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None
药材名称: 蜡梅花别名: 黄梅花、腊梅花、铁筷子花、雪里花、巴豆花、蜡花性味归经: 味辛、甘、微苦,...
养生
药材名称: 蜡梅花
别名: 黄梅花、腊梅花、铁筷子花、雪里花、巴豆花、蜡花
性味归经: 味辛、甘、微苦,性凉。归肺、胃经
毒性: 小毒
药材分类: 植物
中药材概述:
蜡梅花,中药名。为蜡梅科植物蜡梅Chimonanthuspraecox(Linn.)Link的花蕾。分布于华东及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解暑清热,理气开郁之功效。常用于暑热烦渴,头晕,胸闷脘痞,梅核气,咽喉肿痛,百日咳,小儿麻疹,烫火伤。
功效-功能:
解暑清热,理气开郁。
功效-主治:
暑热烦渴,头晕,胸闷脘痞,梅核气,咽喉肿痛,百日咳,小儿麻疹,烫火伤。
功效-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浸油涂或滴耳。
功效-注意事项:
孕妇慎服。
功效-药理作用:
1、蜡梅碱具有类似士的宁样作用,可引起哺乳动物强烈抽搐。
2、心脏抑制作用、降血压作用。
功效-相关论述:
1、《纲目》:“解暑,生津。”
2、《青岛中草药手册》:“清凉解暑,生津除烦,开胃散郁。主治心烦口渴,气郁胃闷,烫伤,火伤,消化不良,痰热壅滞瘿瘤结核等症。”
临床应用-相关配伍:
1、治汤火伤:蜡梅花(以)茶油浸(涂)。(《岭南采药录》)
2、治久咳:铁筷子花9g。泡开水服。(《贵州民间药草》)
临床应用-附注:
除本种外,尚有西南各省产的云南蜡梅,花也可提取蜡梅浸膏供药用。
加工保存-采收加工:
移栽后3-4年开花。在花刚开放时采收。用无烟微火炕到表面显干燥时取出,等回潮后,再行复炕,这样反复1-2次,炕到金黄色全干即成。
加工保存-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梗、叶,筛去灰屑。
加工保存-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药材鉴别-药材性状:
药材性状
花蕾圆形、短圆形或倒卵形,长1-1.5cm,宽4-8mm。花被片叠合,棕黄色,下半部被多数膜质鳞片,鳞片黄褐色,三角形,有微毛。气香,味微甜后苦,稍有油腻感。以花心黄色、完整饱满而未开放者为佳。
饮片性状
参见“药材性状”项。
植物学信息-植物种属:
蜡梅科植物蜡梅。
植物学信息-形态特征:
蜡梅,又名蜡木、岩马桑、臭蜡梅、荷花蜡梅、金黄茶、大叶蜡梅。落叶灌木,高达4米;幼枝四方形,老枝近圆柱形,灰褐色,无毛或被疏微毛,有皮孔;鳞芽通常着生于第二年生的枝条叶腋内,芽鳞片近圆形,覆瓦状排列,外面被短柔毛。叶纸质至近革质,卵圆形、椭圆形、宽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有时长圆状披针形,长5-25厘米,宽2-8厘米,顶端急尖至渐尖,有时具尾尖,基部急尖至圆形,除叶背脉上被疏微毛外无毛。花着生于第二年生枝条叶腋内,先花后叶,芳香,直径2-4厘米;花被片圆形、长圆形、倒卵形、椭圆形或匙形,长5-20毫米,宽5-15毫米,无毛,内部花被片比外部花被片短,基部有爪;雄蕊长4毫米,花丝比花药长或等长,花药向内弯,无毛,药隔顶端短尖,退化雄蕊长3毫米;心皮基部被疏硬毛,花柱长达子房3倍,基部被毛。果托近木质化,坛状或倒卵状椭圆形,长2-5厘米,直径1-2.5厘米,口部收缩,并具有钻状披针形的被毛附生物。花期11月至翌年3月,果期4-11月。
植物学信息-分布区域:
分布于华东及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植物学信息-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灌丛或水沟边。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