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新生儿便秘症状概述: 新生儿便秘(newborn constipation)是指新生儿出...
养生
症状名称: 新生儿便秘
症状概述:
新生儿便秘(newborn constipation)是指新生儿出现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等情况。患儿一般每2~3天或更长时间排便一次(或每周<3次),有时还可引起厌食及腹部不适感。临床以药物治疗、对因治疗及一般治疗为主,患儿经过积极治疗,通常预后良好。
英文名称: newborn constipation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一般不会遗传
主要病因: 与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内分泌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喂养因素、排便不规律、心理障碍、精神刺激或生活环境变化等因素有关
常见症状: 排便次数减少、排便量减少、大便干结、排便困难、腹胀、腹痛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便常规、粪便隐血试验、甲状腺功能检查、腹部X线、消化道造影、直肠活体组织检查、直肠肛管测压
发病部位: 其他
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
重要提醒: 一旦确诊,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以免影响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流行病学:
新生儿便秘以牛奶喂养儿多见,具体的发病率暂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发病率:
具体发病率尚无大样本流行病学数据统计。
好发人群:
以牛奶喂养儿多见。
症状-典型表现:
1、排便次数减少
当新生儿出现便秘时,排便次数将会减少,少数新生儿3~5天才排便1次。
2、大便干结
便秘的患儿排便量会减少,粪便呈块状且干燥、坚硬。
3、排便困难
粪便硬结、肠道蠕动降低等因素导致患儿排便困难,常伴肛门疼痛。有时会因排便擦伤肛门和肠黏膜,导致排出的粪便带有少许血丝和黏液,患儿常因排便时疼痛而哭闹。
4、腹胀、腹痛
患儿可出现下腹部坠胀、隐痛,同时伴随肠鸣、排气增多等现象。
症状-伴随症状:
由于粪便长期在体内滞留,会出现头痛、头晕、食欲不振、早饱等症状。
原因-总述:
新生儿便秘的原因有很多,既可由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内分泌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引起,也可由于喂养不当、排便不规律或精神刺激等因素所致。
原因-症状起因:
1、器质性因素
(1)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引起的肠道梗阻,如先天性巨结肠、肛门直肠畸形、肠闭锁、肠狭窄、幽门肥厚性狭窄等均可导致新生儿出现便秘的症状。
(2)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内分泌疾病也可以引起新生儿便秘。
(3)神经系统疾病: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大脑发育不全、脊髓脊膜膨出等,可造成排便反射中断或抑制副交感神经,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便秘。
2、功能性因素
(1)喂养因素:新生儿进食量少、食物缺乏纤维素、水分摄入不足、成分不适宜等因素都可导致便秘的发生。
(2)排便不规律:新生儿如果没有养成按时排便的条件反射,可能会抑制便意,促使肠道大量吸收水分,造成大便干燥,不易排出体外,形成便秘。
(3)其他:患儿因心理障碍、精神刺激或生活环境变化,也可能引起便秘。
原因-常见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先天性巨结肠、肛门直肠畸形、肠闭锁、肠狭窄、幽门肥厚性狭窄、大脑发育不全、脊髓脊膜膨出
就医-门诊指征:
1、新生儿排便次数减少;
2、粪便干结、排便费力;
3、伴厌食、腹胀、口臭等;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的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新生儿出现便秘时,家长可带患儿去新生儿科进行相关的检查和治疗。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相关有效证件、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患儿腹部、肛门等部位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患儿可能会有哭闹的现象,家属要正确认识这些检查,积极配合医生。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患儿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宝宝什么时候出现便秘症状的?
2、除了便秘外,宝宝还有其他的症状吗,如呕吐、腹胀等?
3、随着时间的变化,症状是否加重?
4、大便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带血?
5、患者排便的时候有什么异常吗?是否会哭闹呢?
6、是否在其他地方检查过?结果如何?
7、是否进行了治疗?效果如何?
8、宝宝以前有过胃肠、肛门等相关疾病吗?受过外伤或做过什么手术吗?
9、最近有没有吃什么不容易消化的食物?
10、患者有药物过敏史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宝宝得的是什么病?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需要做哪些检查?
3、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4、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治疗呢?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会不会对宝宝的身体造成不好的影响?
6、如果可以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宝宝身体还有其他的不适,会影响这次的治疗吗?
8、回家后该怎么护理?有哪些注意事项?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一般都会复查什么项目呢?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儿出现大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排便困难等表现时,需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通常先进行体格检查,以初步了解患儿的情况;之后可能会选择性地让患儿进行血常规、便常规、粪便隐血试验、甲状腺功能检查、腹部X线、消化道造影、直肠活体组织检查、直肠肛管测压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全身检查
首先对患儿整体情况进行检查,判断患儿的营养状态、皮肤表现、生长情况等是否正常。
2、腹部检查
其次是进行腹部检查。通过视诊观察患儿有无腹胀,有无肠型及蠕动波;触诊有无异常压痛和包块;听诊有无肠鸣音等。
3、肛门和直肠检查
必要时还可进行肛门和直肠的检查,观察患儿是否存在肛裂、瘘口等异常。检查肛管的张力情况,确定有无肛门狭窄、肛门闭锁等畸形。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通过血常规可查看患者体内是否有炎症感染,有利于明确病因。
2、便常规
可以了解消化道有无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及早发现胃肠炎等其他疾病。
3、粪便隐血试验
粪便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有重要的诊断价值,适用于病变部位出血较少,无法准确判断粪便中是否含有血液的患儿。
4、甲状腺功能检查
怀疑存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患儿,可行甲状腺功能检查,包括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总甲状腺素(TT4)、游离甲状腺素(FT4)、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等检测。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腹部X线
可以观察肠管的分布情况,同时判断新生儿是否存在粪便潴留的情况。
2、消化道造影
消化道造影可以提供清晰的直肠肛管影像,判定患儿是否存在解剖异常、先天性巨结肠等。
检查-病理检查:
直肠活体组织检查:可通过吸引活检等方式,取直肠活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判定直肠组织结构改变和肠壁神经元的发育情况。若发现神经节细胞缺乏及过量的无髓鞘神经,可除外先天性巨结肠。
检查-其他检查:
直肠肛管测压:通过直肠感觉功能、直肠顺应性、直肠肛管松弛反射、肛门内外括约肌压力等的检查,可反映直肠、肛门内外括约肌功能的客观指标,判定便秘的程度和类型。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会详细询问新生儿的病史、喂养情况等,再结合粪便的性状、排便次数等情况,一般可做出初步诊断。便常规、粪便隐血试验、甲状腺功能检查、腹部X线、消化道造影等辅助检查结果,有助于明确病因。
诊断-鉴别诊断:
新生儿便秘需与新生儿腹泻进行鉴别。有些便秘患儿,其肠道内可形成巨大粪块,不易排出,从而扩张直肠,肠液绕过粪块从肛口流出,可出现大便失禁的表现,容易被误诊为腹泻,医生可进行腹部触诊、直肠指检,若触及坚硬粪块可帮助鉴别。
治疗-预计治疗:
新生儿便秘的治疗目的为缓解症状、恢复肠道动力和排便功能。首先应明确病因,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还可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药物,并改善饮食及排便习惯,尽快解除便秘。必要时,还可考虑手术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培养患儿定时排便的习惯,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增加活动,有助于改善便秘等不适症状。
治疗-药物治疗:
1、泻剂
(1)容积性泻剂:包括可溶性纤维素(车前草等)和不可溶性纤维(植物纤维、木质素等)。容积性泻剂起效慢而副作用小、安全,故对轻症便秘有较好疗效。
(2)润滑性泻剂:如开塞露等,能润滑肠壁,软化大便,促进粪便排出,具有使用方便,起效快等优点,但不可长期使用。使用时,可将小儿开塞露剪开,轻轻推入肛门,注意防止划伤小儿肠道黏膜,使用约5~10分钟后,通常可促进排便。
(3)渗透性泻剂:常用的药物有乳果糖、山梨醇等,适用于粪块嵌塞或慢性便秘者的临时治疗措施,容积性泻剂疗效差的时候可以选择。
(4)盐类泻剂:硫酸镁等盐类泻剂可引起水电解质失衡等严重不良反应,使用时需谨慎。
(5)刺激性泻剂:包括含蒽醌类的植物性泻药(如大黄、番泻叶)、酚酞片、蓖麻油、双醋酚丁等。部分刺激性泻剂作用较为强烈,不适于长期使用,应在容积性泻剂和盐类泻剂无效时才使用。
2、肠动力剂
此类药物可通过对抗多巴胺的抑制作用发挥促动力作用,也可改善肠动力紊乱,常用药物为多潘立酮。
治疗-相关药物:
车前草、开塞露、乳果糖、山梨醇、硫酸镁、大黄、番泻叶、酚酞片、蓖麻油、双醋酚丁、多潘立酮
治疗-手术治疗:
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新生儿便秘,如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脊膜膨出的患儿,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新生儿便秘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预计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其他治疗:
使用药物后仍不能排便的患儿,可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小儿灌肠。
预后-一般预后:
新生儿便秘经过积极合理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预后-危害性:
便秘患儿若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可能造成肛裂、直肠脱垂、营养不良等后果,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其生长发育。
预后-治愈性:
大部分患儿通过积极治疗,可以达到临床治愈。
日常-护理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患儿的家属应遵医嘱给患儿用药,同时监测患者的排便情况。还可通过排便训练和腹部按摩,改善便秘的症状。
日常-用药护理:
家属需严格遵医嘱,给患儿用药,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患儿出现呕吐、腹泻等表现时,要及时告知医生。
日常-病情监测:
家属应记录患者每天的排便次数,密切观察大便的颜色和性状,从而了解治疗效果。
饮食-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起到辅助控制病情,促进患儿康复的作用。便秘的患儿可多饮水,同时适当增加菜水或果汁,以润滑肠道,促进粪便的排出。
饮食-饮食建议:
1、可在患者饮食中添加适量的食用糖,以增加肠道的蠕动。
2、多饮水,以防大便干燥。
饮食-饮食禁忌:
1、母乳喂养的患儿,其母亲在母乳期应避免摄入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2、规律喂养,避免暴饮暴食。
预防-预防措施:
1、提倡母乳喂养,若要人工喂养,则需要保证饮食卫生,保证糖分的摄入。
2、鼓励孩子多饮水。
3、每天定时大便,如果没有大便也要每天定时坐盆,以形成条件反射,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
4、若有全身性疾病或肠道疾病时,应积极进行治疗,以防止便秘。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