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小儿胀气症状概述: 小儿胀气是指由于小儿消化不良、胃肠道功能紊乱、喂养不当等原因引起的胃...
养生
症状名称: 小儿胀气
症状概述:
小儿胀气是指由于小儿消化不良、胃肠道功能紊乱、喂养不当等原因引起的胃肠胀气。体格检查可见患儿腹部膨隆,叩诊呈鼓音,X线片见胃肠内大量积气。小儿可出现精神差、纳差、呕吐等表现。经过正规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主要病因: 小儿消化不良、胃肠道功能紊乱、喂养不当等原因所致
常见症状: 腹胀、嗳气、腹部不适、纳差
检查项目: 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粪便隐血试验、血糖、甲状腺功能、消化道内镜、胃肠钡餐检查、超声、胃功能检查、胃食管24小时pH监测
发病部位: 胃、肠
就诊科室: 小儿科
重要提醒: 小儿出现胀气及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避免出现严重后果。
流行病学:
小儿胀气较为常见,无特定好发人群。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发病率:
小儿胀气较为常见。
好发人群:
无特定好发人群。
症状-典型表现:
小儿胀气通常表现为小儿腹胀,腹壁较硬,可见隆起,同时还可伴有频繁呕吐、哭闹、患儿精神差,不吃奶、嗳气、排便少、腹部不适等症状。
症状-伴随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发热、嗜睡、多汗、苍白、四肢湿冷等表现。
原因-总述:
小儿胀气主要是由于小儿的消化系统发育还未成熟,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此外,喂食不当、某些疾病因素等也可导致小儿胀气。
原因-症状起因:
1、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
由于小儿消化系统还未完全,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加之活动较少,从而导致胀气。
2、喂食不当
由于喂食姿势不正确、产气食物过多、吸入过多空气、喂食过多等,可出现胀气。
3、疾病因素
(1)上消化道疾患:急性胃扩张、胃排空迟缓或胃轻瘫、十二指肠淤滞症,各种原因引起的幽门梗阻如消化性溃疡、胃窦或十二指肠的良恶性肿瘤、炎症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等。
(2)下消化道疾病:消化道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易激综合征、肠梗阻等。
(3)肝脏疾病:如肝炎、肝脏肿瘤等。
(4)胆囊疾患:胆石症、胆囊肿瘤等。
(5)胰腺疾患: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囊肿、胰腺肿瘤、环状胰腺等。
(6)急性感染引起的中毒性肠麻痹。
(7)电解质紊乱。
原因-常见疾病:
急性胃扩张、胃排空迟缓、胃轻瘫、十二指肠淤滞症、消化道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易激综合征、肠梗阻、肝炎、肝脏肿瘤、胆石症、胆囊肿瘤、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囊肿、胰腺肿瘤、环状胰腺、中毒性肠麻痹、电解质紊乱
就医-急诊指征:
1、小儿出现急性剧烈腹痛,无排便、无肛门排气。
2、持续剧烈呕吐,出现极度口干、虚弱、眼球内陷等脱水征象。
3、高热、意识障碍、昏迷等。
4、出现其他危急的情况。
胃肠胀气,或伴有以上情况,均须及时紧急处理,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小儿反复出现腹部胀满不适。
2、伴腹痛、腹泻、便秘等。
3、伴嗳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4、伴发热、乏力等。
5、检查发现腹部有肿块等异常表现。
6、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须于小儿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可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家长陪同就医。
6、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孩子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孩子不舒服有多久了?发作有没有规律?
3、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孩子不舒服的症状加重?
4、孩子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5、孩子是否有进行治疗?进行过哪些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6、孩子是否有胃肠道病史?
7、孩子平时饮食习惯如何?有没有特别喜欢吃的食物?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严重吗?
2、孩子需要做什么检查?
3、孩子需要怎么治疗?要治疗多久?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平时生活需要注意什么?
6、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儿出现胀气症状时,家长应及时带其就医。医生会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作出初步判断,然后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粪便隐血试验、血糖、甲状腺功能、消化道内镜、胃肠钡餐检查、超声、胃功能检查、胃食管24小时pH监测等检查,从而排除器质性病变,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通过详细的腹部查体,初步排除器质性病变,同时还会检查患儿的营养状况。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
明确是否存在贫血、肝肾功能异常、低蛋白血症。
2、粪便隐血试验
了解有无消化道出血。
3、血糖
确定是否存在血糖异常,排除糖尿病的可能。
4、甲状腺功能
检查甲状腺功能是否异常,排除甲状腺功能障碍。
检查-影像学检查:
1、消化道内镜、胃肠钡餐检查
排除食管、胃、十二指肠的炎症、溃疡、糜烂、肿瘤等病变。
2、超声
排除肝、胆、胰、肾等内脏的病变。
检查-其他检查:
1、胃功能检查
对症状严重或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患儿,可进行胃电图、胃排空、胃肠道压力检测等胃肠功能性检查,对其胃动力及感知功能进行评估,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2、胃食管24小时pH监测
还需要进行胃食管24小时pH监测,连续记录食管pH值的变化,了解食管的酸碱度,帮助医生判断有无胃食管酸反流。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儿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胃肠道病史、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史等情况,结合典型症状及体格检查作出初步诊断,然后进行其余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从而作出诊断。在诊断过程中,还应鉴别胃轻瘫、肠易激综合征等。
诊断-鉴别诊断:
1、胃轻瘫
二者均可出现腹胀、腹痛、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但胃轻瘫多见于年轻女性,较常见的原因有糖尿病、胃部手术、病毒感染、帕金森病等;而小儿胀气多见于学龄前和学龄儿童,是饮食和环境、胃肠运动功能紊乱、内脏感觉异常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以腹痛、腹胀、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与小儿胀气相似,但上述症状可在排便后缓解。
治疗-预计治疗:
小儿胀气的治疗目的在于迅速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此外,医生还会根据引起小儿消化不良的病因,采用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
治疗-一般治疗:
如果患儿是因为喂养不当所引起的胀气,那么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但需要特别注意饮食,尽量少食多餐。
治疗-药物治疗:
1、促胃肠动力药
可使用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药物,增加胃动力、促进胃十二指肠蠕动,增强胃排空,从而减轻胃胀气。
2、助消化药
常用药物如多酶片,既可促进食物吸收,又可迅速缓解胃胀气。
3、吸附剂
吸附剂的应用可降低腹部张力,常用药物二甲硅油可以减少肠道气体的形成,从而治疗腹部胀气。
4、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可以调节肠道的蠕动功能,改变肠道微生态,对缓解腹胀有一定的效果,常用药物如乳酸菌素片等。
5、抗生素
如阿莫西林、环丙沙星、呋喃唑酮等,可控制胃肠道感染,改善腹胀气的症状。
治疗-相关药物:
多潘立酮、莫沙必利、多酶片、二甲硅油、乳酸菌素片、阿莫西林、环丙沙星、呋喃唑酮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预计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经过积极治疗,一般可使症状得到缓解。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不利于正常生长发育。
预后-危害性:
反复发作的胀气可能会使患儿不适,不利于患儿的身心健康。
预后-治愈性:
经过正规治疗,多数可治愈。
日常-护理原则:
日常管理对于症状的缓解、疾病的控制十分重要。家长需要帮助患儿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心态,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以促进患儿身体尽快康复。
日常-生活管理:
1、在患儿进食半小时后,做排气操,或者顺时针按揉患儿的腹部,以促进气体的排出。
2、在喂奶时要注意避免过多的空气进入体内,产生胀气。
3、喂奶后抱起小儿拍嗝,可防止胀气。
4、防寒保暖,避免患儿受凉。
饮食-饮食调理:
家长要注意调整患儿饮食结构,科学喂养。
饮食-饮食建议:
1、多吃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
2、保持营养均衡,饮食多样化。
3、保持饮食规律,三餐规律定时定量,细嚼慢咽。
饮食-饮食禁忌:
1、少吃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2、避免食用萝卜、豆类、红薯、花生等易胀气的食物。
预防-预防措施:
1、注意科学喂养小儿,采用正确姿势喂奶。
2、积极治疗胃肠部等易引起胀气的疾患。
3、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凉。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