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None
药材名称: 辟汗草别名: 野苜蓿、品川萩、铁扫把、散血草、省头草、野长生果、鸡头花草、鸡虱子草、黄香...
养生
药材名称: 辟汗草
别名: 野苜蓿、品川萩、铁扫把、散血草、省头草、野长生果、鸡头花草、鸡虱子草、黄香草木犀、臭苜蓿、败毒草、香马料、蛇退草
性味归经: 味辛、甘、微苦,性凉
毒性: 小毒
药材分类: 植物
中药材概述:
功效-功能:
功效-主治:
功效-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或烧烟熏。
功效-注意事项:
内服不可过量。
功效-化学成分:
草木犀茎叶及花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香豆精。小花草木犀全草含香豆精,β-谷甾醇,多种糖类如葡萄糖,果糖,山梨糖,棉子糖,纤维二糖等。
功效-药理作用:
1、草木犀有抗疟作用,能使疟原虫形态破坏、死亡,使感染鸡疟的红细胞数减少或消失。
2、小花草木犀含高量蛋白质,为良好牧草饲料,但曾报告马、羊等牲畜食本品过多可引致麻痹,可能与含香豆精类化合物有关。
功效-相关论述:
1、《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清热解毒,杀虫,利小便。治皮肤疮,风丹,赤白痢,淋病。”
2、《上海常用中草药》:“和中,健胃,化湿。治暑湿胸闷,口腻口臭,头胀头痛。”
3、《贵州草药》:“清热解毒,敛阴止汗。治白口疮,虚汗,皮肤瘙痒。”
4、《陕西中草药》:“止痢截疟,健胃化湿。治痢疾,疟疾,口臭,头痛。”
5、《安徽中草药》:“治颈淋巴结结核,湿疮疥癣。”
6、《河北中草药》:“健脾胃,整肠道。适用于消化不良,痢疾后重,脘腹不适,湿热带下之症。”
7、《福建药物志》:“治疖、疮毒。”
8、《浙江药用植物志》:“芳香化浊,清暑湿。”
临床应用-相关配伍:
1、治暑热胸闷头胀:省头草、淡竹叶、丝瓜络各9g,鲜荷叶半张。水煎服。(《安徽中草药》)
2、治暑热暑湿:省头草、藿香、通草各9-15g。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3、治赤白荆疾:草木犀、仙鹤草各15g,青木香9g。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4、治疟疾:省头草30g,煎汤。在疟发前1h服用。(《吉林中草药》)
5、治尿路感染:省头草、车前草、海金砂藤各15g。煎服。(《安徽中草药》)
6、治白口疮:辟汗草(印度草木屝)捣绒取汁,搽患处。(《贵州草药》)
7、治湿疮疥癣:省头草、黄柏、苍术、白芷、雄黄、艾叶各9g,蜈蚣5条。共研细末,以草纸卷成条,点燃熏患处。(《安徽中草药》)
8、治皮肤瘙痒:辟汗草(印度草木犀)60g。煨水洗患处。(《贵州草药》)
9、治颈淋巴结结核:省头草60g,白酒500g,浸泡7d。每服药酒15-30g,每日2-3次。(《安徽中草药》)
加工保存-采收加工:
6-8月开花期割取地上部分,鲜用或晒干,切段备用。
加工保存-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润透,切段,干燥。
加工保存-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药材鉴别-药材性状:
全株或切成小段。茎直立,多分枝,外表有纵棱,绿色或黄绿色。三出复叶,互生,有柄,小叶片多皱缩,展平后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1-3cm,宽0.5-1cm,先端钝圆或近平截,有纤柔小齿;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齿;托叶线形,长约5mm。总状花序纤细,腋生或顶生,花多数,小形,长3-4mm;花萼钟形,花冠蝶形,黄色,二体雄蕊,质轻脆或稍韧,气芳香。
以色绿、芳香气浓者为佳。
植物学信息-植物种属:
植物学信息-形态特征:
植物学信息-分布区域:
植物学信息-道地产区:
植物学信息-生长环境: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