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None
药材名称: 橄榄核别名: 青果核性味归经: 甘、涩,温毒性: 无毒药材分类: 植物中药材概述: 橄榄...
养生
药材名称: 橄榄核
别名: 青果核
性味归经: 甘、涩,温
毒性: 无毒
药材分类: 植物
中药材概述:
橄榄核,中药名。为橄榄科植物橄榄Canariumalbum(Lour.)Raeusch.的果核,主要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解毒,敛疮,止血,利气之功效,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冻疮,疳疮,天疱疮,肠风下血,睾丸肿痛。
功效-功能:
解毒,敛疮,止血,利气。
功效-主治:
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冻疮,疳疮,天疱疮,肠风下血,睾丸肿痛。
功效-用法用量:
内服:烧存性研末,3-6g;或磨汁。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撒或调敷;或磨汁涂。
功效-注意事项:
《本经逢原》:“过服令人呕泻。”
功效-相关论述:
1、《纲目》:“磨汁服,治诸鱼骨鲠及食鲙成积,又治小儿痘疮倒黡,烧研服之,治下血。”
2、《本草备要》:“烧灰,敷疰疳。”
临床应用-相关配伍:
1、治口疮,喉癣,喉痈:橄榄核(煅存性)、抱出鸡之蛋壳(煅存性)、方儿茶、人中白(煅)各一钱,上冰片三分。共研细末,收好。每用少许,吹之。(《王氏医存》
2、治耳足冻疮:橄榄核烧研,油调涂之。(《纲目》引《乾坤生意》)
3、治鱼骨鲠:(1)橄榄核为末,以顺流水调服二钱。(《丹台玉案》)(2)青果核磨汁,含咽。(《食物中药与便方》)
4、治疮子倒靥:橄榄子核中截断,水磨少许服,立发。(《普济方》)
5、解河豚毒:(橄榄)核磨汁或研末,急流水调服。(《本草从新》)
6、治打扑青肿疼痛:青果核磨水,频扫患处,其毒肿立退。(《寿世保元》)
加工保存-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肉,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药材性状:
果核梭形,暗红棕色,表面有3条纵棱,棱间有2条弧形弯曲的沟。质坚硬,破开后内分3室,各有种子1颗,内果皮分2层,外层较厚,红褐色,内层较薄,黄色。种子红棕色,膜质。子叶2片折叠,白色或黄白色,油性。气清香。以颗粒均匀、饱满、无霉变者为佳。
植物学信息-植物种属:
橄榄科植物橄榄。
植物学信息-形态特征:
橄榄,常绿乔木,高10-20m。有胶粘性芳香的树脂。树皮淡灰色,平滑;幼枝、叶柄及叶轴均被极短的柔毛,有皮孔。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15-30cm;小叶11-15,长圆状披针形,长6-15cm,宽2.5-5cm,先端渐尖,基部偏斜,全缘,秃净,网脉两面均明显,下面网脉上有小窝点,略粗糙。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与叶等长或略短;萼杯状,3浅裂,稀5裂;花瓣3-5,白色,芳香,长约为萼之2倍;雄蕊6,插生于环状花盘外侧;雌蕊1,子房上位。核果卵形,长约3cm,初时黄绿色,后变黄白色,两端锐尖。花期5-7月,果期8-10月。
植物学信息-分布区域:
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植物学信息-生长环境:
生于低海拔的杂木林中,有栽培。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