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None
药材名称: 珍珠拉丁文名: Margarita别名: 真珠、蚌珠、真珠子、药珠、珠子、濂珠性味归经:...
养生
药材名称: 珍珠
拉丁文名: Margarita
别名: 真珠、蚌珠、真珠子、药珠、珠子、濂珠
性味归经: 味甘、咸,性寒;归心、肝经
药材分类: 动物
医保类型: 医保(珍珠粉)
中药材概述:
珍珠,中药名。为珍珠贝科珠母贝属动物合浦母贝、珠母贝、大珠母贝、长耳珠母贝或蚌科帆蚌属动物三角帆蚌、冠蚌属动物褶纹冠蚌、无齿蚌属动物背角无齿蚌等贝壳中外套膜受刺激形成的珍珠。具有安神定惊,明目去翳,解毒生肌的功效。主治心神不宁,心悸失眠,多梦健忘;高热烦躁、神昏抽搐之急慢惊风,癫痫抽搐;目赤翳障,视物不清;诸疮肿毒,溃久不敛;梦遗,滑精,白浊;皮肤色斑;跌打损伤,金疮伤;肾虚耳聋,五心烦热,盗汗;脾虚积热,脘腹胀满,气逆呕恶等。
功效-功能:
安神定惊,明目去翳,解毒生肌。
功效-主治:
主要用于治疗心神不宁,心悸失眠,多梦健忘;高热烦躁、神昏抽搐之急慢惊风,癫痫抽搐;目赤翳障,视物不清;诸疮肿毒,溃久不敛;梦遗,滑精,白浊;皮肤色斑;跌打损伤,金疮伤;肾虚耳聋,五心烦热,盗汗;脾虚积热,脘腹胀满,气逆呕恶等。
功效-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每次0.3-1g,多入丸、散,不入汤剂。外用:研末干撒、点眼或吹喉。
功效-禁忌:
中西药配伍禁忌:
1、不宜与四环素类、异烟肼同用,形成络合物,降低溶解度,影响吸收。
2、不宜与洋地黄同用,增强作用和毒性。
3、不宜与磷酸盐(磷酸氯化喹啉、磷酸可待因等)、硫酸盐(硫酸亚铁、硫酸甲苯磺丁脲)等同用,可以产生沉淀,使疗效降低。
4、不宜与小檗碱同用,容易降低疗效。
功效-注意事项:
1、须研成极细粉末应用,“否则伤人脏腑,外掺肌肉作疼”(《本草求真》)。
2、重坠之品,孕妇不宜;病不由火热者勿用(《本草经疏》)。
3、疮毒者内毒未净,遂用珍珠“以生肌,转难收口”(《本草新编》)。
功效-化学成分:
含碳酸钙,占90%以上;无机元素有Ca、Mn、Sr、Gu、Fe等;含一定量的有机物角壳蛋白及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亮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赖氨酸、精氨酸、脯氨酸等多种氨基酸,以丙氨酸和甘氨酸含量最高,可达4.77mg/g和4.66mg/g左右。此外还含有卟啉类化合物(PFC),并从中得到单体成分PCM-1。
功效-药理作用:
1、抑制脂褐素和清除自由基作用:珍珠粉混悬液有抑制脂褐素和清除自由基作用。
2、抗肿瘤作用:珍珠粉提取物对实验小鼠肉瘤细胞、肺癌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延长淋巴性白血病小鼠的生存时间。
3、创伤修复作用:用珍珠膏可使家兔耳背实验性创伤灶在12天内完全愈合,可见纤维素渗出,白细胞活跃。珍珠粉对兔眼角膜烫伤有治疗作用。
4、其他作用:珍珠提取液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珍珠粉有抗衰老、抗心率失常作用;其含有的碳酸钙有中和胃酸作用,能缓解溃疡之泛酸、胃痛。
功效-相关论述:
1、《本草经集注》:治目肤翳。
2、《药性论》:治眼中翳障自膜。亦能坠痰。
3、《海药本草》:主明目,除面黯,止泄。合知母疗烦热消渴,以左缠根治小儿黑麸豆疮入眼。
4、《日华子本草》:安心、明目。
5、《本草衍义》:小儿惊热药中多用。
6、《纲目》:安魂魄,止遗精、白浊,解痘疔毒。
7、《本草汇言》:镇心,定志,安魂,解结毒,化恶疮,收内溃破烂。
8、《本经逢原》:缎灰入长肉药及汤火伤敷之。
临床应用:
1、治大人惊悸怔忡,癫狂恍惚,神志不宁,及小儿气血未定,遇触即惊,或急慢惊风,癫痫搐搦:真珠一钱(研极细末),茯苓、钩藤、半夏曲各-两,甘草、人参各六钱(同炒黄,研极细末)。总和匀,炼蜜丸龙眼核大。每服一丸,生姜汤化下。(《本草汇言》)
2、治小儿惊啼及夜啼不止:真珠末、伏龙肝、丹砂各一分,麝香一钱。同研如粉,炼蜜和丸如绿豆大。候啼即温水下一丸;量大小,以意加减。(《圣济总录》真珠丸)
3、治小儿中风,手足拘急:真珠末(水飞)一两,石膏末一钱。每服一钱,水七分,煎四分,温服,日三。(《圣惠方》)
4、治风痰火毒、喉痹,及小儿痰搐惊风:珍珠三分,牛黄一分。上研极细,或吹或掺;小儿痰,以灯心调服二、三分。(《医级》珠黄散)
5、治口内诸疮:珍珠三钱,硼砂、青黛各一钱,冰片五分,黄连、人中白各二钱(煅过)。上为细末,凡口内诸疮皆可掺之。(《丹台玉案》珍宝散)
6、治眼久积顽翳,盖覆瞳人:真珠一两,地榆三两(锉)。以水二大盏,同煮至水尽,取出真珠,以醋浸五日后,用热水淘令无醋气,即研令极细。每以铜箸,取少许点翳上,以瘥为度。(《圣惠方》)
7、治风热眼中生赤脉,冲贯黑睛,及有花翳:真珠一分,龙脑半分,琥珀一分,朱砂半分,硼砂二豆大。同细研如粉。每日三、五度,以铜箸取少许,点在眦上。(《圣惠方》真珠散)
8、治一切诸毒疽疮,穿筋溃络,烂肌损骨,破关通节,脓血淋漓,溃久不收之证:真珠一钱(研极细末),胞衣一具(烘燥,研极细末);白蜡一两,猪脂油一两,火上共熔化,和入胞衣末、真珠末,调匀。先以猪蹄汤淋洗毒疮净,将蜡油药,轻轻敷上,再以铅粉麻油膏药贴之。(《本草汇言》油蜡膏)
9、治下疳皮损肉烂,痛极难忍,及诸疮新肉已满,不能生皮,又汤泼火烧皮损内烂,疼痛不止者:青缸花五分,珍珠一钱(研极细),真轻粉一两。上三味共研千转,细如飞面。凡下疳初起皮损,搽之;腐烂疼痛者,甘草汤洗净,猪脊髓调搽;如诸疮不生皮者,用此干掺。又妇人阴蚀疮。亦可搽。汤泼火烧痛甚者,用玉红膏调搽之。(《外科正宗》珍珠散)
10、治发斑:珠子七个研碎,用新水调匀服之。(《儒门事亲》发斑药)
临床应用-相关配伍:
1、珍珠配生石膏:珍珠清心肝之火,镇心安神定惊;生石膏,辛甘大寒,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內清肺胃之火,外解肌表之热,兼治气分实热。二药配伍,解热镇惊,治疗小儿惊风抽搐。
2、珍珠配石决明:珍珠清心肝经之火,明目退翳;石决明咸寒,善清肝火,又补肝阴,为明目良药。二药配伍,研粉点眼,治疗目赤翳障。
3、珍珠配冰片:珍珠清热解毒,敛疮生肌;冰片辛苦微寒,辛散苦泄,芳香走窜,内服开窍醒神,外用清热生肌。二药合用,研粉外敷,治疗疮疡已溃,久不收口。
4、珍珠配水牛角:水牛角性寒,入营血,凉血解毒;珍珠镇心定惊。二药合用,共清心肝血热,治疗热入心营,高热神昏谵语,惊狂,小儿急惊等。
临床应用-鉴别用药:
1、珍珠与珍珠母:二者来源于同一动物,均为性寒、质重、沉降之品,有镇心安神清肝明目退翳、敛疮之功效,治疗心悸失眠,心神不宁及肝火上攻之目赤肿痛,目生翳障,湿疮溃烂等。然珍珠为动物体内的病理产物,其外贝壳的珍珠层亼药方为珍珠母。珍珠重在镇惊安神,用于治疗心悸失眠,心神不宁及惊风,癫痫等神志失常之患,且敛疮作用好,能够生肌长肉;珍珠母重在平肝潜阳,多用于肝阳上亢、肝火上攻之头晕目眩、目赤肿痛等,其安神、敛疮作用均不及珍珠,且没有生肌之效。
2、珍珠与磁石:二者均能重镇安神,治疗惊悸失眠、小儿惊风。然珍珠清热坠痰,解毒敛疮,去腐生新,偏于治疗热病惊痫,目赤翳障,口疮,疮疡不敛;磁石补肾益精,镇潜肝阳,纳气平喘,又治疗肝阳上亢,肾不纳气,眩晕虚喘。
临床应用-相关药品:
珍珠散、牛黄降压胶囊、珠珀惊风散。
临床应用-相关方剂:
珍珠丸(《圣济总录》)、珠黄散(《医级》)、治发斑药方(《儒门事亲》)。
临床应用-药膳食疗:
慈禧珍珠茶:
1、功效:适用于面部皮肤衰老等、润肌泽肤、美容养颜。
2、原材料:珍珠2g,茶叶适量。
3、做法:先将珍珠2g研磨成极细的粉,再用沸水冲泡茶叶2g。
4、用法:以茶汁送服珍珠粉,每隔10天服用1次。
加工保存-采收加工:
天然珍珠,全年可采,以12月为多。从海中捞起珠蚌,剖取珍珠,洗净即可。人工养殖的无核珍珠,在接种后2-3年采收的珍珠质量较佳。采收的适宜时间为秋末,因河蚌分泌珍珠质主要在4-11月。采收后及时将珍珠置于饱和盐水中浸5-10min,洗去粘液,最后用清水洗净即可。
加工保存-炮制方法:
1、珍珠粉:
(1)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晾干,捣碎,研成极细粉。
(2)取净碎珍珠置乳钵内,加入适量水研细,再加多量水,搅拌,倾出混悬液,下沉部分再按上法反复操作数次,直至研尽,合并混悬液,静置后,分取沉淀,干燥,研散。
2、豆腐制珍珠:取原药材,置布袋内,扎固,与豆腐同置锅内加适量水煮2h,取出,洗净,干燥,研成粗粉,反复水浸淘洗,除去悬浮物至水清,再水飞成极细粉。每珍珠100kg,用豆腐80kg。
3、煅珍珠:取净珍珠,大小分开,置铁锅内,上面扣一碗,用中火加热,煅至爆炸声尽,取出,晾凉,水飞或研成极细粉。
加工保存-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
动物学信息-动物属种:
珍珠贝科珠母贝属动物合浦珠母贝、珠母贝、大珠母贝、长耳珠母贝或蚌科帆蚌属动物三角帆蚌、冠蚌属动物褶纹冠蚌、无齿蚌属动物背角无齿蚌等贝壳。
动物学信息-形态特征:
1、合浦母贝,贝壳为斜四方形,壳质较脆,壳长50-90mm,宽18-32mm,高与长相近,较大个体高可达100mm以上。壳顶位于前方,两侧有耳,前耳较后耳稍小。两壳不等,右壳较平,左壳稍凸,右壳前耳下方有一明显的足丝凹陷。背缘平直;腹缘圆,壳面淡黄褐色,同心生长轮脉极细密,成片状,薄脆易脱落,壳中部常呈磨损状近腹缘的排列紧密,延伸成小舌末端稍翘起,足丝孔大,足丝呈毛发状。壳内面中部珍珠层厚而发达,具极强的珍珠光泽。有的外套膜受刺激后,上皮组织急剧裂殖,形成珍珠囊,且不断分泌珍珠质,才逐渐形成珍珠。壳内面边缘淡黄色,无珍珠层。铰合线直,有一突起主齿,沿铰合线下方有一长齿片。韧带紫褐色,前上掣肌痕明显,位于壳顶下方,闭壳肌痕大,长圆形,前端稍尖,位于壳中央稍近后方。
2、珠母贝:贝壳呈不规则圆形,壳质坚厚,一般壳长110-150mm,大者可达200mm左右,高与长近等,左壳稍凸略大于右壳,壳顶位于背缘前端并向前弯,右壳顶前方有一凹陷,为足丝出孔,两壳耳不明显,壳表面棕褐色或绿褐色,壳顶光滑,暗绿色,其余部分被有同心形鳞片,鳞片延伸至壳的边缘呈棘状或锯齿状,中部鳞片常脱落,多数留有淡白色放射状。壳内面珍珠层厚,有虹彩光泽,铰合线直,无齿,韧带强壮,紫褐色,前上掣肌痕较小,闭壳肌痕宽大,长圆形,略呈葫芦状,外套缘黑色,肛门膜具黑色素,肥厚宽大,顶端有一小突起。
3、大珠母贝:贝壳近五边形,略圆,壳质坚实厚重,成体壳长超过200mm,大者可达300mm以上,重大4-5kg,是珍珠贝中最大的一种,壳稍平,壳顶位于背缘前端,前耳小,无后耳。壳表面鳞片排列不规则,呈灰黄褐色,放射肋淡褐色,老贝壳体鳞片常脱落,显露珍珠层,放射肋不明显。壳内面具很厚的银白色珍珠层,边缘部黄褐色。铰合部后端稍突出。韧带宽厚,脱落后有一凹痕。闭壳肌痕宽大,的肾形,痕面不平滑,有许多横纹。肛门膜舌形,末端宽圆。
4、长耳珠母贝:贝壳近方形,壳长100mm 左右,个体比合浦珠母稍大,壳顶位于前方,无前耳,后耳较长,成翼状突起,右壳较平,左壳稍凸。壳表边缘鳞片层薄,成片翘起。壳内面具银白色珍珠层,闭壳肌痕细长。
5、三角帆蚌,贝壳大而扁平,壳质坚硬,外形略呈三角形。左右两壳顶紧接在一起,后背缘长,并向上突起形成大的三角形帆状后翼,前背缘短小,呈尖角状。腹缘近直线,略呈弧形。壳面不平滑,壳顶部刻有粗大的肋脉。生长线同心环状排列,距离宽。贝壳内面平滑,珍珠层乳白色。
6、褶纹冠蚌,贝壳较大,略呈不等边三角形。前背缘冠突不明显,后部长高,后背缘向上斜出伸展成为大形的冠。壳的后背部自过错顶起向后有一系列的逐渐粗大的纵肋。腹级长近直线。壳面深黄绿色至黑褐色,壳顶常受侵蚀而丢失表层颜色。珍珠层有光泽。
7、背角无齿蚌,贝壳外形呈有角突的卵圆形,前端稍圆,后端呈斜切状,腹缘呈弧形。后背部有自壳顶射出的三条粗肋脉。壳面绿褐色。闭壳肌痕长椭圆形。壳内面珍珠层乳白色。
动物学信息-分布区域:
1、合浦母贝:分布于广东、广西沿海,尤以北部湾较为常见,广西合浦产量最高。
2、珠母贝: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及西沙群岛等沿海为育珠的良种之一。
3、大珠母贝:分布于海南及西沙群岛为热带亚热带种。
4、长耳珠母贝:生境与分布同合浦珠母贝。
5、三角帆蚌:分布于河北、江苏、安徽、浙江等地。
6、褶纹冠蚌:分布于全国各地。
7、背角无齿蚌:分布于全国各地。
动物学信息-道地产区:
海水珍珠主要产于广东、海南、广西、浙江、台湾等沿海地区;淡水珍珠主产于安徽、江苏、黑龙江等地。海水与淡水珍珠均有天然与人工育珠,以广东合蒲产者为道地药材。
动物学信息-生长环境:
1、合浦母贝:栖息于风浪较平静的海湾中,泥沙、岩礁或砾较多的海底,以足丝固着生活于岩礁或石块上,以潮流通畅、水质较肥的海区生长较好。从低潮线附近至水深10m左右均有生长,通常在5m的深处较多。以硅藻为主食,适且生长温度在15-30℃之间,产卵期5-10月,生长速度较快,一般2年壳高即可达70mm左右。
2、珠母贝:栖息于潮间带低潮线附近,以足丝固着于岩礁缝际或珊瑚礁内,且多固着于背风浪的岩石基部。
3、大珠母贝:多栖息于水深20m左右的海区,在60m的深处也能采到。
4、长耳珠母贝:生境和分布同合浦珠母贝。
5、三角帆蚌:生活于淡水泥底稍带沙质的河湖中。
6、褶纹冠蚌:生活于江河、湖泊的泥底,行动迟缓。
7、背角无齿蚌:生活于江河湖沼泥底。
药材鉴别-药材性状:
本品呈类球形、长圆形、卵圆形棒形等,直径1.5-8mm。表面类白色、浅粉红色、浅黄色、浅蓝色等,半透明,光滑或微有凹凸,具特有的彩色光泽。质坚硬,破碎面显层纹。无臭,无味。
药材鉴别-饮片性状:
1、珍珠粉:为乳白色的极细粉,以舌舔之不具沙性,臭微,味淡。
2、豆腐制珍珠、煅珍珠:形同珍珠粉。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