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小儿口臭症状概述: 小儿口臭(children with bad breath)通常是指...
养生
症状名称: 小儿口臭
症状概述:
英文名称: children with bad breath
是否医保: 是
遗传性: 无
主要病因: 饮食或不良生活习惯、口腔疾患、胃肠疾病
常见症状: 小儿张口、说话、呼吸时嘴里发出臭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细菌分析法、血常规、痰液检测、胸部X线、感观分析法、专业医师直接的鼻测法、化学分析法、胃动力检测
发病部位: 口腔、头部
就诊科室: 小儿科、消化内科、口腔科
重要提醒: 保持良好的口腔清洁卫生、积极治疗口腔疾病,有助于预防口臭的形成。
传染性:
症状-典型表现:
主要表现为小儿张口说话、呼吸时嘴里发出臭味,如酸味、腐败性臭味、臭鸡蛋味、脓性口臭、血腥味等。
症状-伴随症状:
原因-总述:
原因-症状起因:
1、饮食因素
小儿过度偏爱甜点,经常吃高蛋白、高脂肪等食物可能导致出现酸性口臭。营养不均衡容易导致小儿体内维生素缺乏,从而引发口臭。
2、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
由于大多数的小儿在2周岁后乳牙已出齐,并开始嚼咬食物,进食后在牙齿的缝隙常遗留下食物残渣,如果饭后不漱口,早晚又未养成刷牙的习惯,食物残渣在牙间腐败发酵,就会散发臭味。
3、口腔疾病
(1)若患有口腔溃疡、口腔癌肿、牙龈炎、牙周炎,嘴里会有臭味。
(2)龋齿若未及时治疗,坏死组织、残根残冠引起的脓肿受到细菌作用后,可产生吲哚﹑硫氢基及胺类臭味气体。
(3)牙齿排列不整齐者容易嵌塞食物,使得口腔内微生物通过腐败消化滞留物质而产生挥发性硫化物,导致口臭。
4、胃肠功能障碍
胃肠功能障碍是小儿口臭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较为常见的原因。如果小儿吃饭不定时,吃了不卫生的食物等,都会加重其胃肠负担,从而引起胃肠功能障碍,发生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等,从而出现口臭。
5、呼吸道疾病
(1)化脓性扁桃体炎可引起扁桃体肿大,扁桃体周围容易积滞食物,慢性鼻炎、鼻窦炎以及鼻甲肥厚导致张口呼吸,引起口干,出现口臭。
(2)气管炎、肺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可使痰液积留于肺部及气管内,导致细菌大量繁殖,产生难闻的腐败气息,再经由呼吸带出口腔成为口臭。
原因-常见疾病:
就医-门诊指征:
1、小儿嘴里长期发出臭味;
2、伴牙齿疼痛、牙齿敏感、牙齿松动、牙龈肿胀出血;
3、伴有单侧或双侧烂嘴角、口腔内溃疡;
4、伴打嗝、消化不良、腹部不适及便秘等消化病表现;
5、伴反复鼻塞、流脓涕、头痛、咽痛等鼻咽部疾病表现;
6、伴有牙龈出血、皮肤瘀斑、鼻出血、伤口不易止血等,要警惕血液病;
7、严重影响人际交往,出现自卑心理;
8、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小儿出现口臭可到儿科就诊。
2、可以到专业儿童医院的口腔科就医咨询;怀疑消化系统疾病引起者,须于消化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多种抽血检查,注意检查前一晚10点后禁食,次日清晨空腹抽血。
3、在就诊前一天禁食有气味的食物(如蒜、榴莲等)。
4、建议家长陪同就医。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近期若使用一些药物或清洁液等来缓解症状,可携带相关药物或清洁液包装。
7、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医生可能询问孩子或家长以下问题:
1、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孩子有口臭的?是持续存在的吗?
2、除了口臭外,还有哪些不适症状?
3、孩子平时都什么时候刷牙?
4、最近是否存在节食或喝水少的情况?
5、近期是否食用过一些具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或饮料,如槟榔、酒?
6、孩子是否有虫牙、胃炎、肝病、糖尿病等病变?
7、家人中是否存在上述疾病的患者?
8、孩子是否有基础疾病?常吃哪些药?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因小儿认知不足,通常由家长代为提问。
1、孩子的口臭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情况严重吗?
2、需要做哪些检查?
3、需要治疗吗?是否要住院?
4、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吗?
5、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6、针对目前的病情,可以达到怎样的治疗效果?
7、治疗后是否可以正常生活?有没有后遗症?
8、以后还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检查-实验室检查:
1、细菌分析法
通过对口腔细菌采样、分析来确定产生气味的细菌的性质与数量。
2、血常规
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3、痰液检测
对于伴有咳痰的患儿,此检查可辅助诊断某些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等。
检查-影像学检查:
检查-其他检查:
1、感观分析法
医生通过用人体感觉器官鼻来辨析。患儿在检测前2小时禁食、水、刷牙或使用其他洁口物。常见的方法有:
(1)全口呼吸气味,患儿闭口60s,向取样袋内轻轻吐气至袋内充满,医生在约5cm的距离处用鼻来评价袋中气体的气味。这种方法可以消除视觉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2)言语气味,又称20记数试验。患儿距医生鼻部10cm处说话2min后,由医生进行判断。
(3)舌背前区气味,又称舔腕试验。患儿用舌头舔腕部数秒,干燥后,医生闻该区气味。舌前区气味一般较柔和,不及舌后区气味重。
(4)舌背后区气味,又称塑料勺试验。具有完整牙齿和健康牙周的患儿的气味可由舌后区散发出来。医生会用一个有舌部四分之一大小的塑料勺轻压患儿舌后部(避免触及软腭),5min后取出,放在鼻前5cm处判断。
(5)鼻腔气味。这种方法也较普遍,儿童鼻部感染可引起暂时性口臭。当患儿无明显鼻部感染或其他病理改变,在先伸出舌头时,不会闻到鼻腔气味。
(6)牙间隙气味(牙周病类型口臭)。气味由牙周间隙的细菌利用有机物而产生,主要成分是硫化醇。在排除以上气味来源后判断。
2、专业医师直接的鼻测法
是口臭的客观评价方法,较易执行。由专业口臭鼻测医师来诊断,用0~5的记分标准来衡量口臭的程度,结果重复性好。
3、化学分析法
是目前应用较广的方法,利用测量仪器通过对口臭气体成分分析与测量以测定口臭,可较为准确地测定、测量口臭气体成分及含量。包括以下几种分析方法:
(1)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检测法:是以气相色谱仪检测受试者呼出气体成分。此方法可用于口臭的定量分析,但不能进一步分离多种混合物中的气体;且年龄、口臭症状严重程度的不同,也会影响数据分析。
(2)硫化物检测器分析法:此法采用硫化物检测器检测硫化物(VSCs)水平。
(3)氧化锌薄胶片半导体传感器分析法:是利用传感器对口臭气体的敏感性来测定袋里气体的性质和数量。
4、胃动力检测
可判断患儿的胃动力是否异常。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儿饮食偏好、日常口腔卫生习惯、既往口腔疾患等,结合口臭的表现,一般可做出诊断。随后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辅助检查,以进一步明确口臭的原因。
诊断-鉴别诊断:
1、牙周炎
表现为牙龈充血、肿胀、易出血,口臭,牙周袋形成,甚至溢脓,咀嚼无力,牙齿松动及移位。X线检查有牙槽骨的水平型吸收。
2、牙龈炎
表现为牙龈红肿、疼痛、溢脓,对外界刺激异常敏感,常在刷牙或咬硬物时牙龈出血,有些患儿可感到牙龈局部痒、胀、不适及口臭等症状。检查可发现龈缘附近牙面有明显的菌斑、牙石堆积。
3、口腔癌肿
严重口臭伴有口内长期不愈溃疡及持续生长的肿块,保守治疗无效。必要时病理组织活检可确诊。
4、龋齿
牙齿局部变色(如黑色、黄褐色),出现缺损或牙洞,牙齿表面变得粗糙,对外界刺激(如冷、热、甜、酸)异常敏感,部分患儿可有口臭。牙片检查可发现龋坏处有黑色阴影。
5、慢性鼻窦炎
表现为脓涕、鼻塞、嗅觉障碍、头痛等不适,脓涕可倒流向咽部,导致口腔出现臭味。可伴有疲倦、精神不振等全身症状。鼻窦CT、鼻内镜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预计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1、加强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2、每天摄入足量的水分,保持口腔湿润。
3、遵医嘱选用能有效抑制舌面微生物生长的漱口水进行局部抗菌,防止菌群失调引起新的疾病。
4、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保证小儿饮食均衡、有规律,少吃甜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预后-一般预后:
预后-危害性:
口臭一般不会直接造成重大疾病,但是其对小儿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1、口臭会散发出令人厌恶的难闻气味,使小儿在交友时被拒绝、与同学相处时遭受冷遇等,进而使其不敢与别人近距离接触。长此以往,将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流,导致其逐渐忽视情感需求,进而衍生出更多、更为严重的问题。
2、口臭还会损伤小儿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产生被冒犯的感觉,却又由于无法反击或无法反驳而沉积于胸,进而产生出多种心理疾病,比如自闭症、恐怖症、强迫症和癔症等,从而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
预后-自愈性:
预后-治愈性:
预后-治愈率:
预后-复发性:
日常-护理原则:
日常-心理护理:
1、口臭可能直接影响与他人的接触,家属应多了解关于口臭的相关知识,认识到症状改善的可能性,对患儿加以鼓励,帮助其消除思想顾虑。
2、患儿应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可以和亲人倾诉心中的痛楚,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来努力控制症状的发生。
日常-生活管理:
1、每天早晚坚持刷牙,至少刷牙2次,尤其是晚上睡觉前。建议刷牙的同时要刷舌。
2、吃饭后认真漱口,将清水含在口中,鼓腮含漱,多漱几次。
3、最好每个月换新牙刷,防止牙刷上细菌的累积。
饮食-饮食调理:
饮食-饮食建议:
1、不挑食、偏食,荤素搭配,多吃水果、蔬菜。
2、晚餐饮食要清淡。
3、合理吃零食,防止消化不良,防止舌苔过厚。
4、饮用充足的水。
饮食-饮食禁忌:
1、少吃油腻食品,不要过食。
2、少吃甜食,特别在睡前不要吃甜食或酸奶。
3、少喝汽水或酒精饮料。
预防-预防措施:
1、积极控制牙周炎,充填龋齿,消除冠周炎症等。
2、保持良好的口腔清洁卫生。
3、饮食宜清淡,多吃水果和蔬菜,增加纤维素和维生素。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