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None
药材名称: 大麦别名: 稞麦、牟麦、饭麦、赤膊麦性味归经: 味甘,性凉;归脾、肾经药材分类: 植物中...
养生
药材名称: 大麦
别名: 稞麦、牟麦、饭麦、赤膊麦
性味归经: 味甘,性凉;归脾、肾经
药材分类: 植物
中药材概述:
大麦,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大麦HordeunvulgareL.的颖果。具有健脾和胃,宽肠,利水的功效。主治腹胀,食滞泄泻,小便不利。
功效-功能:
健脾和胃,宽肠,利水。
功效-主治:
腹胀,食滞泄泻,小便不利。
功效-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或研末。外用:炒研调敷;或煎水洗。
功效-注意事项:
朱丹溪:“大麦初熟,人多炒食,此物有火,能生热病。”(引自《纲目》)
功效-相关论述:
1、《别录》:“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
2、《新修本草》:“大麦面平胃,止渴,消食,疗胀。”
3、《本草拾遗》:“调中止泄,令人肥健。”
4、《食疗本草》:“久食之,头发不白;和针沙,没石子等染发黑色,久服甚宜人,熟即益人。”
5、《食性本草》:“大麦补虚劣,壮血脉,益颜色,实五脏,化谷食,久食令人肥白,滑肌肤。为面,胜小麦,无躁热。”
6、《本草衍义》:“缠喉风食不能下,将此(大麦)面作稀糊令咽之,既滑腻容易下咽,以助胃气。”
7、《纲目》:“宽胸下气,凉血,消积进食。”
临床应用:
药膳食疗:
大麦米粥:
功效:宽中下气、利小便。适宜于因中焦气阻、失其运化而引起的腹胀、小便不利等症。
原材料:大麦米50克。红糖或蜜适量。
做法:先将大麦米碾碎,以水煮粥如常法,熟后放入红糖。
用法:随意服用。
临床应用-相关配伍:
1、治食饱烦胀,但欲卧者:大麦面熬微香,每白汤服方寸匕。(《肘后方》)
2、治卒小便淋涩痛:大麦三两,水二大盏,煎取一盏三分,去滓,入生姜汁半合,蜜半合,相和,食前分为三服服之。(《圣惠方》)
3、治蠼螋尿疮:大麦研末调敷,日三上。(《伤寒类要》)
4、治汤火灼伤:大麦炒黑,研末,油调搽之。(《纲目》)
加工保存-采收加工:
4-5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药材鉴别-药材性状:
果实呈梭形,长8-12mm,直径1-3mm。表面淡黄色,背面为外稃包围,具5脉,先端长芒已断落;腹面为内稃包围,有1条纵沟。质硬。断面粉性,白色。气无,味微甘。
植物学信息-植物种属:
禾本科大麦属大麦。
植物学信息-形态特征:
越年生草本。秆粗壮,光滑无毛,直立,高50-100cm。叶鞘松弛抱茎;两侧有较大的叶耳;叶舌膜质,长1-2mm;叶片扁平,长9-20cm,宽6-20mm。穗状花序长3-8cm(芒除外),径约1.5cm,小穗稠密,每节着生3枚发育的小穗,小穗通常无柄,长1-1.5cm(除芒外);颖线状披针形,微具短柔毛,先端延伸成8-14mm的芒;外稃背部无毛,有5脉,顶端延伸成芒,芒长8-15cm,边棱具细刺,内稃与外稃等长。颖果腹面有纵沟或内陷,先端有短柔毛,成熟时与外稃粘着,不易分离,但某些栽培品种容易分离。花期3-4月,果期4-5月。
植物学信息-分布区域:
我国各地普遍栽培。
植物学信息-生长见习:
大麦适应性强,分布很广,寒冷和温暖的气候均能生长。以疏松、肥沃的微碱性土壤栽培,酸性强的红壤不宜栽培。
植物学信息-繁殖方式:
用种子繁殖。
植物学信息-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一般于10-11月播种,先播冬性品种和半冬性品种,后播春性品种。在整好的地上,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播,深度以2-3cm为宜,播后盖土。
植物学信息-病虫防治:
1、病害:白粉病,可用波美0.5度石硫合剂喷雾。2、虫害:蝼蛄、蛴螬、金针虫为害根部,可用90%敌百虫500g加水500kg,浇在受害苗附近进行防治。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