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孕期口渴症状概述: 孕期口渴是指由于怀孕后机体新陈代谢增快等生理性因素,及妊娠期糖尿病等...
养生
症状名称: 孕期口渴
症状概述:
孕期口渴是指由于怀孕后机体新陈代谢增快等生理性因素,及妊娠期糖尿病等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口渴。主要症状包括口腔涎液缺乏,自觉口中干渴、缺水,不自觉想喝水等。多数患者通过正规的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主要病因: 主要为生理因素、妊娠期糖尿病等病理因素所致
常见症状: 自觉口中干渴、缺水,不自觉想喝水
检查项目: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血糖测定、尿液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内分泌激素测定、自身抗体测定
发病部位: 其他
就诊科室: 产科
重要提醒: 孕期经常口渴的女性应及时就医,查明原因,及时治疗。
流行病学:
孕期口渴暂无确切的发病率数据,也无特定好发人群。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发病率:
孕期口渴暂无确切的发病率数据。
好发人群:
目前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孕期口渴好发于某一人群。
症状-典型表现:
孕期口渴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口腔涎液缺乏,患者会自觉口中干渴、缺水,不自觉想喝水。若未及时补充水分,进而还会出现皮肤干燥、弹性下降等缺水表现。
症状-伴随症状:
轻度口渴时,患者可伴有疲乏、无力、尿少、头晕等;口渴严重者,可伴随咽下困难、声音嘶哑、心率加快。
原因-总述:
女性由于怀孕后激素水平变化以及全身血液量增加,容易出现口渴。此外,妊娠期糖尿病等疾病因素也可导致孕期口渴的发生。
原因-症状起因:
1、生理性因素
(1)妊娠期孕妇肾脏增大,肾血浆流量增多,造成尿量的增多,从而引起口渴。
(2)孕妇的基础代谢率在妊娠期早期稍有下降,但在妊娠中期渐增高,基础代谢增加使孕妇体温较正常人高,易出汗,带走大量的水分,因此孕妇常感口渴。
(3)天气炎热、空气干燥、饮水太少可引起生理性口渴,如若多喝水,症状会明显缓解,且不会持续。
2、病理性因素
(1)妊娠期糖尿病:引起孕期口渴最常见的疾病为妊娠期糖尿病,可引起三多症状(多饮、多尿、多食),孕妇由于多尿常感口渴。
(2)唾液腺疾病:唾液腺炎症、肿瘤、唾液腺导管结石、梗阻等,均可引发口渴症状。
(3)干燥综合征:是由淋巴细胞介导的外分泌腺损伤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一般情况下,口渴的同时常有伴少泪或无泪、阴道口干涩等症状。
(4)肺脏疾病:肺部功能衰弱,需经常用嘴来呼吸,往往会出现口干的现象。如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等。
(5)肾脏疾病:肾脏功能衰弱,丧失了保持水分的能力,就会使人产生口渴的感觉。如肾盂肾炎、血管球性肾炎、肾积水、尿崩症等都会引起口渴。
原因-常见疾病:
妊娠期糖尿病、唾液腺导管结石、干燥综合征、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肾盂肾炎、血管球性肾炎、肾积水、尿崩症
就医-门诊指征:
1、孕期反复出现口渴症状,持续不缓解。
2、伴有多饮、多食、多尿。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一般可到产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空腹血糖等抽血检查,可根据情况前一晚禁食,次日清晨空腹抽血,但注意警惕低血糖的发生。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某些药物控制血糖,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口渴的?
3、您还有别的症状吗?如多尿、多饮、多食等?
4、您经常口渴吗?
5、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6、过去是否有过相应的治疗?哪种治疗最有效?
8、您平时饮食习惯如何?是否不喜欢喝水?
9、您的居住环境怎么样?空气是否太过干燥?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总是口渴?还会出现更加严重的症状吗?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需要住院吗?
4、我可以用什么药物?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5、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其他治疗方法吗?
6、我需要治疗多长时间?能彻底治好吗?
7、我以后还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吗?要怎么预防?
8、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9、平时我该注意哪些事项?
检查-预计检查:
孕妇反复出现口渴、多尿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就医后,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建议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血糖测定、尿液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内分泌激素测定、自身抗体测定等来明确诊断。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本试验前连续3天正常饮食,检查前禁食至少8小时,检查时,5分钟内口服含75g葡萄糖的液体300ml,分别抽取孕妇服糖前及服糖后1、2小时的静脉血,测定血糖水平。判断标准是空腹及服糖后1小时、2小时的血糖值分别低于5.1mmol/L、10.0mmol/L、8.5mmol/L,此三项中任何一项升高即可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
2、空腹血糖测定(FPG)
孕妇具有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因素或者医疗资源缺乏地区,建议妊娠24~28周首先检查FPG。FPG≥5.1mmol/L,可以直接诊断GDM,不必行OGTT;FPG小于4.4mmol/L,发生GDM可能性极小,可以暂时不行OGTT;FPG≥4.4mmol/L且<5.1 mmol/L时,应尽早行OGTT。
3、尿液检查
(1)尿液葡萄糖检查:先行尿液葡萄糖定性检查,正常人尿液葡萄糖为阴性,糖尿病时尿糖可为阳性。当尿糖阳性时再行尿糖定量测定。
(2)尿酮体测定:正常人尿液酮体为阴性。尿酮体测定对糖尿病酮症及酮症酸中毒患者极为重要。当酮体产生增多时,尿中排出的酮体也相应增多。一般尿中酮体量为血酮体量的5~10倍。
4、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用于评价糖尿病的控制程度。当糖尿病控制不佳时,糖化血红蛋白可升高。对高血糖特别是血糖和尿糖波动较大的患者,有独特的诊断意义。
5、内分泌激素测定
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垂体激素等,可对相关激素在机体内的含量进行测定。
6、自身抗体测定
是诊断自身免疫病的重要方法,有助于诊断免疫系统疾病。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如是否患有糖尿病等,再结合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血糖测定、尿液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内分泌激素测定、自身抗体测定等检查结果,一般可作出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应鉴别妊娠期糖尿病、干燥综合征等。
诊断-鉴别诊断:
1、妊娠期糖尿病
指妊娠期首次发现或发病的糖尿病,即妊娠在先,出现糖尿病表现在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由于多尿,患者会感到口渴,常在产检时发现血糖异常。主要发病机制暂时不明,可能与葡萄糖需要量增加、胰岛素抵抗和分泌相对不足有关。
2、干燥综合征
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患者除口渴外,常有唾液腺和泪腺受损功能下降而出现口干、口角干裂、溃疡,伴眼干燥,少泪,眼痒,有烧灼感,自觉眼内异物感,或伴有其他外分泌腺干燥症,如鼻干、胃酸缺乏等,常合并其他结缔组织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等。
治疗-预计治疗:
生理性的轻症口干、口渴通常经过科学喝水、一般治疗即可缓解症状;病理性的口渴则需明确诊断,针对引起口渴的原发病进行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1、饮食治疗
大部分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仅需要控制饮食量与种类,即能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每日摄入总能量应根据不同妊娠前体质量和妊娠期的体质量增长速度而定。
2、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可降低妊娠期基础胰岛素抵抗,每餐30分钟后进行一种低至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对母儿无不良影响,可自10分钟开始,逐步延长至30分钟。
治疗-药物治疗:
不能通过其他方法使血糖达标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首先推荐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可酌情使用二甲双胍和格列本脲等口服降糖药。
治疗-相关药物:
二甲双胍、格列本脲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孕期口渴的治疗周期一般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预计治疗费用:
孕期口渴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孕期口渴经过正规有效的治疗,一般可缓解症状。
预后-危害性:
未及时补充水分可导致脱水等,严重可危及生命。
预后-治愈性:
通过积极治疗,一般可缓解症状。
日常-护理原则:
患者平时应注意日常护理,听从医嘱,若症状严重需及时就医,不要擅自用药。
日常-生活管理:
1、避免室内空气干燥,尽量保持一定的湿度。
2、干燥综合征患者外出时可戴墨镜和口罩,随身携带口腔喷雾剂。
3、感到口渴时及时补充水分。
4、规律作息,保持良好心情,不良作息或者情绪会影响患者内分泌调节,从而加重病情。
饮食-饮食调理:
孕期口渴的患者平时应注意保证膳食平衡,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应避免高糖食品,可少食多餐。
饮食-饮食建议:
1、糖尿病患者应多食用血糖指数低及糖分低的水果,如桃、柠檬、梨等。
2、可多食用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特别是含有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粗粮、杂粮等食物,如燕麦、黑米、大麦、全麦、荞麦等。
3、孕妇每天至少要摄人2000m水,不要口渴才饮水。此外,还应多摄入果汁和蔬菜汁,在补充水分的同时,还可以补充维生素。
饮食-饮食禁忌:
1、避免摄取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如咖啡等,因为其具有利尿和刺激神经的作用。
2、不要抽烟、喝酒。
预防-预防措施:
1、孕妇切忌口渴才饮水,因为口渴说明体内水分已经失衡。应每隔两小时饮水一次,每日8次,总量在两千毫升左右。
2、适当的运动,控制孕期体重,避免体重增长过快导致妊娠期糖尿病。
3、孕期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焦虑情绪会引起一些具有抵抗胰岛素作用的激素分泌,从而使血糖升高。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