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None
药材名称: 番薯藤别名: 红苕藤、番苕藤性味归经: 味甘、涩,性微凉。归脾、胃经毒性: 无毒药材分类...
养生
药材名称: 番薯藤
别名: 红苕藤、番苕藤
性味归经: 味甘、涩,性微凉。归脾、胃经
毒性: 无毒
药材分类: 植物
中药材概述:
番薯藤,中药名。为旋花科植物番薯Ipomoeabatatas(L.)Lam.的茎叶。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具有止血止泻通经之功效。常用于吐泻,便血,血崩,乳汁不通,痈疮。
功效-功能:
止血止泻通经。
功效-主治:
吐泻,便血,血崩,乳汁不通,痈疮。
功效-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24g。外用:捣敷。
功效-注意事项:
大量服用根芽或茎的嫩头可引起中毒。
功效-药理作用:
降血糖作用。
功效-相关论述:
1、《本草求原》:“敷虫蛇咬,并痈肿毒痛,毒箭,同盐捣汁涂蜂螫。”
2、《岭南采药录》:“治蛇虎咬,舌肿,霍乱抽筋。”
3、《四川中药志》:“通乳汁,溃痈疮,排脓。治妇人乳汁不通,痈疮久不溃脓,大便中带血及红崩、腹泻。”
临床应用:
1、吐泻,便血,血崩。
2、乳汁不通,痈疮。
3、引产。
临床应用-相关配伍:
1、治妇人乳少:番薯叶六两,和猪腩肉煎汤尽量饮之。(《岭南采药录》)
2、治面疔:番薯叶一两,金丝蜘蛛一只,黄糖少许。捣烂敷。(《岭南草药志》)
3、治对口疮:番薯叶、虾酱各适量,共捣烂敷。(《岭南草药志》)
4、治狂狗咬伤:生番薯叶和黄糖共捣烂贴,每日换二次,连贴数天。(《岭南草药志》)
加工保存-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切段,晒干,生用或鲜用。
植物学信息-植物种属:
旋花科植物番薯。
植物学信息-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地下部分具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块根,块根的形状、皮色和肉色因品种或土壤不同而异。茎平卧或上升,偶有缠绕,多分枝,圆柱形或具棱,绿或紫色,被疏柔毛或无毛,茎节易生不定根。叶片形状、颜色常因品种不同而异,也有时在同一植株上具有不同叶形,通常为宽卵形,长4-13厘米,宽3-13厘米,全缘或3-5(-7)裂,裂片宽卵形、三角状卵形或线状披针形,叶片基部心形或近于平截,顶端渐尖,两面被疏柔毛或近于无毛,叶色有浓绿、黄绿、紫绿等,顶叶的颜色为品种的特征之一;叶柄长短不一,长2.5-20厘米,被疏柔毛或无毛。聚伞花序腋生,有1-3-7朵花聚集成伞形,花序梗长2-10.5厘米,稍粗壮,无毛或有时被疏柔毛;苞片小,披针形,长2-4毫米,顶端芒尖或骤尖,早落;花梗长2-10毫米;萼片长圆形或椭圆形,不等长,外萼片长7-10毫米,内萼片长8-11毫米,顶端骤然成芒尖状,无毛或疏生缘毛;花冠粉红色、白色、淡紫色或紫色,钟状或漏斗状,长3-4厘米,外面无毛;雄蕊及花柱内藏,花丝基部被毛;子房2-4室,被毛或有时无毛。开花习性随品种和生长条件而不同,有的品种容易开花,有的品种在气候干旱时会开花,在气温高、日照短的地区常见开花,温度较低的地区很少开花。蒴果卵形或扁圆形,有假隔膜分为4室。种子1-4粒,通常2粒,无毛。由于番薯属于异花授粉,自花授粉常不结实,所以有时只见开花不见结果。
植物学信息-分布区域: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