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婴儿喂养困难症状概述: 婴儿喂养困难(Feeding difficulties)是指婴儿...
养生
症状名称: 婴儿喂养困难
症状概述:
英文名称: Feeding difficulties
主要病因: 躯体器质性疾病、消化道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饮食安排或喂养方法不当
常见症状: 咀嚼困难,流涎,从嘴角溢出食物,咀嚼食物时哽咽和(或)窒息,进餐时间或咀嚼食物时间延长,拒食,粗糙食物进食过程弱,偏食或有限的食物种类,闻到食物气味时恶心或呕吐
检查项目: 血常规、凝血常规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染色体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核素显像、心脏断层显像、病理检查
发病部位: 其他
就诊科室: 小儿科
好发人群:
症状-典型表现:
咀嚼困难,流涎,从嘴角溢出食物,咀嚼食物时哽咽和(或)窒息,进餐时间或咀嚼食物时间延长,拒食,粗糙食物进食过程弱,偏食或有限的食物种类,闻到食物气味时恶心或呕吐,扰乱家庭生活节奏,最好在半睡着的状态喂养。
原因-总述:
原因-症状起因:
1、躯体器质性疾病
消化器官先天性缺陷或畸形,如兔唇、腭裂、幽门肥厚狭窄、食道气管瘘、贲门弛缓、肠吸收不良症等。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肺炎、肠炎等急性感染性疾病。肝炎、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营养不良、贫血、高血压、酸中毒、肾功不全、肠寄生虫病、缺乏锌或长期摄入无盐饮食等均可影响消化道功能,使胃肠平滑肌张力低下,消化液的分泌减少,酶的活力减低,而致食欲不振或厌食、拒食。
2、消化道疾病
消化道变态反应及服用引起恶心、呕吐的药物,如红霉素、磺胺等。
3、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受人体内外环境因素的刺激,使消化功能调节失去平衡。如强迫进食,家庭、学校或社会造成的精神压力,情绪低落、焦虑等。气温过热,温度太高,亦可影响神经系统调节和消化酶的活力。
4、饮食安排或喂养方法不当
这种情况最常见于婴幼儿。如奶嘴开孔太小,吸吮费力。将药物如鱼肝油、抗菌素等置于奶瓶中喂服,造成以后孩子拒奶。喂养或进食时间安排不当,生活不规律,经常用高蛋白、高糖或浓缩饮食可使食欲低下,长期形成挑食或偏食习惯。
原因-常见疾病:
先天性腭裂、先天性喉软骨发育不良、新生儿出血症、扩张型心肌病、新生儿肺炎、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21-三体综合征等。
就医-门诊指征:
1、婴儿不能正常吮吸进食,不能协调吸吮、吞咽和呼吸;
2、婴儿咀嚼困难,咀嚼食物时哽咽,流涎,从嘴角溢出食物;
3、婴儿食欲不振、偏食或挑食、拒食,闻到食物气味时恶心或呕吐;
4、婴儿进餐时间或咀嚼食物时间延长,粗糙食物进食过程弱等;
5、合并兔唇、腭裂等先天畸形;
6、伴智能落后、特殊面容、生长发育迟缓等;
7、伴颜面发紫、气喘、乏力、水肿等,警惕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能;
8、特殊药物服用史、饮食安排或喂养方法不当等;
9、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
就医-就诊科室: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或影响医生判断。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孩子出现喂养困难多久了?
2、孩子的食欲正常吗?
3、是否存在挑食、偏食、厌食或拒食等行为?
4、孩子会自己吸奶吗?吮吸力度如何?
5、食物会从鼻腔溢出吗?
6、孩子的发声功能正常吗?
7、还存在哪方面的问题?
8、您给孩子一天的食物或奶量是多少?
9、孩子的大小便是否正常?
10、孩子出生时发生过窒息吗?
11、母亲孕期患有哪些疾病?
12、母亲在怀孕时吃过哪些药品?
13、父亲在育儿前有无接触过有毒有害物质?
14、孩子或其母亲孕期有没有受到过放射线辐射?
15、家族中有没有遗传相关疾病?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孩子得了什么病?严重吗?
2、这个病是遗传病吗?
3、会影响孩子的发育吗?
4、需要做哪些检查?
5、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6、这些治疗方法有风险吗?
7、治疗效果怎么样?能治好吗?
8、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有没有严重副作用?
9、回家后应该怎么护理?
10、该怎么去监测孩子的病情?
11、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会进行体格检查作出初步判断,然后有选择性的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检查、染色体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核素显像、心脏断层显像、组织病理检查等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
检查-体格检查: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有助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2、凝血功能
新生儿出血症可见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延长。
3、甲状腺功能检查
有助于排查甲状腺疾病。
4、染色体检查
染色体异常有助于诊断21-三体综合征。
检查-影像学检查:
1、心电图检查
可了解心脏生物电变化,从而对各种心律失常及心肌病变作出诊断。
2、超声心动图
可显示心脏各部位结构的厚度、相互距离、活动强度及方向等,从而有助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对诊断扩张型心肌病有重要价值。
3、核素显像
见心肌不同程度的肥厚,心室腔扩大,室壁运动减弱,有助于诊断扩张型心肌病。
4、心脏断层显像
心脏断层显像可测定心室收缩功能,左心室、右心室分区的射血分数,以及左心室、右心室的高峰射血率等。
检查-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病变性质,心内膜心肌活检可作为扩张型心肌病与特异性心肌病鉴别诊断的参考。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在诊断时常需要仔细了解患儿的饮食情况,如家属每日喂养几次、是否给患儿添加了辅食等,另外可能还会询问患儿除了喂养困难以外还有什么其他症状,从而排查患儿是否有扩张型心肌病、21-三体综合征等能引起婴儿喂养困难的疾病。最后,根据患儿的典型症状并结合病史及相关检查,一般可以做出准确的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扩张性心肌病
扩张性心肌病以心脏极度增大,左、右心室内径、尤其是左心室扩张为特征。传统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近年来,随着心脏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原来认为是原发性的病例,发现了特异的致病原因,有些与基因的缺陷有关,有的与病毒感染相关。病程进展缓慢、隐匿,因此确定起病日期往往有困难。症状轻重不一,多表现为进行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出现气喘、乏力、水肿。体检可见脉搏减弱,脉压减小,颈静脉充盈,肝大等症状,心率增快,可有奔马律。
2、21-三体综合征
21-三体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征,是最早被确定的染色体病,60%患儿在胎内早期即夭折流产,存活者有明显的智能落后、特殊面容、生长发育障碍和多发畸形。常见症状包括智能落后、特殊面容、生长发育迟缓等,伴有多种畸形。染色体核型分析有助于鉴别诊断。
3、先天性腭裂
先天性腭裂是胚胎期腭突融合不全或完全不融合所致的口腔颌面部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主要临床表现为先天性腭部部分或完全裂开;进食困难,吮吸无力;进食时有液体从鼻腔流出;语音不清,伴程度不等的鼻音;部分患者伴有唇裂。部分患者伴有四肢及其他器官畸形。
4、新生儿出血症
新生儿出血症又称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VKDB),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使体内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活性降低而导致的出血性疾病。一半以上的患儿表现为急性颅内出血,其次为胃肠道出血,预后不良。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延长是本病的重要诊断指标,为对照的两倍以上即有诊断意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时间(CT)均可延长。但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血块退缩试验和纤维蛋白原正常。
治疗-预计治疗:
治疗-治疗方法:
1、饮食或喂养不当引起的喂养困难
针对婴儿的年龄特点,选择恰当的食物进行喂养,掌握正确的喂养技巧,在合适的环境中喂养儿童,重视婴幼儿的喂养问题,与婴儿建立良性的互动,保持生活规律。
2、疾病引起的喂养困难
除治疗原发病外,应该着重帮助小儿恢复消化功能,如给予胃蛋白酶、胰酶、稀盐酸、多酶片、维生素B12等。
治疗-相关药物:
预后-一般预后:
日常-护理原则:
1、母乳喂养
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有三个条件:①产妇能分泌充足的乳汁;②哺乳时出现有效的射乳反射;③婴儿有力的吸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我国卫生部制定的《婴幼儿喂养策略》建议生后6个月内完全接受母乳喂养。
2、人工喂养
与母乳喂养一样,人工喂养婴儿亦需要有正确的喂哺技巧,包括正确的喂哺姿势、婴儿完全醒觉状态,还应注意选用适宜的奶嘴和奶瓶、奶液的温度、喂哺时奶瓶的位置。喂养时婴儿的眼睛尽量能与父母(或喂养者)对视。
3、添加辅食
婴儿随着月龄增长及生长发育的逐渐成熟,食物需要从出生时的纯乳类向成人固体类食物转化过渡。过渡时期的食物称之为辅食。在食物转换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儿童对各类食物的喜爱和自我进食能力。添加辅食的时间应主要根据婴儿体格生长、神经发育以及摄食技能、社交技能几方面发育状况决定,一般在婴儿体重达6.5~7kg,能保持头颈姿势稳定、控制躯干运动、扶坐、用勺进食等,此时多为4~6个月龄,是口腔味觉和咀嚼功能发育的关键期。
4、注意事项
可在进食辅食后再饮奶,逐渐形成一餐代替一顿奶;食物清淡,无盐或低盐,少糖和油,不食用蜂蜜水或糖水。
预防-预防措施: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