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小儿耳流脓症状概述: 小儿耳流脓指小儿一侧或两侧耳部流出脓性液体,是耳科疾病常见症状之一...
养生
症状名称: 小儿耳流脓
症状概述:
小儿耳流脓指小儿一侧或两侧耳部流出脓性液体,是耳科疾病常见症状之一。其色或黄或白,其质或稠或稀,或有臭秽气味等,多见于中耳炎等耳部疾病。
主要病因: 中耳炎
常见症状: 耳部流出脓性液体
检查项目: 耳镜检查、血常规、组织活检、细菌培养、药敏试验、乳突X线、颞骨CT扫描、病理检查
发病部位: 耳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小儿科
好发人群:
好发于小儿。
症状-典型表现:
主要表现为小儿耳朵一侧或两侧流出脓性液体。脓液颜色或黄或白,其质或稠或稀,可有臭秽气味等,多见于中耳炎等耳部疾病。
原因-总述:
小儿耳流脓主要见于耳部疾病,根据疾病部位可以分为外耳疾病(如急性外耳道炎、外耳道湿疹等)和中耳疾病(如化脓性中耳炎、中耳癌等)。
原因-症状起因:
1、外耳疾病
急性外耳道炎、外耳道湿疹、外耳道疖、外耳道霉菌病,以及继发于外耳道胆脂瘤、外耳道耵聍栓塞、外耳道异物等的外耳道炎症。外耳道的良性(如乳头状瘤)及恶性肿瘤也可引发耳部流脓。
2、中耳疾病
大疱性鼓膜炎、鼓膜穿孔、化脓性中耳炎、中耳结核、中耳癌等。
原因-常见疾病:
急性外耳道炎、外耳道湿疹、外耳道疖、外耳道霉菌病、外耳道胆脂瘤、外耳道耵聍栓塞、外耳道异物、外耳道乳头状瘤、化脓性中耳炎、中耳结核、中耳癌、乳突炎、大疱性鼓膜炎等。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或持续出现耳流脓。
2、伴有耳痛、耳鸣、听力下降、头痛。
3、伴耳内流血或血性分泌物,伴有特殊臭味。
4、伴有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糜烂。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尽早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耳流脓的患儿应及时到儿科或耳鼻喉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就医卡等。
2、保持卫生,用干净的棉签及时将流出的脓液清理干净。
3、不要自行乱用滴耳药,以免药不对症,使症状更加严重。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可安排家属或朋友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您的孩子出现耳流脓多久了?是反复发作还是持续性出现?
2、您的孩子的耳朵流脓量大吗?有特殊的臭味吗?里面掺有血性分泌物吗?
3、您的孩子是一侧耳朵流脓,还是两侧都有?
4、随着时间的推移,耳流脓有加重倾向吗?
5、除了耳流脓外,您的孩子还有其他不适吗,比如耳内胀痛、耳闷胀感、听力下降等?
6、以前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7、您的孩子既往有急性外耳道炎、外耳道湿疹或疖等外耳疾病吗?
8、您的孩子是否有化脓性中耳炎、大疱性鼓膜炎等中耳疾病病史?
9、您的孩子在别的医院看过吗?是否进行过治疗?采用的何种治疗方法?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导致我的孩子耳流脓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还有别的原因吗?
2、严重吗?会影响我孩子的听力吗?
3、我的孩子需要做什么检查?
4、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最适合?
5、治疗过程中有什么风险吗?
6、可以彻底治好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7、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日常该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会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耳镜检查、血常规、乳突X线等检查,根据患儿的病情还可能选择组织活检、细菌培养、药敏试验、颞骨CT扫描、病理检查等。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可以观察脓液的颜色、性质、多少等,同时判断耳道有无明显的病变。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常提示有炎症存在。
2、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脓性分泌物应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检查-影像学检查:
1、乳突X线片
可了解鼓室及乳突是否正常等,有助于诊断乳突炎,其X线片早期表现为乳突气房模糊,脓液形成后房隔不清,并融合为一透亮区。
2、颞骨CT扫描
乳突气房含气量明显减少,房隔破坏,可见液平面。
检查-病理检查:
如发现中耳有新生物应及早进行活检,对中耳癌的诊断意义较大。
检查-其他检查:
耳镜检查:可观察耳道、鼓膜是否充血及充血程度,其正常标志是否易辨识等,对疾病的鉴别诊断较为重要。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儿病史、结合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做出诊断,外耳道炎、外耳道疖肿、急慢性中耳炎等病史对诊断有帮助,耳部一些症状也提示相应的疾病,急性外耳道炎、外耳道湿疹、外耳道疖、外耳道胆脂瘤等外耳疾病和大疱性鼓膜炎、化脓性中耳炎、中耳癌等中耳疾病需要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评估患儿有无外耳道炎、外耳道疖肿、急慢性中耳炎及耳源性并发症等病史。
2、体格检查
(1)查看耳部皮肤是否有充血、肿胀、结痂、脱屑等情况,对于外耳疾病有一定提示意义。
(2)注意两侧乳突尖及鼓窦区是否有触压痛,耳周淋巴结是否肿大等,如指压耳屏或牵拉耳廓时出现疼痛或疼痛加重,可提示外耳道炎。
(3)耳内脓性分泌物是否有特殊臭味对疾病诊断有一定意义。如外耳道胆脂瘤的脓液有特殊的臭味,中耳癌的分泌物常有恶臭。
3、辅助检查
耳镜检查、血常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乳突X线、颞骨CT扫描、病理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外耳疾病
(1)急性外耳道炎:发病初期耳内有灼热感,随病情发展,耳内胀痛,疼痛加剧,甚至坐卧不宁,咀嚼或说话时加重,外耳道有分泌物流出,并逐渐增多,初期是稀薄的分泌物,逐渐变稠成脓性。检查可见外耳道弥漫性充血、肿胀,重者外耳道狭窄。
(2)外耳道湿疹:多发生在耳后皱襞处,表现为红斑、渗出,有皲裂及结痂,有时带脂溢性。常两侧对称。中耳炎或耳挖伤引起的湿疹,可有或多或少的脓性分泌物和脓痂。
(3)外耳道疖:耳痛为外耳道疖主要症状,早期引起剧烈跳动性耳痛,张口、咀嚼时加重,并可放射至同侧头部。疖肿堵塞外耳道时听力可减退。疖肿破裂后,疼痛减轻。外耳道软骨部可见局限性红肿,触痛明显,牵引耳廓或压迫耳屏时疼痛加剧。疖肿成熟后红肿变软,其顶部有化脓黄点,溃破后有少量脓液流出,脓液色黄,稠厚,有时稍带血液,但不含黏液。
(4)外耳道胆脂瘤:是一种外耳道皮肤脱屑、胆固醇结晶堆积、上皮包裹所形成的囊状团块。在疾病之初期,若无感染,由于胆脂瘤较小并无特殊不适症状。随着团块的不断堆积,胆脂瘤体积不断增加,可出现耳部闷堵感、听力下降、耳痛、耳部流脓,脓液具有特殊臭味,或带血的血性分泌物。检查时可以见到外耳道内有灰白色或者黄色角蛋白碎屑、上皮样物堵塞,表面被多层鳞片状物包裹,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糜烂,可伴有肉芽形成。
2、中耳疾病
(1)大疱性鼓膜炎:患者多伴有剧烈耳痛、耳闷胀感及轻度听力下降。大疱破裂后,耳内可流出淡黄色或略带血性的分泌物,量一般不多,持续时间短暂,耳痛可逐渐减轻。部分患者可伴有眩晕。
(2)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炎症,其症状主要是耳痛、流脓。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以耳内间断或持续性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时可引起颅内、颅外的并发症。
(3)中耳癌:常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出现分泌物中带血且耳聋加重,并伴有耳痛、面瘫等。
治疗-预计治疗:
明确诊断,找到病因,针对性治疗原发病。小儿耳流脓常见于急性外耳道炎、化脓性中耳炎两种疾病,着重检查这两种疾病。
治疗-治疗方法:
1、急性外耳道炎
(1)清洁外耳道,保证局部清洁、干燥和引流通畅,保持外耳道处于酸性环境。
(2)在尚未获得细菌培养结果时,局部选择广谱抗生素滴耳液治疗,注意不要用有耳毒性的药物和接触过敏的药物。
(3)外耳道红肿时,局部敷用鱼石脂甘油纱条,可起到消炎消肿的作用。如外耳道严重红肿影响引流,可向外耳道内放一引流条,滴药后使药液沿引流条流入外耳道深处。
(4)严重者需全身应用抗生素,耳痛剧烈者给镇痛药和镇静剂。
2、化脓性中耳炎
(1)积极治疗引起中耳炎的上呼吸道的病灶性疾病。
(2)根据脓液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轻者耳道局部用药,可用3%的过氧化氢溶液或硼酸水清洗,然后用棉签拭净或用吸引器洗净脓液后,方可滴药。如合并全身症状,需全身应用抗生素。
(3)严重者需手术治疗,常用的术式有单纯乳突切除术、经典乳突根治术、改良乳突根治术、乳突切除伴鼓室成形术、上鼓室切开术。
预后-一般预后:
经积极治疗原发病后,一般预后较好。
日常-护理原则:
1、心理护理
应耐心向患儿家属解释病情,介绍治疗方案,告知小儿耳流脓预后的信息,使家长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协助医生使患儿能积极配合治疗。
2、滴耳药的应用
用药前一定要先清除脓液及秽物,滴耳时宜侧卧。患耳向上,滴入药液后用手指轻轻按压耳屏数次,使药液能到达患处并停留较长时间。选用抗生素类药物或中药清热解毒排脓滴耳剂,使用时应注意药物的名称、剂型、浓度与使用说明,并严密观察用药后患儿的反应,如有无其他不适感。
3、对症护理
(1)高热的患儿可施以擦浴,或适当应用退热剂。
(2)耳痛剧烈的患儿,遵医嘱给予恰当的止痛剂。并多与患儿相处,与其谈话,分散其注意力,减轻疼痛。
4、健康教育
(1)教会患儿家属正确擤鼻的方法。
(2)洗头时勿使污水流入耳内。
(3)防止感冒。
(4)教会患儿家属正确的滴鼻、洗耳、滴耳方法。
预防-预防措施:
1、洗澡或游泳避免耳朵内进水滋生细菌。
2、曾经发生过中耳炎的患儿,容易再度复发,因此要避免感冒。
3、室内应该保持空气流通。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