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None
药材名称: 石莼别名: 石被、纸菜、海莴苣、海白菜、绿菜、猪母菜、青菜婆性味归经: 味甘、咸,性寒毒...
养生
药材名称: 石莼
别名: 石被、纸菜、海莴苣、海白菜、绿菜、猪母菜、青菜婆
性味归经: 味甘、咸,性寒
毒性: 无毒
药材分类: 植物
中药材概述:
石莼,中药名。为石莼科植物石莼UlvalactucaL.、孔石莼UlvapertusaKjellm.、裂叶石莼UlvafasciataDelile的藻体。石莼分布于浙江至广东、海南沿岸;黄海、渤海沿岸较少,孔石莼分布于我国沿海均有分布,辽宁、山东较多,但由北向南逐渐稀少,裂叶石莼分布于福建南部、台湾及广东沿海。具有利水消肿,软坚化痰,清热解毒之功效。用于水肿,颈淋巴结肿大,瘿瘤,高血压,喉炎,疮疖,急、慢性肠胃炎,疳疾。
功效-功能:
利水消肿,软坚化痰,清热解毒。
功效-主治:
主治用于水肿,颈淋巴结肿大,瘿瘤,高血压,喉炎,疮疖,急、慢性肠胃炎,疳疾。
功效-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功效-注意事项:
孕妇及脾胃虚寒,内有湿滞者慎服。
功效-药理作用:
1、凝血作用。
2、负性肌力作用。
功效-相关论述:
《本草拾遗》:“下水,利小便。”
临床应用-相关配伍:
1、治水肿、小便不利:石莼、蛎菜、车前各15g。煎服。
2、治喉炎、颈淋巴结肿:石莼、铁钉菜、大青叶各15g。煎服。(1-2方出自《中国药用海洋生物》)
3、治喉炎:石莼15g,大青叶15g,蛇莓12g。煎服。(《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4、治疮疖、瘾瘤:石莼、铜藻等量(15-30g),煎服。外用:将等量的石莼和铜藻捣碎敷患处。(《中国药用海洋生物》)
加工保存-采收加工:
冬、春两季采收,洗净,晒干。
药材鉴别-药材性状:
1、石莼,藻体淡绿色或绿色,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水浸展平后,叶状体近卵形,边缘常略有波状皱褶。表面稍有白霜。质极松软,膜质,极易破碎。气微、味淡。
2、孔石莼,叶状体卵形、披针形或近圆形,有多数大小不等的孔,或不规则的裂片,边缘皱缩,略呈波状。
3、裂片石莼,叶状体不规则二叉分裂形成或多或少的舌状或线状裂片,边缘平滑或具不规则的齿状突起,有时亦呈波状。
植物学信息-植物种属:
石莼科植物石莼、孔石莼、裂叶石莼。
植物学信息-形态特征:
1、石莼又名:岩头青、海青菜、菜石莼。藻体淡黄绿色,高10-40cm。体膜质,由两层细胞组成,近似卵形,边缘常略有波状皱褶,或呈宽广的叶片状,中部厚约45μm左右,近基部厚约120-140μm。细胞不规则排列,直径10-20μm,切面为亚方形,每个细胞有一杯状叶绿体和1-3个淀粉核。 2、孔石莼又名:大本青苔菜,海菠菜,海条。幼藻黄绿色,逐渐长成蓝绿色,片状,高10-40cm。单生或2-3株丛生,藻体变异较大,有卵形、椭圆形、披针形及圆形等,边缘皱褶稍呈波状,膜质。两层细胞,厚约70μm,近基部厚约130-180μm,甚至可达500μm。藻体上有大小不等的孔,随着藻体生长,几个小孔可成为较大的孔,最后形成不规则的裂片。细胞横切面可见垂直延伸,长为宽的2-3倍。固着器盘状,无柄。 3、裂片石莼,藻体暗绿色,一般高10-12cm,也可达60cm。不规则二叉分裂。裂片似舌状或线状,边缘不规则波状或钝齿状。膜质,厚70-80μm。
植物学信息-分布区域:
1、分布于浙江至广东、海南沿岸,黄海、渤海沿岸较少。 2、我国沿海均有分布,辽宁、山东较多,但由北向南逐渐稀少。 3、分布于福建南部、台湾及广东沿海。
植物学信息-生长环境:
1、生长在海湾内,中、低潮带的岩石上或石沼中。 2、生长在中、低潮带及大干潮线附近的岩石上或石沼中。 3、生长在风浪较小的中潮带岩石上或低潮带石沼中。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