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幼儿腹泻症状概述: 幼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综合征,也是一种常见的儿科...
养生
症状名称: 幼儿腹泻
症状概述:
幼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综合征,也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临床常见症状包括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水样便、腹痛、呕吐。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主要病因: 包括多种病原体感染、体质因素、饮食因素、气候因素等
常见症状: 大便次数增多、水样便、腹痛、呕吐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培养、小肠吸收功能试验、血常规检查、血生化检查、X线检查、小肠镜检查、皮肤点刺试验
发病部位: 肠、腹部
就诊科室: 小儿科、急诊科
重要提醒: 幼儿出现腹泻应及时治疗,以免发生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危及幼儿生命。
流行病学:
幼儿腹泻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好发于1岁~2岁幼儿,常于夏秋季节发病。
传染性:
感染性腹泻可能会传染。
发病率:
幼儿腹泻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但发病率暂无确切流行病学资料。
好发人群:
多发于1岁~2岁幼儿。
症状-分类:
1、病程分类
(1)急性腹泻:病程在2周以内。
(2)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至2个月。
(3)慢性腹泻:病程在2个月以上。
2、病情分类
(1)轻型:无脱水,无电解质平衡紊乱和酸碱失衡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电解质平衡紊乱或酸碱失衡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酸碱失衡症状。
3、病因分类
(1)感染性腹泻: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感染所致。
(2)非感染性腹泻:食饵性(饮食性)腹泻、症状性腹泻、过敏性腹泻及其他腹泻。
症状-典型表现:
1、大便次数增多
急性腹泻每天排便可达10次以上。
2、粪便性状改变
粪便多稀薄,严重的可呈水样便,含有少量黏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
3、其他
(1)腹痛,患儿可有腹痛症状,表现为哭闹、烦躁等。
(2)里急后重感,即肛门坠胀、便意频繁、排便不尽的感觉。
(3)溢乳或呕吐,患儿可出现溢乳或呕吐症状,严重者可吐咖啡色液体。
症状-伴随症状:
患儿可伴有畏寒、发热、精神欠佳、消瘦等症状。
原因-总述:
幼儿腹泻的病因包括多种病原体感染(如病毒、细菌、真菌)、体质因素(如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饮食因素(如喂养不当)、气候因素(如气候突然变化)等。
原因-症状起因:
1、病原体感染
(1)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以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
(2)肠道外感染:有时也可产生腹泻症状,如患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皮肤感染或急性传染病时,可由于发热、感染原释放的毒素、抗生素治疗而并发腹泻。有时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可同时感染肠道。
2、体质因素
(1)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酶活力偏低,但所需营养相对较多,胃肠负担较重。
(2)幼儿时期神经调节、内分泌、循环系统、肝功能、肾功能均发育不成熟,调节机能较差。
(3)幼儿机体及肠黏膜免疫功能不完善。幼儿胃酸偏少,胃排空较快,对进入胃内的细菌杀灭能力较弱;血清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M、IgA)和胃肠道分泌型IgA(SIgA)均较低。肠黏膜屏障的免疫防御反应及口服耐受机制均不完善,既容易罹患肠道感染,又容易发生食物过敏相关的腹泻。
3、饮食因素
(1)喂养不当可引起腹泻,多为人工喂养儿,原因为喂养不定时,饮食量不当,突然改变食物品种,或过早喂给大量淀粉或脂肪类食品;果汁,特别是含高果糖或山梨醇的果汁,可产生高渗性腹泻;肠道刺激物(调料、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也可引起腹泻。
(2)过敏性腹泻,如对牛奶或大豆制品过敏也可引起腹泻。
4、气候因素
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或由于口渴饮奶过多等都可能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引发腹泻。
原因-常见疾病:
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
就医-急诊指征:
1、短期内频繁大量水样腹泻、呕吐、哭闹、烦躁、精神欠佳。
2、伴高热、畏寒。
3、出现其他危及生命的病症。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腹泻症状。
2、粪便稀薄、大便带血。
3、体重下降。
4、伴发热、腹痛、呕吐。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病情平稳者,可到小儿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给患儿穿易于穿脱的衣服。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孩子腹泻出现多久了?
2、孩子除了腹泻外,还有其他不适吗?
3、自从孩子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4、孩子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5、孩子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6、孩子最近有吃什么不干净的、生冷的食物吗?有吃海鲜吗?
7、孩子有对什么过敏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
2、孩子的情况严重么?需要治疗么?
3、孩子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么?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孩子需要做什么检查?
7、孩子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孩子的治疗吗?
8、回家后该怎么护理?饮食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么?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儿出现腹泻症状时,家长应及时带其就医。医生首先会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初步判断病情。接下来可能建议患儿做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培养、小肠吸收功能试验、血常规检查、X线、小肠镜检查等,以明确病因。
检查-体格检查:
测量患儿体温,判断是否发热。并检查患儿腹部体征,是否有腹痛、肠鸣音,观察皮肤是否干燥,末梢循环是否良好等。
检查-实验室检查:
1、粪便常规检查
镜检可见少量黏液、脂肪滴或红、白细胞。
2、粪便培养
对确定腹泻的病原体有重要意义,一次粪便培养阳性率较低,需多次培养。
3、血常规检查
病毒性肠炎白细胞总数一般不增多,细菌性肠炎白细胞总数可增高或不增高,50%以上的患儿有杆状核增高,杆状核>10%,有助于细菌感染的诊断。
4、血生化检查
对腹泻较重的患儿,应及时检查血pH、二氧化碳结合力、碳酸氢根、血钠、血钾、血氯、血渗透压。这对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可明确胃肠道是否存在病变。
2、小肠镜检查
可观察并诊断全结肠和末端回肠是否存在病变。
检查-其他检查:
1、小肠吸收功能试验
可明确腹泻是否由小肠吸收功能不良引起。
2、其他
包括食物过敏方面的检查,如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等。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发病季节、病史(包括喂养史和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大便性状可以做出临床诊断。医生在诊断的过程中,还需除外细菌性痢疾、坏死性肠炎。
诊断-鉴别诊断:
1、细菌性痢疾
常有流行病学病史,起病急,全身症状重。便次多,量少,排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大便镜检有较多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大便细菌培养有志贺痢疾杆菌生长可确诊。
2、坏死性肠炎
中毒症状较严重,腹痛、腹胀、频繁呕吐、高热,大便呈暗红色糊状,逐渐出现典型的赤豆汤样血便,常伴休克。腹部立、卧位X线摄片呈小肠局限性充气扩张,肠间隙增宽,肠壁积气等。
治疗-预计治疗:
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不同时期的腹泻治疗重点各有侧重,急性腹泻多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抗感染;迁延及慢性腹泻则应注意肠道菌群失调及饮食疗法。
治疗-一般治疗:
1、饮食疗法
(1)继续饮食,满足生理需要,补充疾病消耗,以缩短腹泻后的康复时间,应根据疾病的特殊病理生理状况、个体消化吸收功能和平时的饮食习惯进行合理调整。病毒性肠炎多有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对疑似病例可暂停乳类喂养,改为豆类、淀粉类代乳品,或去乳糖配方奶粉以减轻腹泻,缩短病程。腹泻停止后逐渐恢复营养丰富的饮食,并每日加餐一次。
(2)严重呕吐者可暂时禁食4~6小时(不禁水),待好转后继续喂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
2、静脉营养
少数患儿不能耐受口服营养物质者,可采用静脉高营养。
治疗-药物治疗:
1、抗菌药
用于抗感染治疗。医生会针对病原体,选用合适的抗菌药,如针对细菌感染的抗生素、治疗寄生虫感染的抗寄生虫药、针对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药等。
2、葡萄糖、维生素、钾
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3、肠黏膜保护剂
如蒙脱石散,不仅可以止泻,还可同时保护肠道黏膜。
4、肠道微生态制剂
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定植和侵袭,控制腹泻。常用布拉酵母菌、鼠李糖乳杆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需氧芽孢杆菌、腊样芽孢杆菌制剂。
5、脑啡肽酶抑制剂
如消旋卡多曲,可以通过加强内源性脑啡肽来抑制肠道水、电解质的分泌,治疗分泌性腹泻。
治疗-相关药物:
蒙脱石散、布拉酵母菌制剂、鼠李糖乳杆菌制剂、双歧杆菌制剂、嗜酸乳杆菌制剂、需氧芽孢杆菌制剂、腊样芽孢杆菌制剂、消旋卡多曲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预计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及时正确治疗多预后良好。但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发生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危及幼儿生命。
预后-危害性:
若病程迁延可引起患儿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
预后-治愈性:
接受合理的治疗,一般能治愈。
日常-护理原则:
注意患儿的保暖和手部卫生,遵医嘱合理用药,并定期门诊复查。
日常-用药护理:
家属应遵医嘱按时、按量给患儿用药,不要擅自停药或更换药物。用药过程中还应注意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应及时就医。
日常-生活管理:
1、加强患儿臀部及肛周皮肤的护理,每次便后温水擦洗,保持清爽干燥。
2、保持卧室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室温18~22℃,湿度55%~60%)。
3、注意保暖,可以给患儿多喝热水。
4、讲究手部卫生,食具要定期消毒。
日常-病情监测:
家属应观察患儿腹泻的次数及量、排泄物的性状、尿量及精神状态等,如病情没有逐渐减轻或突然加重,应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应的处理。
饮食-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饮食建议:
1、腹泻期间应以低蛋白、低乳糖和低脂肪饮食为主,或者为半消化分解食物,以利于胃肠道的吸收,同时注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2、鼓励患儿少食多餐,饮食原则为由稀到稠、由少到多。
饮食-饮食禁忌:
忌吃生冷和刺激类食物、导致腹胀的食物及高糖、高脂的食物。
预防-预防措施:
1、合理喂养,人工喂养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代乳品。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乳品的保存和奶具、食具、便器、玩具和设备的定期消毒。
3、夏秋季是幼儿腹泻高发期,少去公共场所,避免交叉感染。
4、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对于即使没有消化道症状的幼儿,在因败血症、肺炎等肠道外感染必须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时,应遵医嘱加用微生态制剂,防止由于难治性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的腹泻。
5、注意气候变化,及时给幼儿添加衣被,避免受凉。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