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小儿口吃症状概述: 小儿口吃(stuttering)俗称结巴,是一种言语节律障碍,表现为...
养生
症状名称: 小儿口吃
症状概述:
小儿口吃(stuttering)俗称结巴,是一种言语节律障碍,表现为说话不流畅,出现音或单词重复停顿。口吃患儿说话时因发声困难,常伴有跺脚、摆头、伸颈、挤眼、歪嘴、上身摇晃、嘴唇颤抖或双手握拳等继发性奋力动作。目前口吃的病因不明,但可能与遗传因素、发育因素、神经生理因素及精神因素有关。
英文名称: stuttering
其他名称: 结巴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
主要病因: 遗传因素、发育因素、神经生理因素、精神因素
常见症状: 说话不流畅、发音困难、恐惧、焦虑、紧张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颅脑CT、MRI
发病部位: 其他
就诊科室: 小儿科、精神心理科
重要提醒: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存在口吃的情况,一定要尽早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以免长时间如此发展成为慢性口吃,难以治愈。
流行病学:
儿童口吃的发生率约为2%~4%。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出现口吃,一般的口吃常于18~24个月龄间开始出现,且倾向于在5岁前消失。
发病率:
小儿口吃的发生率约为2%~4%。
好发人群:
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出现口吃。
症状-典型表现:
口吃主要表现为言语重复和延长不能流畅的说完一句话,尤其是在精神紧张时会表现的更为明显,同时患者还会刻意回避需要说话的场合。
1、口吃的基本症状是发音器官(即喉、舌、唇等)肌肉痉挛,言语节律性异常,说话不流畅,出现音或单词重复停顿,每句话在说出一个字后即停顿,或重复第一个字,或拖长第一个字的发音,或中途某个词难以发音而间断,这时往往使劲才能说出来。
2、口吃儿童说话时因发声困难,常伴有跺脚、摆头、伸颈、挤眼、歪嘴、上身摇晃、嘴唇颤抖或双手握拳等继发性奋力动作,当难发字说出后即感觉全身放松。口吃的儿童在情绪放松、唱歌、耳语及独自阅读时,口吃症状会减轻或消失。
症状-伴随症状:
口吃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往往会产生不良情绪与行为问题。如学龄期儿童入校后,会因为不能很好地与周围小朋友交流和回答老师的提问以及因口吃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和歧视,而感到痛苦与焦虑不安,不愿参加集体讨论和活动,上课怕发言,怕被老师提问,不喜欢与同学交流,逐渐养成孤独、退缩、羞怯、自卑等性格。此外,有些患病的儿童常易兴奋和激怒,并伴有情绪不稳、睡眠障碍等。
原因-总述:
目前口吃的病因不明,但可能与遗传因素、发育因素、神经生理因素及精神因素有关。
原因-症状起因:
1、遗传因素
虽然目前尚未发现存在与口吃相关的特定基因,但许多口吃患者的家庭成员中,也存在口吃的症状。
2、发育因素
2~3岁的儿童词汇迅速扩大,但言语功能尚不熟练,不善于选择词汇,说话时经常迟疑不决、重复、声音不流利,4岁之前可逐渐消失。
3、神经生理因素
某些口吃儿童的大脑中,某个区域的活动或组织结构与说话正常的人士不同,可能干扰大脑与控制发声的肌肉之间的信息传递。
4、精神因素
受恐吓,被逼迫说话,突然的精神刺激,环境改变,父母离异或死亡。
原因-常见疾病:
心理障碍、发育障碍
就医-门诊指征:
小儿明显口吃,影响正常学习和社会交往,甚至产生系列心理问题,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可于儿科、精神心理科就医。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家长陪同就医。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医生可能询问家长以下问题:
1、孩子现在说话情况如何?
2、家里平时都是谁在陪孩子?
3、有对孩子进行引导性的训练吗?都是怎么教孩子说话的?
4、平时在大人说话的时候,孩子有什么反应?
5、家里人,尤其是父母儿时有没有口吃的情况?
6、除了口吃,孩子的其他发育情况怎么样?
7、孩子喜欢和别人一起玩吗?
8、孩子有没有受到过什么刺激?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因小儿认知不足,通常由家长代为提问。
1、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口吃?
2、孩子智力存在问题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这些检查准吗?
4、情况严重吗?需要治疗吗?
5、推荐采用什么治疗方法?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6、针对目前的病情,可以达到怎样的治疗效果?
7、口吃会遗传吗?
9、是否需要复查?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说话不流畅、发音困难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首先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而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颅脑CT、MRI(核磁共振)或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需要通过全面的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身体发育情况,检查是否伴有智力等方面的问题。
检查-影像学检查:
1、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
可发现口吃的人在调节语言的大脑部位(皮缘腹侧、皮层及皮层下)有多巴胺活性的增加。并且,发现口吃者在布洛卡区、韦尼克区以及额叶前极区有葡萄糖代谢异常。代谢异常还可见于口吃的人左下尾区。此外,在PET扫描上可见明显的结构异常,以右侧大脑为主,有人认为左额叶和左皮层环路失活与语言流利有关。
2、其他
医生可能需要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来排除患者是否有其他原发病。
诊断-诊断原则:
一般根据患者的病史、典型症状并结合相关检查可以诊断。
诊断-诊断依据:
1、经常反复出现语音、音节、单词重复、延长,频繁出现停顿,使言语不流畅,但言语表达的内容无障碍。
2、症状至少已3个月。
3、不是由于神经系统疾病、抽动障碍和精神病性言语零乱所致。
诊断-鉴别诊断:
本症一般无需同其他病症进行鉴别。
治疗-预计治疗:
口吃的治疗是要防止发展为慢性口吃,以及防止出现心理并发症。
治疗-一般治疗:
1、言语治疗
学龄前期儿童不必进行特殊的言语训练,主要是指导和劝告父母及养育者,减少造成或加重口吃的应激性因素,让儿童得到一个自然松弛的说话环境,使口吃自然消失。学龄期儿童则要进行言语矫正训练,训练包括肌肉放松、协调呼吸和说话、控制言语速度延长己音(母音)的发音等措施。
2、心理治疗
对于伴有情绪障碍的患儿,应采取一些心理支持治疗以帮助消除情绪障碍,鼓励他们重建人际关系,增强自信心。
3、呼吸训练
主要是采用符合发音规律的呼吸疗法,如练习呼吸操、进行呼吸和发音的协调训练。同时也提倡患者在说话时用腹式呼吸的方法,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4、多练习说话
患者平时可以多在空旷的地方练习说话,尽量能够让自己流畅的说出一整句话,然后慢慢的开始在有人的地方练习,从而逐步克服说话的紧张心理。
治疗-药物治疗:
对于焦虑明显患者可以服用些地西泮等抗焦虑药物,帮助减轻焦虑情绪,放松肌肉,加强言语训练效果。
治疗-相关药物:
地西泮
治疗-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口吃的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预计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经过语言矫正绝大部分儿童均可以恢复正常。继续口吃者往往变得复杂化与顽固化,进而形成慢性口吃,持续进入成年期,发展至终生。
预后-危害性:
口吃患者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若长时间如此,可能会造成心理障碍。
预后-自愈性:
部分口吃患儿不经任何治疗数年后可自愈。
预后-治愈性:
经过语言矫正绝大部分儿童均可以恢复正常。
预后-治愈率:
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可以达到正常人说话的水平。
预后-根治性:
部分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可以根治。
预后-复发性:
本病一般不会复发。
日常-护理原则:
家属应多给予患者关心与陪伴,帮助患者克服疾患;日常应注意休息,适当进行体育活动,多练习讲话;出院一段时间后,应遵医嘱进行定期复查,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日常-心理护理:
1、口吃患者由于不能和老师以及小伙伴正常的交流,经常会被别人嘲笑,长此以往极容易产生自卑等心理问题。所以家属要密切关患者的心理健康,多鼓励安慰患者,帮助患者克服自己的自卑心理,使患者树立克服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坚持练说话,巩固疗效。
2、家属尽量创造轻松、有趣和愉快的交谈机会和环境,帮助孩子放慢讲话的速度。
3、口吃患者经过矫治和心理护理,祛除了心理障碍,改掉了错误的语言习惯。但有些患者心理上会有一些不适应,此时家属可以多和患者沟通,让患者适应正常说话。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要严格遵医嘱服药,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嗜睡、头昏以及乏力等,发生不良反应时要及时告知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平时多锻炼身体,但是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2、多练习说话。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尽量遵医嘱复诊或定期复诊,复诊时携带相关的病历资料。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饮食-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饮食建议:
合理饮食,不挑食,食用新鲜的瓜果蔬菜。
饮食-饮食禁忌:
尽量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的食物。
预防-预防措施:
1、首先是要避免正常儿童发育过程出现的语言不流畅发展为口吃,幼儿出现说话不流畅时,不要指责他,也不要催促说话,不要给予过分的关注,让其放松,使之说话放慢速度,经过一段时间即可自然恢复。
2、其次要让儿童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吐词清楚,避免模仿口吃患者说话;另外要避免儿童在过分焦虑、着急的情况下说话,更不要去催促他们说话,这样可以减少口吃的发生。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