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新生儿气促症状概述: 新生儿气促(neonatal shortness of breat...
养生
症状名称: 新生儿气促
症状概述:
英文名称: neonatal shortness of breath
主要病因: 生理因素、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疾病、新生儿贫血、神经系统疾病、酸中毒、低血糖
常见症状: 呼吸增快、吸气性三凹征(吸气时胸骨上窝、肋间隙、剑突下凹陷)、呼气时呻吟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病原学检测、血气分析、超声心动图等
发病部位: 其他
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急诊科
好发人群:
症状-典型表现:
常表现为呼吸急促、节律不规则、呼气时呻吟等,严重者可出现吸气时胸骨上窝、肋间隙、剑突下凹陷(吸气性三凹征)。
原因-总述:
原因-症状起因:
1、生理性因素
新生儿肺发育尚未成熟,呼吸功能不健全、节律不规则,可出现新生儿气促。
2、病理性因素
病理性气促常由呼吸系统疾病及心脏疾病等引起。
(1)呼吸系统疾病:如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吸入性肺炎、湿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特发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2)心脏疾病:先天性心脏病。
(3)其他:新生儿贫血、神经系统疾病、酸中毒、低血糖等代谢性疾病等。
原因-常见疾病: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吸入性肺炎、湿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系统疾病、酸中毒、低血糖等。
就医-急诊指征:
1、急性进行性呼吸困难;
2、不停哭闹,烦躁不安,剧烈咳嗽,面唇青紫;
3、伴高热、寒战、呕吐;
4、伴反应低下、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意识丧失;
5、出现其他危急情况。
以上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出现气促,并有加重趋势;
2、新生儿食欲不佳、吸吮无力,面唇发紫;
3、经常哭闹、容易疲乏、身体浮肿、容易出汗;
4、伴发热、咳嗽、咳痰;
5、伴恶心、呕吐、腹泻等;
6、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需要暴露孩子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体格检查,穿易穿脱的衣裤,以免造成不便。
3、很多检查项目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或影响医生判断。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气促出现多久了?
2、随着时间的推移,呼吸困难有加重吗?
3、气促偶尔出现的还是持续存在?
4、有诱发因素吗?
5、是否存在气促加重或减轻的相关因素?
6、除气促外,是否还有其他症状和体征,例如发热、咳嗽、咳痰等?
7、是否去其他医院就诊过,做了哪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医生的诊断是什么?
8、是否治疗?采用了哪些治疗措施?
9、最近使用过哪些药物?
10、家里人有遗传相关疾病吗?
11、孩子出生多久了?
12、孩子是足月出生的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气促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
2、病情会怎么样发展?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5、这些治疗方法有风险吗?
6、治疗效果怎么样?
7、这个病严重吗,会影响孩子发育吗?
8、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有没有严重副作用?
9、回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什么?
10、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会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为了进一步明确病因,还会进行血常规、病原学检测、血气分析、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观察新生儿呼吸的频率和节律,有无呼吸急促、吸气三凹征、鼻翼煽动、呻吟、发绀等症状。
2、听诊
以发现有无呼吸音减低和粗湿啰音、哮鸣音及心脏杂音。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新生儿肺炎可见中性粒细胞增加,核左移,血小板可降低。
2、病原学检测
新生儿肺炎气管分泌物涂片及培养可见致病菌。分泌物病毒抗原检测可呈阳性反应。
3、血气分析
肺部情况较重患儿可有I型或者II型呼吸衰竭,可伴有代谢性酸中毒。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可显示肺部改变,有助于对肺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等做出诊断。
2、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可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并能估计其血液动力学改变、病变程度及范围。
检查-其他检查:
心电图检查可了解心脏状态,先天性心脏病可见心电图异常。
诊断-诊断原则:
诊断-鉴别诊断:
1、新生儿感染性肺炎
感染可以发生在出生前、娩出时及出生后,所以发病的早、晚不一。患儿的反应差、食欲不佳、吸吮无力、口吐泡沫,常有呼吸艰难、发绀等表现。有的患儿有咳嗽症状,有的则有呼吸暂停。大部分患儿肺部有细水泡音,但有部分小儿并无明显体征,需经X线检查才被证实。除根据病原体选用抗菌药物外,气急、发绀者尚需供氧,营养维持和保暖亦很重要。
2、吸入性肺炎
吸入性肺炎指吸入羊水或胎粪引起的肺炎。胎儿在宫内或娩出过程中如有缺氧会出现呼吸运动,以致吸入羊水或带有胎粪的羊水。足月小样儿及过期产儿相对较易发生这种情况。一般在生后即有气急、发绀等症状,肺部听诊可闻及水泡音。
3、湿肺
又名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增快。较多发生于足月儿或过期产儿。出生时有窒息史或剖腹产的小儿较易发病。小儿在生后2~5小时出现呼吸急促,呼吸60次/分以上,有时伴发绀和呻吟,但小儿一般情况尚佳。
4、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又称特发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发生在早产儿,娩出前缺氧、失血、剖腹产娩出或母有糖尿病的早产儿更易发生。这类小儿的肺泡缺乏表面活性物质,该物质的作用是使肺泡表面张力降低,防止肺泡在呼气时萎陷,所以呼气时肺泡表面张力大而趋于萎陷,在吸气时要使肺泡再张开需要费很大的劲。患儿生后不久呼吸快,至5~6小时症状已很明显,呼吸快伴有呼气时呻吟、吸气时三凹征、发绀、呼吸暂停。常有明显的缺氧和酸中毒。第2~3天是病情的严重阶段。本病较为严重,死亡率较高。
治疗-预计治疗:
治疗-治疗方法:
1、新生儿感染性肺炎
(1)呼吸道管理雾化吸入,体位引流,定期翻身、拍背,及时吸净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供氧有低氧血症或高碳酸血症时可根据病情和血气分析结果选用鼻导管、面罩、鼻塞CPAP给氧,或机械通气治疗,使血气维持在正常范围。
(3)抗病原体治疗细菌性肺炎可选用抗生素。衣原体肺炎首选红霉素;单纯疱疹病毒性肺炎可用阿昔洛韦;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可用更昔洛韦。
(4)支持疗法纠正循环障碍和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每日输液总量60~100ml/kg,输液速率应慢,以免发生心力衰竭及肺水肿;保证充足的能量和营养供给,酌情静脉输注血浆、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2、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治疗目的是保证通换气功能正常,待自身肺表面活性物质(PS)产生增加,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得以恢复。机械通气和应用PS是治疗的重要手段。
(1)放置在婴儿暖箱或辐射式抢救台上,保持皮肤温度在36.5℃;监测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和动脉血气。保证液体和营养供应;纠正酸中毒;原则上不主张使用抗生素,但若合并感染,应依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相应的抗生素。
(2)氧疗和辅助通气。轻症可选用鼻导管、面罩、头罩或鼻塞吸氧,严重者需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常频机械通气。
(3)PS替代疗法。已确诊的RDS或产房内防止RDS的预防性应用。
(4)关闭动脉导管。限制入液量,并给予利尿剂。吲哚美辛为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前列腺素E是胎儿及生后初期维持动脉导管开放的重要物质,而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可减少前列腺素E的合成,故有助于导管关闭。副作用包括肾功能损害、尿量减少、出血倾向等,停药后可恢复。布洛芬为非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剂。有研究显示,布洛芬治疗PDA与吲哚美辛具有同样的疗效,且不发生使用吲哚美辛的一些并发症,如减少肠系膜及肾脏血流,对肾脏的副作用更小。但对胎龄<27周的早产儿用药应慎重。对应用上述药物治疗无效,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且严重影响心肺功能,可考虑手术结扎。
预后-一般预后:
日常-护理原则:
1、用药护理
按医嘱用药、勿擅自停药或增减药量,勿自行使用其他药物,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掌握适应症、禁忌症和不良反应。
2、喂养护理
遵医嘱定时喂奶,喂奶后保持孩子头位抬高,右侧卧位,避免引起吐奶发生呛咳或误吸。
3、疾病护理
(1)保持孩子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孩子的口腔分泌物,孩子咳嗽协助拍背刺激痰液咳出。
(2)可遵医嘱进行家庭氧疗。
(3)注意保暖,但避免保暖过度,防止体温急剧上升。
4、病情监测
(1)观察孩子青紫部位,如口唇、甲床、四肢是否好转,观察有无呼吸困难、呼吸暂停、鼻翼煽动、呻吟等,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2)注意病情是否好转,若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及时就诊,以免耽误诊治。
5、复诊须知
按医嘱定期复诊,期间有任何不适随时到医院就诊。
预防-预防措施:
1、及时进行产检,如若有异常情况,如羊水过少、宫内感染等,应及时治疗。
2、积极治疗高危妊娠和分娩,如果没有明确指征,不建议择期剖宫产。
3、尽量避免过期产。
4、积极防治胎儿窒息缺氧。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