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None
药材名称: 夏至草别名: 夏枯草、白花夏枯草、白花益母、灯笼棵、风轮草、小益母草、假茺蔚、假益母草(...
养生
药材名称: 夏至草
别名: 夏枯草、白花夏枯草、白花益母、灯笼棵、风轮草、小益母草、假茺蔚、假益母草(江苏)、风车草(河北)
性味归经: 味辛、微苦,性寒;归肝经
药材分类: 植物
中药材概述:
夏至草,中药名。为唇形科植物夏至草Lagopsissupina(Steph.)IK.-Gal.的全草。具有养血活血,清热利湿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产后瘀滞腹痛,血虚头昏,半身不遂,跌打损伤,水肿,小便不利,目赤肿痛,疮痈,冻疮,牙痛,皮疹瘙痒。
功效-功能:
养血活血,清热利湿。
功效-主治:
月经不调,产后瘀滞腹痛,血虚头昏,半身不遂,跌打损伤,水肿,小便不利,目赤肿痛,疮痈,冻疮,牙痛,皮疹瘙痒。
功效-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2g;或熬膏。
功效-注意事项:
1、《滇南本草》:“外障可用,内障不可用。”
2、《四川中药志》1982年版:“孕妇慎用。”
功效-相关论述:
1、《滇南本草》:“清肝热,除肝风,暴赤火眼,目珠胀痛,外障可用。”“开肝郁,行肝气。”“止牙齿疼痛,烧洗冻疮。”
2、《陕西中草药》:“活血,调经。治贫血性头昏,半身不遂,月经不调。”
3、《青藏高原药物图鉴》:“治沙眼、结膜炎、遗尿等。”
4、《四川中药志》1982年版:“活血祛瘀,清热利尿,解毒。用于产后瘀滞腹痛,跌打损伤,水肿,疮痈,皮肤痒疹。”
临床应用-相关配伍:
1、治产后瘀滞腹痛,跌打损伤:夏至草15g,川刘寄奴15g,金丝梅15g,香通15g。水煎服。
2、治水肿,小便不利:夏至草30g,马鞭草30g。水煎浓汁服。(1-2方出自《四川中药志》1982年)
加工保存-采收加工:
夏至前盛花期采收,晒干或鲜用。
加工保存-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喷洒清水,稍润,切中段,干燥,筛去灰屑。
加工保存-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
药材鉴别-药材性状:
茎呈类方柱形,有分枝,长12-30cm,被倒生细毛。叶对生,黄绿色至暗绿色,多皱缩,完整叶片展平后呈掌状3全裂,裂片具钝齿或小裂,两面密被细毛;叶柄长。轮伞花序腋生;花萼钟形,萼齿5,齿端有尖刺;花冠钟状,类白色。小坚果褐色,长卵形。质脆。气微,味微苦。
植物学信息-植物种属:
唇形科夏至草属夏至草。
植物学信息-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5-35cm。茎直立,方柱形,分枝,被倒生细毛。叶对生;有长柄,被细毛;叶片轮廓近圆形,直径1.5-2cm,掌状3深裂,裂片再2深裂或有钝裂齿,两面均密生细毛,下面叶脉凸起。春夏开花,花轮有花6-10朵,无梗或有短梗,腋生;苞片与萼筒等长,刚毛状,被有细毛;花萼钟形,外面被有细毛,喉部有短毛,具5脉和5齿,齿端有尖剌,上唇3齿较下唇2齿长;花冠白色,钟状,长约7mm,外面被有短柔毛,冠筒内面无毛环,上唇较下唇长,直立,长圆形,内面有长柔毛,下唇平展,有3裂片;雄蕊4,二强,不伸出;花柱先端2裂,裂片相等,圆形。小坚果褐色,长圆状三棱形,有鳞粃。花期3-4月,果期5-6月。
植物学信息-分布区域: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植物学信息-道地产区:
产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自产自销。
植物学信息-生长环境:
野生于低山的水边、路旁旷地上。
植物学信息-生长见习:
喜向阳湿润的环境,对土地要求不严,但以保水能力较好的壤土栽培为好。
植物学信息-繁殖方式:
用分株繁殖或种子繁殖。
植物学信息-栽培技术:
1、分株繁殖:夏至草为宿根性草本,于春季萌发前将根茎挖出,根据老蔸大小分成若干株,按行株距30cm×30cm左右栽植。 2、种子繁殖:于4-5月在畦上按30cm左右行距开浅沟,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0.5cm左右,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注意除草、松土,过密处适当间苗。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