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小儿消化不良腹胀症状概述: 小儿消化不良腹胀是指由于小儿消化功能不良导致的腹部胀满。小儿...
养生
症状名称: 小儿消化不良腹胀
症状概述:
小儿消化不良腹胀是指由于小儿消化功能不良导致的腹部胀满。小儿消化功能不良病因暂不明确,目前认为是饮食和环境、胃酸分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消化道运动功能异常、内脏感觉异常、心理因素以及其他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不利于正常生长发育。经过积极治疗,一般可使症状得到缓解。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主要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与饮食、环境、胃酸分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消化道运动功能异常、内脏感觉异常、心理因素等有关
常见症状: 腹胀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粪便隐血试验、血糖、甲状腺功能、消化道内镜、胃肠钡餐检查、超声、胃功能检查、胃食管24小时pH监测
发病部位: 胃、肠
就诊科室: 小儿科
重要提醒: 一旦确诊,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以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
流行病学:
小儿消化不良腹胀好发于学龄前及学龄儿童。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发病率:
暂无确切流行病学资料。
好发人群:
好发于学龄前及学龄儿童。
症状-典型表现:
除腹胀外,患儿还可有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的上腹痛、早饱、嗳气、厌食、烧心、反酸、恶心、呕吐等消化功能障碍症状,但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
原因-总述:
小儿消化不良腹胀是小儿消化不良的常见症状。小儿消化不良的病因暂不明确,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饮食和环境、胃酸分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消化道运动功能异常、内脏感觉异常、心理因素以及其他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等。
原因-症状起因:
1、饮食与环境因素
小儿消化不良可能与饮食与环境因素有关,如喜欢喝含气饮料、咖啡,喜欢吃含酸性成分较多的水果(如柠檬)、油炸类食物,家庭居住拥挤、居住条件恶劣、社会经济状况差。
2、胃酸分泌
胃酸增加容易导致胃溃疡,进而引起消化不良。
3、幽门螺杆菌(Hp)感染
容易导致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慢性胃窦炎,从而引发小儿消化不良。
4、胃肠运动功能紊乱
饮食结构单一,喜欢吃高油脂、高糖食物,不喜欢吃水果、蔬菜;进食不规律,不按照每日三餐时间吃饭,喜欢吃夜宵;进食习惯不好,喜欢边玩边吃。这些不良饮食习惯都容易引起胃肠运动功能紊乱,从而导致消化不良。
5、内脏感觉异常
许多患儿的胃肠道对生理或轻微有害刺激的感受异常或过于敏感,更容易产生饱胀不适感。因此,内脏感觉的异常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可能起到了一定作用。
6、心理社会因素
本病的发生与焦虑、抑郁、忧伤、愤怒等情绪有明显关系。
7、慢性胃炎与十二指肠炎
可通过神经、体液因素影响胃的运动功能,容易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
8、其他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1)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研究发现,约有2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和反流性疾病有关。最近Sandlu等报告,20例小儿厌食中,12例(60%)有胃食管反流。因此,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和某些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关。
(2)吞气症:许多患者常下意识地吞入过量的空气,导致腹胀、饱胀和嗳气,这种情况也常继发于应激或焦虑。
(3)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其他胃肠道紊乱之间常常有许多重叠。约有1/3的IBS患者有消化不良症状;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有IBS症状的比例也近似。
原因-常见疾病: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吞气症、肠易激综合征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出现腹胀症状。
2、伴有上腹痛、早饱、嗳气、厌食、恶心、呕吐。
3、伴有烧心、反酸、上腹烧灼感。
4、出现身体及智力发育延迟、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
5、伴有烦躁、焦虑、抑郁。
以上情况均须及时就医。
就医-就诊科室:
小儿消化不良腹胀患儿可去小儿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可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家长陪同就医。
6、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孩子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孩子不舒服有多久了?发作有没有规律?
3、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孩子不舒服的症状加重?
4、孩子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5、孩子是否有进行治疗?进行过哪些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6、孩子是否有胃肠道病史?
7、孩子是否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史?
8、孩子平时饮食习惯如何?有没有特别喜欢吃的食物?
9、孩子最近心情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严重吗?
2、孩子需要做什么检查?
3、孩子需要怎么治疗?要治疗多久?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平时生活需要注意什么?
6、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儿出现腹胀症状时,家长应及时带其就医。医生会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作出初步判断,然后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粪便隐血试验、血糖、甲状腺功能、消化道内镜、胃肠钡餐检查、超声、胃功能检查、胃食管24小时pH监测等检查,从而排除器质性病变,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通过详细的腹部查体,初步排除器质性病变,同时还会检查患儿的营养状况。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
明确是否存在贫血、肝肾功能异常、低蛋白血症。
2、粪便隐血试验
了解有无消化道出血。
3、血糖
确定是否存在血糖异常,排除糖尿病的可能。
4、甲状腺功能
检查甲状腺功能是否异常,排除甲状腺功能障碍。
检查-影像学检查:
1、消化道内镜、胃肠钡餐检查
排除食管、胃、十二指肠的炎症、溃疡、糜烂、肿瘤等病变。
2、超声
排除肝、胆、胰、肾等内脏的病变。
检查-其他检查:
1、胃功能检查
对症状严重或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患儿,可进行胃电图、胃排空、胃肠道压力检测等胃肠功能性检查,对其胃动力及感知功能进行评估,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2、胃食管24小时pH监测
还需要进行胃食管24小时pH监测,连续记录食管pH值的变化,了解食管的酸碱度,帮助医生判断有无胃食管酸反流。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儿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胃肠道病史、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史等情况,结合典型症状及体格检查作出初步诊断,然后进行其余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从而作出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胃轻瘫
二者均可出现腹胀、腹痛、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但胃轻瘫多见于年轻女性,较常见的原因有糖尿病、胃部手术、病毒感染、帕金森病等;而小儿消化不良腹胀多见于学龄前和学龄儿童,是饮食和环境、胃酸分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肠运动功能紊乱、内脏感觉异常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以腹痛、腹胀、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与小儿消化不良腹胀相似,但上述症状可在排便后缓解。
治疗-预计治疗:
小儿消化不良腹胀的治疗目的在于迅速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此外,医生还会根据引起小儿消化不良的病因,采用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
治疗-药物治疗:
1、促动力药
(1)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多潘立酮是选择性外周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因而无椎体外系不良反应,主要作用是增加胃窦和十二指肠动力,促进胃肠排空,可明显改善患儿餐后腹胀症状。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长期使用可导致血泌乳素升高,个别患儿可能出现乳房胀痛或泌乳现象。
(2)5-羟色胺(5-HT)受体激动剂:如枸橼酸莫沙必利,可明显改善患儿腹胀症状,增强胃肠道蠕动作用以促进胃肠排空。
2、抗酸及抑酸药
适用于腹胀伴腹痛、反酸、烧心等症状的患儿。目前常用的抗酸药有铝碳酸镁、复方氢氧化铝、碳酸钙口服混悬液等;常用的抑酸药有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埃索美拉唑等)、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3、根除Hp感染药物
包括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甲硝唑、呋喃唑酮)、质子泵抑制剂以及胃黏膜保护剂(如胶体果胶铋)。对于合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儿,在治疗幽门螺杆菌后,症状可以得到明显改善。
4、抗焦虑、抗抑郁药
对于促动力药和抑酸药治疗无效且伴有明显精神心理障碍的患儿,可以在心理科医生协助诊治的情况下,适当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来改善症状。
治疗-相关药物:
多潘立酮、枸橼酸莫沙必利、铝碳酸镁、复方氢氧化铝、碳酸钙口服混悬液、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埃索美拉唑、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阿莫西林、甲硝唑、呋喃唑酮、胶体果胶铋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预计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其他治疗:
改善患儿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和习惯,去除与症状相关的可能发病因素,有助于缓解症状。
预后-一般预后:
经过积极治疗,一般可使症状得到缓解。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不利于正常生长发育。
预后-危害性:
反复发作的腹胀可能会使患儿出现焦虑、抑郁、忧伤、愤怒等不良情绪,不利于患儿的心理健康。
预后-治愈性:
通过及时、正规的治疗,一般可使症状得到缓解。
日常-护理原则:
日常管理对于症状的缓解、疾病的控制十分重要。家长需要帮助患儿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心态,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以促进患儿身体尽快康复。
日常-心理护理:
患儿患病容易产生烦躁情绪,而且由于患儿年龄尚小,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哭闹、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治疗效果。家属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转移患儿的注意力,比如玩游戏、听音乐、讲故事等,帮助患儿摆脱不良情绪,促进治疗顺利。平时家长要多鼓励患儿,特别对于学习成绩不佳、学习压力大的患儿,不要打骂,要耐心开导,同时关注患儿的情绪变化,鼓励其建立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
日常-用药护理:
遵医嘱用药,不可中途停药、换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加重病情。
日常-生活管理:
1、每周至少参加一次户外活动或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踢球等),促进患儿胃肠道蠕动。
2、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
3、定期为患儿更换衣物,保持清洁卫生。
4、患儿大便后及时用温水擦拭臀部,并用干毛巾擦干。
5、防寒保暖,避免患儿受凉。
饮食-饮食调理:
本病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应该格外注意饮食科学、健康、合理,从而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提高患儿的抵抗力,起到辅助控制病情发展、维持治疗效果的作用。
饮食-饮食建议:
1、保持营养均衡,饮食多样化。
2、给予易消化及清淡食物,多吃水果、蔬菜。
3、保持饮食规律,三餐规律定时定量,细嚼慢咽。
饮食-饮食禁忌:
1、禁食辛辣、油炸、生冷等刺激性的食物。
2、不要喝含气饮料、咖啡。
3、不要吃含酸性成分较多的水果(如柠檬)。
4、避免高油脂、高糖食物。
5、不要暴饮暴食,尽量不要吃夜宵,不挑食、不偏食。
6、吃饭时不要边吃边玩。
预防-预防措施:
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调整饮食习惯、避免不良情绪来进行预防。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