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None
药材名称: 水黾性味归经: 味咸,性寒。归大肠经毒性: 有毒药材分类: 动物中药材概述: 水黾,中药...
养生
药材名称: 水黾
性味归经: 味咸,性寒。归大肠经
毒性: 有毒
药材分类: 动物
中药材概述:
水黾,中药名。为水黾科动物水黾Rhagadotarsuskraepelini(Breddin)的全体。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具有截疟,疗毒之功效。用于疟疾,痔疮。
功效-功能:
截疟,疗毒。
功效-主治:
用于疟疾,痔疮。
功效-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5-10只。
功效-注意事项:
孕妇禁用。
功效-相关论述:
《中国药用动物志》:“抗疟。治疟疾。”
临床应用-相关配伍:
治一切痔:婆子三十个。用三个纸包,每包十个,于背阴处悬挂,阴干,每包作一服。研烂,空心温酒调下。良久吃饭,三日连三服,十日内见效。久痔脓血者,二三十服绝根。(《东医宝鉴》水马散)
加工保存-采收加工:
夏季雨后于积水处、水池处用网捕捉,捕后置沸水中烫死,晒干。
动物学信息-动物属种:
水黾科动物水黾。
动物学信息-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4mm,背部黑褐色带有蓝白色斑纹。复眼大而突出。触角丝状。胸部宽大,翅膜超过腹部末端。前足短,中、后足长,中足特别长,为体长的2倍多。腹部9节,腹基部最宽,向末端变尖,呈圆锥状。若虫灰白色,在头、胸、腹部有褐色斑块。触角、足大部分为灰色。至第4龄和第5龄的若虫的中区灰白色至淡黄色,褐色区渐变成黑褐色。
动物学信息-分布区域:
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药材鉴别-药材性状:
虫体长3-4mm。头部有1对大而突出的复眼,触角1对,丝状,多已脱落。背部黑褐色,带有蓝色的斑纹,有时有翅,翅膜起过腹部末端。胸部宽大,有足3对,前足短,中后长,中足特长,为体长的2倍以上。腹部9节,腹基部最宽,向末端变尖,呈圆锥状。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