不适于进行心肺复苏术:
1、肋骨骨折。
2、存在胸壁开放性损伤。
3、存在心脏压塞或胸廓畸形。
4、确定有关脑、心、肺等重要器官的功能衰竭,并且已经无法逆转,比如癌症晚期。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