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None
药材名称: 杜松别名: 崩松、棒松性味归经: 味甘、苦,性平毒性: 无毒药材分类: 植物中药材概述:...
养生
药材名称: 杜松
别名: 崩松、棒松
性味归经: 味甘、苦,性平
毒性: 无毒
药材分类: 植物
中药材概述:
杜松,中药名。为柏科植物杜松JuniperusrigidaS.etZ.的枝叶及球果。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具有祛风,镇痛,除湿,利尿之功效。常用于风湿关节痛,痛风,肾炎,水肿,尿路感染。
功效-功能:
祛风,镇痛,除湿,利尿。
功效-主治:
风湿关节痛,痛风,肾炎,水肿,尿路感染。
功效-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捣敷。
功效-注意事项:
孕妇以及有严重肾病者不可使用。
功效-药理作用:
抑菌作用。
功效-相关论述:
1、《吉林中草药》:“发汗,利尿,镇痛。治关节炎。”
2、《宁夏中草药手册》:“利湿。”
3、《内蒙古中草药》:“清热,发汗,利尿,祛风湿。(治)尿路感染,肾炎,布氏杆菌病,风湿性关节炎。”
临床应用-相关配伍:
治风湿关节炎:杜松枝叶、冷蒿(白蒿)、三春柳、麻黄、照山白各30g,煎汤熏洗。。(《山西中草药》)
加工保存-采收加工:
秋季采球果,夏秋采枝叶,晒干备用。
药材鉴别-药材性状:
干燥成熟球果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7-8mm,紫褐色或蓝黑色,有光泽,表面稍带白粉。内含种子2-3枚,也有1枚或4枚者。种子卵圆形,长约6mm,褐色,先端尖,有4条不显著的棱角。气芳香特殊,味甘。
植物学信息-植物种属:
柏科植物杜松。
植物学信息-形态特征:
杜松,又名刺柏、刚桧、软叶杜松、崩松、棒儿松。灌木或小乔木,高达10米;枝条直展,形成塔形或圆柱形的树冠,枝皮褐灰色,纵裂;小枝下垂,幼枝三棱形,无毛。叶三叶轮生,条状刺形,质厚,坚硬,长l.2-1.7厘米,宽约1毫米,上部渐窄,先端锐尖,上面凹下成深槽,槽内有1条窄白粉带,下面有明显的纵脊,横切面成内凹的“V”状三角形。雄球花椭圆状或近球状,长2-3毫米,药隔三角状宽卵形,先端尖,背面有纵脊。球果圆球形,径6-8毫米,成熟前紫褐色,熟时淡褐黑色或蓝黑色,常被白粉;种子近卵圆形,长约6毫米,顶端尖,有4条不显著的棱角。
植物学信息-分布区域:
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宁夏等地。
植物学信息-生长环境:
在东北地区常生长在海拔500m以下地带,在华北、西北地区生长于海拔1400-2200m地带。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