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None
药材名称: 独叶岩珠别名: 密珠、石枣、岩豆、鸭舌性味归经: 味甘、淡,性寒。入肝、肾经毒性: 无毒...
养生
药材名称: 独叶岩珠
别名: 密珠、石枣、岩豆、鸭舌
性味归经: 味甘、淡,性寒。入肝、肾经
毒性: 无毒
药材分类: 植物
中药材概述:
独叶岩珠,中药名。为兰科植物齿瓣石豆兰BulbophyllumlevineiSchltr.的全草。分布于浙江、广东、云南等地。具有滋阴清热,解毒消肿之功效。常用于阴虚内热,热病口渴,肺热咳喘,咽喉肿痛,口腔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乳痈,疔疮。
功效-功能:
滋阴清热,解毒消肿。
功效-主治:
阴虚内热,热病口渴,肺热咳喘,咽喉肿痛,口腔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乳痈,疔疮。
功效-用法用量:
内服:6-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
功效-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慎用。
功效-相关论述:
1、《全国中草药汇编》:“滋阴降火,清热消肿。治急性咽炎,扁桃体炎,口腔炎,热性病高热、口渴等。”
2、《浙江药用植物志》:“主治阴虚内热,肺热喘咳,小儿惊风,咽喉肿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临床应用-相关配伍:
1、麻疹并发肺炎:(齿瓣石豆兰)鲜全草30g,水煎频频饮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2、咽喉肿痛:(齿瓣石豆兰)鲜全草30-60g。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3、面疔,乳腺炎:(齿瓣石豆兰)鲜全草适量,捣烂外敷;或全草加丁萝卜、地胆草、穿心莲各9-15g。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加工保存-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蒸后晒干。
植物学信息-植物种属:
兰科植物齿瓣石豆兰。
植物学信息-形态特征:
根状茎纤细,匍匐生根。假鳞茎在根状茎上聚生,近圆柱形或瓶状,长5-10毫米,中部粗2-4毫米,顶生1枚叶,基部被鞘或鞘腐烂后残留的纤维。叶薄革质,狭长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3-4厘米,罕有达9厘米的,中部宽5-7(-14)毫米,先端近锐尖,基部收窄为长4-10毫米的柄,边缘稍波状,上面中肋常凹陷。花葶从假鳞茎基部发出,纤细,直立,光滑无毛,高出叶外;总状花序缩短呈伞状,常具2-6朵花;花序柄粗约0.5毫米,疏生2-3枚筒状鞘;花苞片直立,狭披针形,比花梗连同子房短,长2-3.5毫米,先端渐尖;花膜质,白色带紫;中萼片卵状披针形,凹的,长4-5毫米,基部上方宽1.5-2毫米,中部以上骤然变狭并且增厚,先端急尖,边缘具细齿,具3条脉;侧萼片斜卵状披针形,长5-5.5毫米,与中萼片近等宽,中部以上增厚,向先端骤狭呈尾状,基部贴生在蕊柱足上而形成兜状的萼囊,边缘全缘,具3条脉;花瓣靠合于萼片,卵状披针形,长达3.5毫米,中部宽1.5毫米,边缘具细齿,具1条脉,先端长急尖;唇瓣近肉质,中部以下具凹槽,向外下弯,摊平后为披针形,长2-2.5毫米,基部近截形并与蕊柱足末端连接而形成不动关节,先端近急尖,全缘;蕊柱长约1.2毫米;蕊柱齿很短,丝状,长约0.5毫米;蕊柱足弯曲,长约1.5毫米,其分离部分长0.5毫米;药帽半球形,前端收窄呈喙状,上面中央具1条密生细乳突的龙骨背。花期5-8月。
植物学信息-分布区域:
分布于浙江、广东、云南等地。
植物学信息-生长环境:
附生于林内树上或石壁上。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